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缙云山是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个4A级旅游风景区,她经近多年来的环境大整治,缙云山的自然风景己明显地大改观了。在这次大整治中,其一项政策的实施极为成功,即将居住在原缙云山后山中的核心区域里的山民全部流转出缙云山,使得缙云山的环境完全处于原始的,自然的恢复中,其青山绿水的效果极为显著。也就是说,这政策全面完成后,今后的缙云山区里从此再无本地土著山民了,也再无本地土著村落了。

说起缙云山的原始山民来,我们可追根溯源,最早得从北宋末年说起,根据《缙云山志》和《璧山县志》上载,原缙云山一带的最早土著人为冯氏族裔及其后代,因为有文字记载以来,原缙云山区行政划分归于璧山县所辖。当时璧山出了个宋代状元,他叫冯时行,他字号就叫缙云。他曾在缙云山的缙云寺中修学几年,考入状元后为官,老来又被贬官落泊回籍,他又回到缙云寺办学,因此缙云山有多处景点和缙云山下的土地名都是以冯时行来命名的。如缙云寺中的八角井和洛阳桥,以及我们北碚城南的状元碑都是与这土著名人冯时行有关。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与宋军在合川钓鱼城大战三十六年之久,这一时期缙云山区里的土著山民基本上被杀或逃亡外地了,但唯有少量的冯时行后裔幸存下来。当然也有些夹杂着一些异姓山民幸存下来,但目前可考的土著山民姓氏唯有冯氏。

元末明初,也有一些移民迁入到了缙云山区,这可从缙云山寺庙的修复中看出,缙云山确实又兴旺过二百余年。

但到了明末清初时,大战乱再起,嘉陵江流域和缙云山区的很多山民再次剧减,可说缙云山区里几乎是个荒蛮之地。清初,为了恢复四川的人丁,清政府实行了一项移民政策,这就是民间称为的“插杆为民”的“湖广填川”的移民潮,所以四川地区土著人中,有98%的人称自己的祖宗为外省籍人氏。

如今缙云山区后山北碚段,按照解放后山区农业组织划分,山民们共属四个生产队,它们分别是大屋基生产队(一队),黄羊沟生产队(二队),戴家院子生产队(三队)和石华生产队(四队)。而每个生产队约有劳动力百十人口,因此这些人口都可称为缙云山区的土著山民。如今大屋基,黄羊沟和石华生产队的山民村院己彻底毁弃已不复存在了,只余戴家院子残迹尚存,所以戴家院子是唯一的,最后的能代表缙云山土著山民的村落大院。

戴家大院的主体构造是民居式的三合大院,其构造是灰瓦黄泥土墙和木梁石基,其部分墙面是夹壁墙。戴家大院是缙云山区内的普遍性的民房,围绕三合院外有些简易石砌偏房,一般偏房都是山民的茅厕或猪舍或鸡棚。戴家大院加上附近杂院,估计住有三四十余户山民。

戴家院子这地名也是因最早一代山民姓戴的人迁徏到了缙云山,他(他们)在此“插杆为民”占有了山地,经数代人的繁衍生息,渐此地而得名。据传,戴家大院迄今已传至第十代人了,因此也可说戴家院子的人已是地道的缙云山土著山民。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下,山民与农民的一些相同点和区别。山民与农民本质上应是:山民占有山地或拥有山区里的自然资源,如树木和林地,以砍伐和出售树木,水果或牧草或种植林木,狩猎、采集药材,饲养一些家畜为生;也有部分以种田为生的。而农民本质上主要是以种田为业的。

解放前,山区里的山地是私有化的。缙云山的山地大部分所有权归入山中大寺庙里的寺主,因此有庙产之说。有的山民只是各寺庙的租赁用户,也有的山民自已拥有山地,他们多是继承第一代“插杆为民”的山地。

民国时期,缙云山山区里的寺庙产被划入到一些学校里,如佛学院或部分纳入地方政府中,以公益形式分出来安置哪些逃亡到内地的难民和残疾军人,如保育院和荣军院。

解放后,经土地改革,政府一律将土地收归国有,而将庙产纳入到了民政宗教管理部门,有一些寺庙的庙产山地则归入到了国有森林管理部门,也有的山地虽分给了山民,但本质上说还是属国有。后来农业合作化搞起了人民公社,山地渐成了集体拥有形式的生产队。这就是戴家院子过去也叫三队的原因所在。

而今,为了保护国有林地,恢复缙云山的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环境,国家将属集体山地中的生产队土地流转进了国有林地,因此需要将山民迁出林地后,也迫使山民放弃了那种靠山吃山的乱砍乱伐的模式。由此山民原居住的山村将被遗弃,这就是戴家院由此衰落的必然结果,也是缙云山戴家院子的最后宿命。

听说以后的林地产物将进入到自生自灭式的原始生态循环中,也就是山中的林木和竹子以及荒草将不许任何私人采伐,更不许人去拓荒来耕种,即使林木和竹子老化和腐朽了,也只能让它们在自然中去消化。缙云山的生态环境就是在这几年中自然修复中得到了好转,当然国家林业管理也加强对古树和稀有植物的针对性监管。

虽然缙云山后山里的戴家院子将不复存在了,但我觉得戴家院子仍有希望保存下来,它可作为一处特别的文物保护地予以立牌,其意义非常重要。

我认为,可将戴家院子打造成一个“缙云山旅游历史文化博物馆”。该馆分设为六大馆展区:

其一、分设“缙云山山区民俗文化区”此馆内将缙云山后山里的四个生产队里的民宅大院用模型展示出来,如分别用大屋基(一队),黄羊沟(二队),戴家大院(三队)、石华寺(四队)代表,以记念那些为打造缙云山青山绿水而流转出山的所作出奉献的山民。另还有缙云山区内的土碉楼,村民大宅院,以及特产中的缙云甜茶、北泉掛面等都可入列该馆内。

其二、可分设“缙云山名人堂馆”,如碉塑个宋代状元冯时行像,并引用些宋史片断来纪念冯时行。另民国时,太虚法师在缙云山开办个佛学院以及在绍龙寺主办过保育院的周女士,贺龙故居等,都可列入该馆纪念内容。该馆可收集这两位名人的活动照片或生前用物,以及学生回忆录等都可列入馆藏品,另还有到过缙云山活动或游访的名人记录照片也可列入馆藏品。

其三、可分没“缙云山八大寺庙古迹馆”,可将一些碑刻拓片,古庙宇堂建筑石刻,木刻,石窟佛像等收入到该馆内。

其四、可分设“缙云山动植物标本园馆",该馆可将嘉陵江小三峡区内的动植物都可入列其中。

其五、可分设“缙云山地质地理馆”,该馆既将缙云山山脉内的各种自然奇观和山貌特征都可通过模型反应出来。如可反映缙云山山区里的奇石峰谷的香炉石、石笋石、簸萁石、三堆石、石老翁、鸡冠石等

其六、可分设“缙云山古寨子馆”。该馆可将缙云山山脉内的所有关隘和古寨子以及土碉楼分别做成模型,以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到缙云山的历史文化知识。如青木关,凉亭关,青龙寨,青云寨,狮子寨,云峰寨、簸萁寨等。

戴家大院作为缙云山旅游历史文化搏物馆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其一可增添缙云山的旅游价值,完善和丰富旅游内容。其二戴家大院的地理位置极其方便,都在景区摆渡车的主干线上。其三戴家大院又极有地方特色,这是很多旅游景区无法比拟的。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大建议而已。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缙云山生态修复后的一处小瀑布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缙云山林地古树保护档案中的编号码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缙云山生态恢复后的一处溪水(青山绿水)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转龙古寺山门遗迹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转龙寺古道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贺龙元帅故居旧址(名人故居)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贺龙元帅像(名人塑像)


缙云山上的最后一个土著院落•戴家院子

石华古寺旁的巨石奇峰石笋峰


视频加载中...

缙云山后山中的土著山民大院•戴家大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缙云   土著   嘉陵江   院子   屋基   时行   黄羊   山民   生产队   林地   青山绿水   院落   山地   寺庙   大院   山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