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堂新说(传奇故事)

百忍堂新说(传奇故事)

有了姓氏的区别,就有了祠堂。

人类社会在从原始部落向文明社会迈进中,逐步出现了姓氏的演变。有了姓氏的区别,后来就有了祠堂。

祠堂是用来供奉家谱以及祖先牌位的场所。明清以来,同族人祭祀祖先,决议族内大事都在祠堂内进行。

大凡每个祠堂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一个宗族的标志,表明这个宗族的崇尚或信仰。堂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家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敦本堂”等。任何姓氏都可取用。另一类是反映祖先中某一重量级人物的功勋或德行的堂号,如王氏的“三槐堂”,传说是北宋时期朝臣王祜曾亲手在自家院内植槐树三棵,预言其子孙以后可能当大官,三十年后预言应验,其子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也植三棵槐树,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

再如倪氏的“经锄堂”,是因其祖先西汉贤相倪宽年轻时“带经而锄”而得名。

现在,我给大家说说张氏“百忍堂”的来历。张姓在中国姓氏里算是一个大姓氏,民间有“九李十三张,天下无二汪”之说。意思是说张姓人口多,在全国范围内枝分派演已分出许多支系。

百忍堂新说(传奇故事)

张氏宗祠正门对联:清河绵世泽,百忍振家声


在这张氏许多支系的祠堂里,你会看到其大门的门额上或大厅的正上方常悬挂着一块“百忍堂”大匾。甚至大门上也有“百忍”字样,张氏子孙们以“百忍堂”堂号为荣的原因是其来历不同寻常。

一说是史传,唐朝的时候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他治家有方,九世同堂。事迹传到皇宫,感动了高宗皇帝李治,遂御笔亲书“百忍堂”三字匾幅给张公艺,以彰其德。自此,“百忍堂”便在张氏后裔传开了。

在民间,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张保的老汉逃黄河水灾,带着全家十几口人由河南来到晥地某村。张老汉在这块田多人少的土地上带领全家辛苦劳作,勤俭持家,十几年后家庭生活渐渐殷实起来。张老汉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他做的豆腐嫩白、韧实、爽滑,在当地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他干脆从乡下搬到小镇上开起了一爿豆腐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张老汉不光手艺好,为人也很厚道和气。他无论遇到什么要紧事、烦心事总是慢条斯理地说上一句“没事的”,然后一笑了之。他无论遇到什么人恼他、激他,他也从不发火,不去跟人家斗嘴。

曾经有一年过春节,张老汉请一位先生写春联,先生写完正门对联后,见还剩大半张红纸,于是眉头一皱,略思片刻,给他家的豆腐房题写了一副对联:“又白又嫩又多水,为你为他为自己”。横批是“欢迎新老顾客光临”。张老汉不识字,过年贴春联时只知把最大一副对联贴到堂屋大门上,其余的门大小差不多,就乱贴一通。结果把豆腐房的对联贴到了自己的卧室门上。正月拜年时,有识字的人看到这对联,于是作为笑柄,在小镇上掀起一场轰然大笑浪潮。从此人们见到张老汉总是跟他开上一句玩笑,可张老汉从不与人翻脸,就是那么一句话,“没事的”,然后一笑了之。

张老汉遇事能忍,忍字当先在当地出了名。又是一年冬天,张老汉的小儿子结婚成家。按照传统习俗,他在家里摆几桌筵席款待宾客,傍晚时分筵罢,新郎新娘拜天地后入洞房自是常理。

可就在这时,院门外走进一个疯癫和尚。只听那和尚嘴里反复地说着一句话:“忍得一口气,能得万两金。”和尚敲着木鱼,手里还夹带一个饭钵,说要施主给碗饭吃,并自称曾是少林寺武僧,不拒荤素。家里办喜事,全不在乎这些,早有帮忙打杂的给和尚盛了满满一大碗饭菜倒在了他的钵里。只见那和尚捧着饭菜走出院门外,一会儿吃毕,又拿着钵子到池塘边洗干净放进搭肩里。接下来便返回小院,径直走到正厅,口口声声说要见当家的。

张老汉正在忙着送往宾客,听到和尚说要见他,便走到和尚面前问道:“师父有何见教?”只听那和尚不紧不慢地说道:“天色已晚,施主能否借宿一夜?”张老汉见和尚要求不高,心想:出家人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总不能带着床和被子吧,要求在理。于是爽口答道:“没事的,没事的,家里床铺不恭,师父见谅。”说完这话,便当场吩咐喜事值日总管给予安排。

“不”。和尚说,“我今夜要在洞房歇息。”“啊!”周围的人听了这话吓了一跳,心里想:这疯癫和尚真是无礼。于是都抬头看着张老汉,只见张老汉并不吃惊,而是一脸常态地说:“自然师父要在洞房歇息,那好,我就叫新郎新娘让出房间,你就在那里歇一宿吧。”张老汉的话刚一说完,那疯癫和尚便嚷道:“不行,新郎一定要走,而新娘一定不能走。

听了疯癫和尚这话,所有在场的人都大为震惊,都以为张老汉这一回定会大发雷霆,把这个无礼的东西轰出去。可是结果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张老汉不光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冷静地说:“你们出家人讲求‘五戒’,不打诳语,师父心中一定有什么隐情,那好吧,就按师父你说的办。”

张老汉忍下心中万般情结,不露声色。一面叫和尚进洞房入睡,一面安排几个亲友在洞房外守候,看这疯癫和尚到底要干什么名堂。

话说封建时代女性不像现代女性,新娘虽然心中有万般不满,但夫家这么安排了,她哪里敢有丝毫反抗?只好顺其自然。

再说那疯癫和尚进了洞房之后,也不说话,便一头倒到新娘床上,蒙上被子就睡。不久就鼾声连连。可怜新娘见这般情形只好坐在床前绣凳上默默流泪,有苦难言。

半夜时分,被窝里的鼾声由大変小,直至无息。顿时周围一片寂静。新娘出于好奇,拿起半截蜡烛朝床上照去,只见被子上有半个人头露在外面,仔细一看金黄色的,哪里像人头,新娘心中疑惑,于是鼓起勇气放大胆子伸手一摸,啊,这和尚头上怎么一点热气也没有?新娘感到手掌冰凉,一直凉至全身。

“不好了,这和和尚咋死了?”新娘知道发生了意外,一声惊叫,手中半截蜡烛朝地下一掉,自己也同时瘫倒下去。

新娘的叫声惊动了房门外的几个守候的人,他们迅速推开房门冲了进去。有一个年长者颤抖着身子嘟嘟囔囔地说:”我早就知道这疯和尚不是好东西,这张保大哥‘忍’性怎么这样好,这一下闯大祸了。“洞房黑洞洞的,冲进去的人只听到新娘受惊吓后的瑟瑟抖动声和断断续续的小叫声。年轻灵活的人迅速从外屋拿进一支燃着的蜡烛,照亮洞房,大家扶起新娘,再拿起蜡烛伸着头朝床上看去,一个胆大的一手掀掉被子,屋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床上。

啊!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床上哪里有什么和尚,只见一尊金罗汉静静地躺在那。黄灿灿的,金光四射。

张老汉家自此发了大财,置田买地,修屋盖房。并在小镇上建起一座小庙,他请来雕塑工匠,工匠们仿照金罗汉的样子塑了一尊大像供奉在庙里。塑像两旁题写一副趣联:“大肚能忍忍天下难忍之事,慈眉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百忍堂新说(传奇故事)

大肚能忍忍天下难忍之事,慈眉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张老汉的儿子多孙子也多,枝繁叶茂,瓜瓞綿延。百年后张氏在当地已是一个大家族。子孙们感怀于先祖因宽大能忍的心胸而发家,建祠堂时遂用“百忍堂”为号。意即昭示后裔子孙们,万事以“忍”为先,把“忍”字作为处世之本,兴家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宗祠   祠堂   镇上   洞房   姓氏   对联   师父   子孙   祖先   蜡烛   和尚   被子   豆腐   新娘   床上   传奇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