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知青往事

题记:一次转身,光阴便成故事;一次回眸,岁月即为风景。

一个知青的诞生

为避免误会,先行声明,在俺大襄阳的方言表达里,第一人称是用我,而不是“俺”或“咱”。不知什么缘故,俺觉着用“俺”比较亲切,在行文中也就一直用着。

再就是,知识青年这个概念俺迄今为止没整明白,也就不知道这个名号用在俺身上是否合适。诸君千万不要以为俺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究其本质,还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俺自幼生活在一个规模不大历史悠久的镇子上。镇子地处大襄阳(樊城)与素有小汉口之称的老河口之间,相去各约三十余公里。史书有载,关云长攻打樊城的时候曾屯兵于此。

本镇水陆交通便利。一条主街道,东连汉十公路,呈T字型,西接汉江,还是呈T字型,汉丹铁路在这儿也有一站。

区政府设在镇上。全区人口十万有零,其中,非农人口约三四千人(包括由本镇沿汉十公路向东约十公里处的另一个小集镇上的几十户人家)。

1966年夏,恰巧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上中学不再考试,改由贫协小组推荐。虽然县一中就设在俺镇上,得地利之便,全镇也只有3个人被推荐上了中学。因为,在全县范围内,旧社会代代赤贫,苦大仇深的家庭多着呢!俺这个在班主任眼中笃定上中学,而后迈步象牙塔的学子随波逐流地名落孙山。

俺镇上自办耕读中学慢了半拍,其它地方同类学校已开学了两个月,俺镇才尘埃落定,算是给俺们徬徨无计的少男少女们找了个去处。顾名思义,耕读中学就是半耕半读,象当年先辈们赴法国勤工俭学一样,用自己的劳动挣学费。

学子们热情高涨地挣了一个多月学费,课本还没发下来,一节文化课没上,大串连就开始了 ,紧接着是停课闹革命,耕读中学自行解散,完成了它短暂的历史使命。

不上学了,俺也没闲着,兴奋紧张地掺合在成人们中间干了阵子革命。出于家里特殊变故,俺就接过父辈的班在搬运站(后改为搬运公司)拉起了板车,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诸君都看过《上海滩》吧,那码头上扛大包的活就是俺的工作内容之一,主要的工作还是实现把货物由甲地运到乙地的位移。

现在,每当看到有知青吐槽在农村干活如何负重时,俺就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闷哼一声“不咋滴”,俺十五六岁干搬运工那时节,净重200斤的红糖包、棉花包可是经常在俺肩背上扛来扛去!这种磨练也增加了俺毫不畏惧下乡干重活的底气,就象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说的那样:“妈,有您这碗酒垫底,我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时间把俺们推送到六九届初中毕业生的位置上,到了该上山下乡的时候。

俺们这一带地处中原腹地,是大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各种厂矿企业建设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建设者们发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轮到俺下乡时,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已有不少人招工充实到这些新建的厂矿企业中去。俺这批人中,就有少数人第一批应下未下,而这次冲着招工志愿下乡,不象俺是别无选择。

区知青办为俺小组安排了4个人,俺们镇和俺前文提到的那个只有三四十户非农人口的小集镇各有一男一女,俺们属六九届,他们是老三届,比俺大着两岁,之前俺们互不相识。他们都出自商户人家,脑袋灵光着呢。

1970年9月6日,在简单的欢送仪式上,俺代表本次上山下乡的知青表了个“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决心,就奔赴农村。那时,俺刚满17岁。

如果说,劳动使猴子变成人,给人以智慧,那么,劳动也使俺一个小学毕业生变成了知识青年,给俺以学历,这就又诞生了一个知识青年。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知青   小集   前文   襄阳   汉江   文化大革命   汉口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镇子   厂矿   字型   镇上   往事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