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调料之一,大家对酱油并不陌生。

咸、甜、酱、香、酸的味道融合在一起,纵观全国各地的调味品,都是非常难得的。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甚至许多大厨随着技艺提高,在调味之路上,往往会越来越青睐盐和酱油,就是因为它这独特的多重味道。

而如今的市场中,生抽、老抽、味极鲜已经成为主流,但值得一提的是,它们虽属酱油流派,却与“传统酱油”有着一定区别,并且后者作为正统武学,在市场上的份额并不多。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高盐稀态”与“低盐固态”

所谓传统酱油,是以大豆、小麦为原材料,经过4-6个月的发酵期后酿成的酱油,被称为“高盐稀态发酵法”,成品的味道更香,更醇厚。

但弊端就是酿造周期长,很难供应庞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时,我国推广出“低盐固态”的发酵方式,将原材料改为了脱脂大豆(豆粕、豆饼)和麦麸,发酵周期也缩短至15天,极大地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得到提升。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大豆中的植物蛋白,是做酱油的主要原料,并且在酿造时依然需要“去油”工艺,所以无论是以大豆还是豆粕为原料,区别相差还并不算悬殊。

只有酿造方式不同,才会对酱油味道造成影响。

就比如生抽、老抽的说法,就是来自于广东的“广式高盐稀态酱油”,“抽”指的是提取,在酱油酿造时,每提取一次便可称为抽,并且可以继续加盐继续酿,越往后质量越差。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再后来,当这种独有的酱油酿造工艺,遇到工业化生产之后,便理所应当的被包装并推广——原本只能在大缸中的酱油,经过包装宣传之后,成了老抽和生抽,占据于各大超市商场的货架。

并且在配料表中,除了基本的水、盐、大豆、小麦之外,还有谷氨酸钠(味精)、三氯蔗糖、苯甲酸钠等元素。

如今的生抽,被称为“工业化产物”一点都不为过,但也成功地取代了原本的“老工艺酱油”。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如何挑选酱油

发酵方式为高盐稀态发酵法,“0添加、一级酱油”优先,氨基酸态氮大于1.2,当然也不能太高,如果过高就是有添加剂。

配料是大豆、黄豆而非脱脂大豆,小麦而非麦麸或淀粉,并且没有多余的5'-肌苷酸二钠(鲜味剂)、谷氨酸钠(味精)等元素。

以前的老工艺酱油,是如何被生抽“挤下台”的?原因很现实

——轻肥说——

很多人都喜欢性价比高的东西,以至于在如今的市场上,真正能达到咸鲜香的传统酱油,因为成本、价格过高而失去消费者。

像是培根一样,鸭猪肉合成的要比纯猪肉卖得火爆,就是因为价格便宜,并且消费者很难直接从外表做出好坏判断。

再者就是因为生抽的适口性强,烹调出来的口味确实更讨人喜欢,虽然有各类食品添加剂,但毕竟都是在允许食用的范围之内,权衡之下,也无伤大雅。

满足了需求,就难以保证品质,只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最终总要选择一样,老工艺酱油最终被“生抽”打垮,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吧。

·END·

本文由@轻肥食谱原创,专注美食多年,欢迎关注,带给您更多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酱油   大厨   麦麸   豆饼   工艺   豆粕   固态   味精   大豆   猪肉   小麦   味道   现实   传统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