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逛街,人类最原始的乐趣之一。

然而,汽车时代的到来,却将这乐趣一点点吞噬,并企图把它局限在室内,一举绞杀。

街道上的故事太多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把对历史、对未来的理解镌刻在街道上,把故事留在街道上。虽然,街道的尺度越来越大,留给步行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但仍有许多乐趣,俯拾即是。

这次走的这段路,是我从“安外二十里”的家“进城”的最近路线。两旁高大的杨树,苏式建筑门楣上的花纹,宽阔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都让这条和平里东街成为了我心目中无法忘怀的街道之一。

过了小街桥(北小街豁口),就算“进了城”,属于北京老城的东北角了。这个角落,看起来已经和二环外的现代化城市别无二致,甚至比和平里东街更加崭新,但时代在这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却也掀起了不少涟漪。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和平里东街和路旁的居民楼之间,有一条几十米宽的狭长地带,大家在这里打着乒乓。球台簇新,像是刚刚换过,男人们的啤酒肚随着接球击球的动作来回晃动。如今的规划者们,再也不会在寸土寸金的主干道两旁,设置如此宽阔的公共空间了。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和平里东街边的苏式住宅,单元门朝着大街开,门框上方还有类似门楣的结构。除了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建筑强度,还有一种装饰效果——我走进楼门,看着拱券,脚下蹬着台阶,好像走入了一个殿堂。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一楼一户人家废弃的信报箱上,贴着他们家的防虫窍门,似乎也映射出那个年代的邻里关系。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木质的楼梯扶手,彰显出当年这里的高级。50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还很奢侈,机关高干、业务骨干、艺术家或劳模才有机会入住和平里。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和平里刚建成时的老照片,摄于1960年。图片来源:见水印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和平里东街南口,一位大爷在给他的小泰迪剃毛,身后烟酒店的老板抱着孩子,和相熟的路人闲聊。这可能就是雅各布斯老先生心中理想的街道生活吧。不过,这里的参与者都是中老年——我们这波被社恐笼罩的年轻人,周一到周五本就社交过载,有几个又愿意参与到这种街道戏剧场中呢。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北小街豁口,我望着二环发呆,想象几十年前城墙耸立的样子。豁口西南角的歌华大厦,像是个守城的士兵,看着进出豁口的人们。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北小街豁口旁的出入境大厅门口,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2个孩子在休息。中国人还不怎么出国的时候,全北京的出入境手续只有这里可以办理。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依托着出入境大厅的人流,衍生出的移民中介。挂牌子的建筑,是地铁2号线的风亭,雍和宫~东直门区间有将近2公里,需要一个排风设备来为隧道里的乘客换气。现在的风亭已经很少如此高大。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继续往东,二环在这里拐出了一个圆润的弯。转过去,青砖灰瓦筑成一道墙,墙角处,有武警在站岗。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宽达百米的二环,将老城内外隔开。如果说,二环历史上就是城内与城外的分割线,现在用一条快速路代替城墙的使命,还不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在一个社区内部硬是开出这样一条路,用车流代替人流,后果会怎样?按照雅各布斯的说法,城市活力将会因此丧失,街道的多样性将被汽车带走,城将不城。如今的北京,到处都是这样的故事,汽车时代正进入它的全盛期,但事态的发展似乎并不如雅各布斯所批驳得那样糟糕:人行道成为了新的城市戏剧场,就像上面那张给泰迪剃毛的场景;她心目中的美好继续在车道旁的人行道上演着,只是与对面的人行道形成了割裂。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东直门外的回迁楼。世纪之交,这种每隔几层就是一趟“大走廊”,甚至每层都是“大走廊”式的住宅非常流行,是回迁楼的标准配置,也有部分商品住宅采用了这种样式。只是多年过去,这些公共空间维护又成为了新的难题。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东直门内的回迁小区,地面坑洼,秋叶尚存,一旁是一辆废弃的共享单车。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二环边的小公园里,两个孩子在练轮滑。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东直门中学门口,几位工人师傅在歇息。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东直门北中街,两辆电动车的前轮拴在一起占着一个机动车位,像是在激吻。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民安街上,站着武警的神秘单位再次出现,还飘扬着一面旗帜。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东直门北中街旁的南馆公园里,有一座紧锁着大门的“市民教育中心”。根据公园门口的介绍,南馆公园是东城区建设的一座“低碳生活示范园”,旨在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普及低碳理念,树立环境意识。

利用公园“教化”民众,不是啥新鲜事。1925年,时任京兆尹薛笃弼排除众议,力推地坛公园改造工程,并命名为“京兆公园”,后来被称为“市民公园”。他在《京兆公园纪事》一文中说:

世界文明各国,入其都市,凡交通卫生市政种种设备,无不应有尽有。关于养成国民德育、智育、体育之事尤再三致意焉。而公园亦其一端也。京兆称首善之区,而文明设备机关尚未发达,窃深憾焉!

他在公园北侧规划建设了“世界园”,与现在的世界公园非常相似,用花草制作了一幅世界地图,城市、铁路等重要地理事物都有清晰标志;在“中国”地图上,他还着意将历次不平等条约中失去的土地标了出来,旨在提醒公众“勿忘国耻”。

公园的凉亭“共和亭”,被设计成五边形,每一面都有不同颜色,寓意汉满回蒙藏五族共和;园内还挂有道德规训、伟人生平等宣传画,配备健身器材,“增身体之强健,拯国家之危亡”。

不过,据记载,京兆公园从未吸引过大量游客,估计是因为当年京城有闲心逛公园的遗老阔少们,对这样的说教相当反感吧。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南馆公园的喷泉雕塑旁,等待孩子玩耍的家长在玩手机。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从南馆公园往南望,两个小区一新一旧、气度迥异,左侧的就是著名的Naga上院,这里没有300平以下的户型。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这条小路区隔了两个气度迥异的小区。为了不让小区过于“乱”,许多小区的出入口都安装了这样的“旋转门”,人能走、车不能走,小路的通行能力大大下降、沦为停车场,大路的拥堵就在所难免了。

扫街 | 我从豁口进城,走进最不起眼的北京角落

△ 西羊管胡同西口的一棵大树。被拆迁的胡同中央,经常会有这样的大树,它们当年在路侧,因为胡同拆迁后拓宽,树便跑到了路中间。


这次扫街的这块地方,如今已经看不到一丝胡同四合院的老北京痕迹了,但这里同样不缺故事。戒备森严,有武警站岗、旗帜飘扬的院子里是什么单位?南馆公园为什么叫“南馆”,有“北馆”吗?没有300平以下户型的豪宅小区Naga上院,里面曾发生过什么?北小街的城墙被豁开,背后有哪些曲折?

这些问题,下期一一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豁口   京兆   雅各   东直门   北京   东街   上院   小街   武警   不起眼   城墙   胡同   角落   街道   公园   小区   和平里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