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秋凉正盛,先上碗鸡汤暖暖胃。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说起北京前门外老宣武这片地方,大清一朝有志进京,或者想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文化人,或许都曾踏足过。很长一段时间,前门里的内城汉人不得进入,宣武与东边的崇文一起组成的南城,先后云集了全国各地的上百家「会馆」。这些会馆盛放着各地的乡音和进京学子志士的喜怒哀乐,更见证着朝堂上下的风云激荡。而前门大街、天桥这两个国家级的商业、娱乐中心的存在,也使整个南城的气氛与内城迥然不同。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曾寓居此地7年,现已基本腾退完毕。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谭嗣同曾于此策动戊戌变法,故事还被搬上了话剧《北京法源寺》。院落2017年12月贴出了腾退通知,至今仍有居民居住。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不远处的护国寺内,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时,原宣武区政府树立的纪念碑。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更多的会馆并不如这两家,因为见证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如雷贯耳。它们大部分并没有牌子,早已成为大杂院。这是西砖胡同15号院,河北深州会馆,曾经也是杂院,如今腾退后已被改造成了精品酒店。

西砖胡同所在的菜市口西片区,是北京市实行平房院「申请式退租」的试点片区。曾经的平房区,改造只有一途——拆,然后开发成楼盘。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宣武门外,香炉营胡同南侧,2000年左右危改后由港资投资建设的庄胜广场。当年所圈地块,因人世变迁、几经转手,至今尚未建设完成,不少会馆、名人故居被包围其中,化为灰烬。

自从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老城不能再拆了」之后,「申请式退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之前已经获批的房地产项目,则可继续开发。

住在大杂院的老街坊们,可以自主选择腾退或留下,如果申请腾退(因为一大部分杂院住户无产权,系承租其所在单位的公房,故称「退租」),根据片区政策和地段不同,一般可以获得几百万元或至少一套定向安置小区的楼房;如果留下,则可以选择继续住在原地,或平移到片区内其他院落,政府+居民各掏点钱,利用腾退街坊们的空房,扩大居住面积、配上厨房厕所。

实际操作几年下来,大部分居民选择了安置房,少部分居民选择留下。空出来的房子,拆掉几十年来的搭建、恢复原始院落格局之后,目前会用作人才公寓、社区活动中心、工具室、民宿酒店、小公司办公等等用途,这些用途和老街坊的居住用途混于一院,被称为「共生院」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烂缦胡同甲130号院内景

上图:内院。左侧是腾退出来的房屋,目前已作为人才公寓归国家电网使用(作者探访时,9间房均未发现入住痕迹),右侧是未搬离居民的房屋和杂物。

下图:外院。已全部改造为人才公寓。

视频加载中...

而如果愿意留下来的街坊住的是违建,或影响院落景观,一般会平移到附近其他院落形成「共生院」。老院子则会整体改作酒店民宿、创业孵化等其他盈利能力更强的用途,以补充腾退资金,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腾退改善院内的同时,院外也会同步改造水电管路,配建缺失的基础设施,如图中的电动车充电棚。

很难说这样的模式是否「完美」:留在胡同的居民们,虽然居住条件曾经很差,但毕竟习惯了之前的邻居们,突然闯进陌生的年轻人,或许还如走马灯般换人,会适应吗?

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我们需要思考:对于居民们,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旧城这62平方公里,应该在广阔的大北京里扮演什么角色?许多因疏解而出现空心化趋势的老城中心区,又该如何「拯救」?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烂漫胡同的改造中,这户养鸽人被保留了下来。胡同上空,成群结队的鸽子盘桓着,组成了老北京的声音底色。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多年前菜市口大街的拓宽改造,使与之相交的天景胡同、北半截、南半截胡同真的成了「半截」胡同。利用朝着大街的开敞空间,开出了几家咖啡馆和说书场,总算是有了点户外公共空间的意思。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一块黑布遮住太阳,胡同的街坊们就这么唠了起来。与咖啡馆和说书场之类政府主导、大力引入的不同,这里其实是更原汁原味的公共空间。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拐个弯,就是著名的法源寺。这个文保单位的碑很特别:边框很厚,且为混凝土结构;公布于1979年8月,当时北京市政府还没有正式恢复,落款还是市革委会。莫非是怕了文革时,小将们的无穷革命力量?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法源寺同时也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虽然佛学院已在凤凰岭建设了新校区,但仍有不少学僧在此修行,寺内至少一半房舍是他们的宿舍。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孤独是修行的常态,猫的陪伴显得异常重要。或许,学僧们也是观察尘世的一只只猫。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法源寺门口的快递收发点,收件人都是法名。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 法源寺旁的胡同口,搭建的小房不知为何顶是斜的,大小勉强能容得下一张床。1974年,为了解决当时的住房困难,北京市发出通知,推广四合院「推、接、扩」(即接出一点、接长一点、扩大一点)的经验,鼓励在四合院中增加空间。本已在建国后经历经租、文革初期又强占成风,已经挤入大量人口的四合院,从此开始经历再一次磨难。全国大小城市里的旧宅院,命运大同小异。

几十年来,从搭边建设到隔断群租,北京城市住房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撕裂着这座城市。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离法源寺不远的南柳巷45号,是永兴庵旧址。这里就没有采取自愿腾退的模式形成「共生院」,而是整院强制腾退。目前腾退通知已经贴出三年多,大半住户已经搬走,加建的部分也都基本被拆除,恢复了院落原始结构。

京城文人多,南城更多。在没有两微一端的年代,朝廷军阀的大政方针怎么传达?广告往哪发?搞人的小作文往哪发?文人们的幽情何以表达?别无他途,办报。于是,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一时间冒出了二三十份报纸,一时间信息小爆炸,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于是民国时,周遭会馆云集、交通还算方便的永兴庵,就从一个无人的破庙,摇身一变成了京城报纸发行中心。刚开始,还只有朝廷的《京报》在此设点发行,后来,随着报人越来越多,各家报纸都开始在此设摊「出货」,还衍生出了代理多家报纸发行的专业「公司」。一时间,每到早上出报,报童都会集中在南柳巷,带着当日的新闻和小作文,到京城各处叫卖。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出于时效考虑,不少新办的报纸都选择在附近编辑,南柳巷一带逐渐形成了京城报业中心。也正因为永兴庵的发行中心地位,它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被整院腾退。著名的邵飘萍和他的新《京报》(区别于朝廷的邸报,不是现在的《新京报》)便诞生于几百米外的魏染胡同,如今已腾退完毕被辟为展览馆,估计将来,永兴庵也将获得类似的新生。

如今,信息分发早已不再依赖人工而是算法。你手机里精准的内容推荐,一如当年熟悉京城门道的报童们,知道哪里生意好、哪条胡同卖什么报、喊什么标题。

扫街 | 宣武不武:从驻京办到京城报业中心

这个十一,除了第一天,北京一直雨雨雨,一点点冷到了骨子里。据说明天会放晴,北平短暂的深秋会这样开始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宣武   京城   菜市口   南城   平房   永兴   京报   柳巷   北京市   院落   会馆   北京   报业   胡同   驻京   报纸   居民   旅游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