文化分享|谷子变迁史

作者:王向坤

一场连续的降雨之后,从8月1日开始,北方出现了短暂的适宜天气,早晚凉爽,湿度不大,一改潮热,体感倍觉舒适。再有一周就要立秋了,天气也该凉快凉快了,带着这样的感觉和期盼,过了几天。天气再度回归,毕竟是三伏天的中伏时期,不热不潮是不行的,人们在挥汗如雨的时候,主要是庄稼要靠这个时段生长。


生活在城市里,平常能看到庄稼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间或在城中村的边缘还长有绿油油的玉米棒子,每次经过,都不一样,心里总要想些什么。


每个人都有习惯,相同的地方,其习惯带有相同之处,这就是水土的缘故。人又是可以改变的,比较容易改变的就是所在的地方,升学,就业,等等,都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地方,且变化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改变,产生了对比,很多人感受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习惯,或者说,对于自己生长地方的习惯认识会更加深刻。


别的不说,单说吃饭,差别就很大。


还是因为习惯,很多人对于家乡的口味记忆深刻,进而推崇备至,这已经上升到认知、精神层面,更难改变。不过这仅限于个人,大家都这么认为,相互之间会容易形成一种平衡,不会产生困扰和问题。


饭食里面,我们说说小米。


对于北方人来,小米是个好东西,现在很多场合都能吃到,特别是城市里,大小饭馆都有米粥。我对于米粥的偏好来自于自小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前面说过的,与地方有关,不用说,小时候的老家种植小米,也就是谷子。社会的发展会促进流通和融合,人们就能吃到、用到更多不属于本地的很多东西。而在经济不算富裕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流通不足,人们接触的更多是属于周围的东西,那就会有很大的地域限制,造成了人们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习惯,这当中,吃饭就很明显。


还是小米,常吃就会熬粥,不常吃,就不太会熬粥。这话很奇怪,粥有什么难熬的?


保定这个地方,因为雄安新区,名气越来越大。同时,保定因为复杂的山地和平原同时存在,地理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很多事情的不同,有一点很明确,平原比山区富裕,这种富裕不只是现在,以前同样存在这种差别,早期是因为农业、交通的发达与否,很快又会转变为工业、交通的发达与否,总之,就是经济的差别。这种差别会改变很多习惯,其中就有种植习惯,而种植习惯决定饮食习惯,这点很重要,也是本文要谈的。


能感受到这种差别,你得走过一些地方。像南北方这种明显的差异,不用我们去说,我们要说的是同在北方,即便是直线距离不算太远,仍然会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出现明显的种植、饮食不同。


还是小米,小米粥,虽然普遍容易喝到,但是,存在着细微的、明显的差别。

文化分享|谷子变迁史

文化分享|谷子变迁史

保定的平原地区,就我所知,就是现在的雄安那里,经济发展较早,相对来说,这种经济的先进,导致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不用说,这里面就有小米种植的减少,直至停止。根据周围人的习惯,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里的小米就不种了,到现在常见的是,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的普遍种植,一年两季作物,非常规律。饮食方面,粥就是玉米粥,当然有讲究,是去掉皮的玉米糁子面熬成的粥,熬的时间要长一点,也很好喝。而上个世纪同时期的西部山区,就是我老家的地方,小米还是广泛种植,水浇地是小麦收割后种植,旱地是春天种植,春天种的叫“秩谷”(因想不起合适的字,找了这么一个同音字“秩”,发二声),因为生长期较长,好喝。


人去的地方多了,就会有更多的见识,很多人认为涞源小米好吃,到了阳泉,阳泉朋友不仅说醋好喝,小米更好吃。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地处山地、丘陵地带,谷子耐干旱,适合这里种植。不要以为,谷子只适合这样干旱、贫瘠的土地,好地长得会更好。种植的普适性,成为地理选择的多样性,最后由经济决定。


为什么这样说?


农业总归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时代,虽然一直存在,但相比于工业,总是离不开落后的影子。人们在改变这种状况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改变种植模式。由手工变为机器,由精耕细作变为大田简易操作,总之,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解放人手。谷子,小米,就属于那种较为费时、费力的种植模式,就我的经历,谷子因为颗粒太小,用耧种植,不易控制密度,出苗后,需要尽快间苗、定苗,这就需要耪地,微细的操作,只能使用小的锄头,我们那里叫做勺子,必须蹲下去,比人们戏称的所谓“亚洲蹲”还要深,正常是挪着走,如果手头不快,几乎寸步难行,且操作一般是在太阳底下进行,这样能把耪下来的草、苗晒死,很快就难受的很,一般人干不了这个。后面,为了促使生根,还要过两遍垄,人可以半猫着腰,这时候,可以快一些。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用耠子耠一遍,耠在我们那里读作he的音,目的还是给谷茬培土,促使生根。在苗里走,只能人来拉,累到不太累,只是小苗的叶片边缘长有锯齿,人的胳膊腿容易被划破。所以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也不会干这个活,慢慢的到了现在,年轻人都出去干活了,谷子种的也少了,很自然的走向了原来平原地区走过的路。这个很好理解,大家也不要奇怪,哪怕一天一百块钱,比种地收入都高,种地也不是天天都干活,但是比较占人手,你有段时间不去看,就不行,这还不说需要投入的其他成本,单人工成本就算不来。


所以说,不是谷子耐干旱,是因为干旱的地区,经济落后,不得不偏重农业,谷子就是一种选择而存在。基于这种规律,所有地方都会经历这样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就是农业的改变,谷子种植逐渐退缩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都不种了,这东西就少了,人们自然的就吃的少了,讲究就越来越少,及至怎么熬粥更好喝都不会了。到现在,谁还愿意去投米?米里有沙子,都无法理解,不能接受,可是,在以前,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总会有种的地方,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种,就会有人改良种植方式,目的就是减少投入,主要是减少人工干预,还能把地种好,其实,对于小米的规模种植,有些地方已经在改变。在规模化经营之前,人们可能还会种一点,自己熬粥喝。


现在,人们出门旅游,不是奔着山,就是奔着水,这些地方有一些特产,尤其是山里,很多东西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不只是小米,还有豆腐、柴鸡蛋,与平原地区就是不一样。但愿在保留下去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能够改观,不要像以前那样辛苦。


再说说小米的吃法。


熬粥嘛,还能有别的?现在,仍然有一批人对于电影《武林志》留有印象,后来有以这个电影故事为基础改编的评书,我至今还记得评书中有一句话叫“小米干饭熬臭鱼”。小米干饭和大米干饭一样,把米煮成七、八成熟,用笊篱捞出来,在盆里继续焖熟,不能完全煮熟,那样就捞不出来了。小米干饭因为米粒较小的缘故,比较硬,但是,在以前的北方,大米很少,人们主要还是吃小米。现在呢,大米饭都是蒸熟,捞饭很少了。以前的人们活重,吃的饭要硬一些,这样能扛时候,不会很早就饿。


现在是伏天,农村有吃水饭的习惯,还是捞饭,不过不是捞成干饭,而是用水投,很是凉爽。大家可能会问,捞饭剩下的米汤怎么办?当然是当汤喝了,特别是在伏天,中午吃过水饭,米汤下午或晚上喝,特别凉爽,光溜顺口,我爱喝。


到了城市,见到了用小米面做的小米黄子,在雄安那里叫“炉糕”。我们那里以前没有这么做的,摊摊煎饼还可以,就是摊煎饼,也要在秋后,晾干好放不容易坏。


关于小米、谷子的很多事情,现在就剩回忆,看到的机会越来越少。记得有一年秋天在山里的一个山庄,看到了小苗,只有一手扎高,不用说,这仅仅是装饰,到时连个谷秸都收不回来。工人在不紧不慢的忙着,我克制住了下地耪两下的冲动,这已经不是农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谷子   阳泉   上个世纪   保定   干饭   伏天   干旱   好喝   小米   平原   差别   习惯   美食   地方   农业   经济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