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经历汇聚成人生之雨中寥落月中愁之二


五、工作愁

现在,人们形容好工作的标准是: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这对于我来说就是“痴人说梦”。在很多的时候,我都是 “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的牛马活。”这样的现实感受;再加上回到家里只想“葛优躺”的迫切心情;我只想说:

“讨生活,真他妈难!”

我的第一份工作给我的考验,直接就把我给整趴下了。从出生到刚参加工作前的二十五年时间里,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四川,我也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会以教书为职业,然而现实是我真的走上了教书岗位,这不是梦。

在大学里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作为教师的必修课;更没有参加过教学实习这一作为教师从业的基本训练;还有满嘴的四川话。尽管有着诸多不适宜做一名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被安排给两个职工中专干部班学生(年龄约 20 至 40 岁之间)和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 10岁左右)数学课的教学。

四川话语速快,在西北学习的学生听不懂;加之我对教学工作既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的准备,更没有心理适应的过程,导致对一些概念、术语表述不清楚,学生们时有起哄,我的情绪也就时有失控。

虽然我想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一丝不苟,其结果是一塌糊涂。实地感受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地难堪,时常有一种天将就要塌下来的恐惧感。

此时的我,十分怀疑人们给当时大学生戴上的“天之骄子”的桂冠。孤独、无助、无奈;连死的心都有了!

生活还得继续!这时的我,没有“从那跌倒就在那爬起来” 的那份雄心壮志,也没有改变别人的能力和权利,唯一可做的就是改变我自己。面对事实,承认现实,一切从头再来。

我先从说话练起,学说在企业通用的石油“普通话”;恶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把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去听大家公认的好老师的课;改掉自己的臭脾气、和学生们交朋友。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成为学校教学最好的教师之一!

这一次的历练,为我后来的转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怠惰是人的本性,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也曾想要停下脚步,可孩子的教育费用,一家人生活质量的保障,都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一直在为做好每一份工作的路上不断地奔跑。

三十五年,由于企业重组或个人申请调动的原因,我在六个不同的岗位工作,平均不到六年就得换一次岗位。每换一次岗位,就得掌握新的政策、学习新的工作技能以及尽快融入到新的同事中去。工作压力时常让我直不起腰,加班加点是常态,我的时间每时每刻都被工作填满。

对于工作,我深刻的体会是,如果想要成为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一定不能频繁地更换岗位,疲于奔命。我羡慕并嫉妒那些理解“术业有专攻”的深刻含义,并把毕生的精力都专注于自己钟爱的某一个领域学习、研究,竭尽全力地做出成绩的人们。他们匠人匠心,有把热爱的行业与自己的职业融为一体的幸运,感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真诚与执着、快乐与成功。

在我的正式工作突然被按下停止键的那一刻,我是一脸茫然,好像整个身心都被掏空了一样。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可如今我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了,那份无所可依的心之飘荡,忽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无用之人了。

是的,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还能做什么呢?难道就一直坐吃等死?我不像那些学者、不像那些医师,也不像那些有独门绝技在身的大家,他们会越老越吃香;我也不像那些儿孙满堂的老人,他们一天到晚有儿孙绕膝,安享晚年。

我看不到未来,仿佛我的末日随时就会来光顾我。在这漫无边际的黑洞中我不停地寻求出路,想到自身的突破、想到上天的眷顾、想到佛祖的救赎。

在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的大脑中突然灵光闪现,我发现拯救之于我的就是阅读与写作这个行为,于是就怀着无望的心情沉浸在阅读与写作之中。尽管这条路坎坷不平、荆棘丛生,但我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会心醉神迷这份工作。我要像一位刚刚步入初恋的少女,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心爱少年的怀抱之中地那样执着。

六、乡愁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它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直率,情感深切。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乡愁是越来越浓稠,无法稀释更不能排解,积郁于心中,深刻于脑际。因而产生了多少关于乡愁的经典名著和缠绕于心中的历史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叶落归根,故土难离,这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故乡永远是我们一衣带水的血脉至亲,自己这一身,不仅是父母生养,还属于这一方土地和山水。因此,远在异乡的人,以飘荡的乡愁为记忆,只要还活着就有想要回家的愿望。

然而对于我来说,故乡是我小时候拼命想要逃离的地方,因为那里贫瘠与薄产的土地,也因为那里带给我的艰难与忧患。渐渐长大后,我才知道,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梦中萦绕,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愿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望着故乡的方向,在心里默默地想念。

我在想念心中的故乡之时,也在审视故乡的落后、贫穷,村子里不少的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在书写眷恋的故乡之时,也带有微妙的冷冷疏离,我是永远也找不到我心中的故乡了。故乡与异乡,悲凉与繁华。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二十五岁,从此离开故乡,到西北一直工作了二十八年。实在是适应不了西北的饮食,有了企业重组的机遇,我趁此又回到故乡。这真应念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的故乡与我在西北工作的地方相距虽然只有约 1000 公里,但人们的思想观念、饮食爱好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为了写作方便,我就只拿西安与成都作为例子。

西安,皇权意识重,条条框框多,比如城市中心的街道都是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很是方正。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的许多年里,西安的火车北站只有一个通道可以进入、或走出车站,给很多由此外出或来到这里的人带来了极为不便的困难和心生忧怨的情绪。

成都,山高皇帝远,城市中心的街道都是八卦状的,也许曲径通幽。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的许多年里,成都的火车北站绕正门的大半个圈都可以走到入站口,很是方便了那些在此离开或经此到成都的人们。

在饮食爱好上,西安人喜好辣、不喜欢麻;成都人是麻辣都喜欢。西安人喜欢面食,成都人喜欢米饭。西安人吃饭没有太多的讲究,成都人吃饭着重味道。

西安,吃食中的裤带面、臊子面、BiángBiáng 面等面食,咥(dié)一碗面,看着西安人吃面食的那份高兴、享受、痛快,我不仅艳羡,更想立刻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可我的胃十分地排斥各种面食。

生活了二十八年,我一直也没有适应西北人的饮食。吃面食,如果没有带绿叶的蔬菜,吃后就会返胃酸,心烧到难以复加的地步,十分的难受。也就是说:

“只有丫鬟的命,却长了个小姐的胃。”

一旦出差,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饭菜,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要是在四川就好了,很多饭馆既有米饭,也有炒菜,非常适合我的胃口。

故乡的味道——这也许就是乡愁的一种吧,更加深了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从理性上来说,城市不重要,哪里都可以生活,没有理由强调乡土国家高于一切,尤其是像我这样出生寒门的人。可是,就饮食来讲,哪里的饮食都比不上故乡的饮食好。

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最难改变,一个是语言,一个是胃。对这一点我一直也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后来我看了一篇文章才有一点明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本我”是无限地追求快感,而快感是紧张状态的消除。婴儿的紧张状态首先来源于饥饿,这时母亲给婴儿吃点东西,就可以消除紧张,这就形成婴儿最早记忆的本我和快感。因此,妈妈做的菜一定是最好吃的菜;故乡的饮食是最好吃的饮食,也是最能安抚胃、最适合胃的饮食。因为它是妈妈的味道,是儿时的味道。

对亲人的牵挂,对父母的思念,——这也是乡愁的另一种吧。我的父母都已老去,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会时常地在我的脑子里闪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像我这样读书后就能直接参加工作的人是极少数。用当下流行的:

“所谓明月清风、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一心灵鸡汤来说,表明有很多人的付出,才换来我今天的富裕自由的生活。对我付出最多的人,那一定是我父母!

与兄弟姊妹的那种恩恩怨怨,说不清道不白的情感纠葛— —这也许就是乡愁的附属品吧。时不时总会想起,常常却又挥之不去。与兄弟姊妹比,我离开故乡的时间长,每次回家相聚的时间又很短。后来,我与他们的共同语言也就越来越少,不知是什么原因还产生了一些隔阂。

七、闲愁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读了这首词,方才知道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当我读着这凄美哀怨词句的时候,对照目前的处境,感觉闲愁就在我的身边。进入老年后,我能做的事情少、身边的人少、闲暇时间多,总有一股淡淡的愁绪和莫名的伤感,由此产生的孤独又如何不使人愁呢?有时不知不觉地就感到有种说不清也道不白的难受情绪不能排解,找不到原因。

但我又认为,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从少到老这样一个过程。年轻人需要拼搏奋斗,因为自己有这个资本;年迈时就需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

六十三年,人生可见枯荣。回望来路,情感生活跌宕起伏;畅想未来,那些被生活搁浅的想法和计划可以慢慢地去实现,不要给自己的心里留下难以释怀的遗憾,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委屈、不将就。放慢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对于没必要的人或事要学会忘记,给自己一个足够的空间去平复心情,找到令自己舒心的生活方式,将会感受到人生更多的滋味和体会。

本文的主题是写我的人生中产生的一些焦虑、苦闷和忧愁,所以我就忽略了镇定、开心和快乐。其实我现在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阅读、写作、烹饪、养花、旅游;我的人生中也有一些精彩的呈现,也有高光的时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学生高考的榜上有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把多年在小城镇工作与生活的重心迁移到大城市。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我想说:

“其一,人生并非全都是忧愁。人生,活什么,活的就是那份坦然和自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没有必要纠结和遗憾。

其二,秋天也不仅仅只有忧愁,它还有硕果累累的那份喜悦、那份获得感;还有走出家门去登高望远的那份清晰、那份空旷;以及秋雾朦胧中的那份深沉、那份幽静。秋风徐徐、秋山高远、秋水清澈。秋天还是最适合思考的季节,古今描写、咏叹秋天的诗文数量之多,居四季之首,这也为秋天的文化感奠定了厚重而又敦实的根基。

其三,和春夏的单薄与冬季的凛冽相比,秋天的厚重可以支撑起更多的复杂情绪与人生感悟。秋天气温的大起大落,使人的心情跌宕起伏;秋天景色的变化万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里生命的无常,由此而生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念头,把每一天都过好而不留遗憾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来自网络的美文,一起来唱一曲秋的赞歌吧:

“秋,那一丝丝凉爽的风吹过,天空便显得格外的高远,悠悠的白云仿佛是你潇洒的倩影,田野间小河边留下了你五彩斑斓的足迹。在你挥洒自如间,庄稼成熟了,枫叶红了,葡萄紫了,到处都有你成熟从容的气息、高贵醇香的体味。

如果说硕果累累的丰收、多姿多彩的风华是你壮美的凯歌,那么大雁南飞,秋虫低吟便是你多情的诗篇。你不争春的娇艳,不慕夏的葱郁,又容纳冬的枯槁凋零,你与生俱来的却是苍劲古朴的气韵。

在你气宇轩昂的眉宇间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深切痛楚,在你云淡风轻的步履间却有一缕不可抗拒的沉稳气度,在你恬静高雅的睡梦里却有一汪凄美苍凉的悠远思念。

淅淅沥沥的那场秋雨过后,一阵萧瑟的秋风,凋谢的花、飘落的叶就是你斑驳的泪迹、破碎的梦。‘梧桐叶、三更雨’是你的思绪,原来一个‘愁’字,便是心上有秋色。

你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愫。我喜欢你的淡泊、沉稳;体会你的萧瑟、寂寥;感知你的清冷、悲凉;享受你的自然、洒脱;收获你的沉思、凄美;欣赏你的优雅、神韵。

如果你的美有百种之多,我只当拥有其中之一美,我的人生便有了无限的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西安人   寥落   乡愁   西安   面食   成都   月中   异乡   故乡   点滴   成人   岗位   情绪   秋天   味道   父母   饮食   人生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