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上周二8月24日,丑故事推出了小男孩王一的成长故事《儿子被学校强制休学,我带他离开了北京》。

曾经的“问题儿童”王一,从北京到了大理,在一个叫“猫猫果儿”的教育社区成长和蜕变。

文章推送后,很多家长在后台留言,想和“猫猫果儿”校长陈钢老师交流互动。

8月25日晚19:30,原定一个半小时的分享互动,一直延续到两个小时,家长们还意犹未尽。

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真诚,也很珍贵。特别是在当下义务教育“双减”的政策背景下。

内容由丑故事根据交流记录编辑整理。为了方便读者感受交流的原汁原味,我们保留了微信群的形式。

段落和标题为编者所加。再次感谢陈钢老师以及所有参与交流的家长们。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1 这个时代的孩子,家去哪里了


丑丑:

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来到“丑故事·读懂孩子”群。

学习为人父母的智慧,读懂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本群的主旨。我们会不定期邀请教育大咖分享教育理念,解答家长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大理“猫猫果儿”的陈钢校长,他研究和探索儿童教育多年,懂孩子也懂教育。

下面我们正式请出陈钢老师,和大家聊聊。陈钢老师,请!


陈钢:

好的。我们现在是在跟家长聊天对吧,那我们应该先从教育角度聊聊:家是什么?


陈钢:

我觉得对于两口子的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来说,家首先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因为情感而连接,在这个时代它也只解决情感问题(在没有经济匮乏的情况下)。


陈钢:

家庭情感的共性是爱。是以爱为联结的。


陈钢:

家长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时候你会感觉到爱。大家不妨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吧,我觉得这个一定很有趣。


丑丑:

对啊,陈钢老师,这个问题,把我问得愣了一下。


蔷薇.万花照溪:

老公抱抱的时候。


牛奶爸(儿子1岁):

儿子趴在我肩头的时候。


范文静:

父母在厨房做饭的瞬间。


黄珍珍:

我感觉爱表现在细节,累了一天,回家看到娃的笑脸,再抱一抱,一股暖流从心里流过,感觉一天的烦恼和疲惫都消失了,这是爱吧。


小开心周莹:

父母很相爱的时候……


陈迎迎:

孩子出生后痛感强烈,并不觉爱,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生个娃娃。当孩子吃第一口奶的时候,神奇的感觉到生命的链接,看着小小的生命,充满对生命的敬意和感动。


丑丑:

有爱才是家,不是互相指责,不是看不顺眼。应该是互相支持,互相包容,鼓励,宽容。受委屈可以被抱抱,没力量的时候可以靠一靠。


理东老师:

一起看电视吃零食的时候


小姚:

一家人一起为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给家人煮对方爱吃的饭菜时。


陈迎迎:

看着孩子从50厘米,已经长到了165厘米,真的很神奇。看着孩子开心的笑那一瞬间,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家人在一起整整齐齐就好了。


李卓然:

看着孩子和爸爸滚在一处的时候。


觅觅:

在最困难的时候,对方不离不弃,还给予正向鼓励和情绪疏导。


陈建玲:

看到自己工作,公公婆婆用了全力帮忙照顾孩子,互相配合的时候,感觉真幸福,真温暖。


陈钢:

谢谢大家的分享!


陈钢:

我想到了几个关键词来提取大家的感受,“共high的时候”、“理解的时候”、“付出的时候”、“被接纳的抱抱的时候”、“情感可以交出去也可以收进来的时候”


陈钢:

但好像肯定不是提要求的时候。


丑丑:

看到大家和陈钢老师分享的,我竟然眼眶湿了,好感动。


小开心周莹:

+1


美西:

问了一下孩子,他说吃到好吃的时候,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候,努力以后有了好成绩的时候……很多,每天都幸福


Sammi 思无邪:

其实,孩子和大人都在一起成长,感受得到这种成长,会更幸福的。


陈钢:

在之前我所回答的大家的几乎所有问题里,我会发现家长们的苦恼主要都集中在:孩子没有实现学校的要求、没有实现爸爸的要求、没有实现妈妈的要求,等等。


陈钢:

我很忧伤地想到:这个时代的孩子,家去哪里了?


木木木:

太准确了。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2 在这个时代,家庭是一个因情感需求而连接的由爱驱动的容错环境


陈钢:

我想提出第二个问题跟大家分享:

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长大以后,或者我们老去的时候,家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力量?最后让我们丰满地走向死去?……大家也一起来聊一聊。


陈迎迎:

支持,温暖,守护。


丑丑:

陈钢老师的灵魂拷问,竟然让我起了鸡皮疙瘩,想哭了。


黄珍珍:

+1


陈迎迎:

底气,牵挂,同行。


蔷薇.万花照溪:

这个问题好难,我能说不知道吗?


小开心周莹:

我也回答不出来。


丑丑:

我也不知道,很迷茫,又惶恐。


美西:

认可、温暖、友爱、积极。一起阅读、运动、商量、沟通、交流。一起吃很多顿饭,有说不完的话题。


陈建玲:

被问住了。


如其所是:

抗挫折的能力,爱的能力。


林煜:

前几天,我闭着眼睛,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挑水的样子,爸爸喂猪的样子,想起他们给我的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就非常感动。


陈迎迎:

就是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地方让我安心,总有一个人可以陪伴,不论是打嗝发脾气,还是光鲜亮丽,都是我自己,都有人在旁。


黄珍珍:

有家不孤独,有家更温暖。亲情是人的感情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木木木:

支持、守护、遇到问题一起扛、不是互相指责。


陈建玲:

家好像是互相支持,互相需要,又互相独立。


李卓然:

能够包容一切失败和挫折的力量。


小姚:

老了以后希望家人,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是互相支持和依靠的。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但心里互相有爱牵绊。


范文静:

笑容,安心,团结。


丑丑:

每次回忆童年的美好,都好像是在吃,和父母,弟弟一起吃好吃的,父母在厨房烧好吃的,过节吃好吃的,,


小开心周莹:

我老了的时候,希望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孩子们都好好活着,恩恩爱爱,一家人好好说话,我就慈爱的看着他们,而我依然有源源不断的爱,给他们。我也会不惧怕死亡,因为我没有遗憾了。


鱼:

也觉得这与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大多数人的家不同了。平时喜欢夫妻一起做饭,边做边聊。三个人一起吃着零食聊天。周末是常态,想与小家过小时候父母给予我的日常。


如其所是:

感知幸福的能力。


陈钢:

谢谢大家,我第一次在这个群里看到了爸爸和妈妈,而不是助教,导师和家庭霸主。


陈钢:

其实我觉得,当我们把频道调回家庭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说我们该做的事情。


陈钢: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家庭是一个因情感需求而连接的,由爱驱动的容错环境


Sammi 思无邪:

其实到自己很独立、自立自信的时候,家是一个牵挂了。父母都有老的一天,给不了孩子更多,孩子个人自信自立地享受生活、不胆怯更重要!


陈钢:

在家庭中,孩子可以感知到家庭成员因爱连接,但人人不同


陈迎迎:

容错环境,太有感触了,如果家都不能容错,还有哪里呢?


鱼:

@陈钢 赞同,温暖的家自然而然地给予孩子力量。


陈钢:

这样,当他在家庭以外的环境里接受挑战累了,他觉得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受挫了回家可以有一个抱抱,被惊吓了回家可以获得安慰,在需要力量的时候,回家可以获得支持


设想一下,当孩子有了这样一个后方,他走向那个他不确定的世界的时候,是否会更有自信、勇气、力量和宽容?


周彦:

在这一世的时候,充分和家人有情感的互动与关爱;等我们老去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家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等着我们了,那个世界代表着某种重聚与温暖,想着就很美好。


Sammi 思无邪:

容错(点赞)。


Dorothy.S: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周彦:

所以,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陈钢 


省略号:

不要让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连家都不敢回。


小开心周莹:

可现在很多孩子,是想逃离家庭,是想证明给父母看……


陈钢:

这个时代,我们几乎都明白,未来是不确定的。


但这种不确定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这个不确定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共创,未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共创。


如何让孩子加入到未来世界的共创中,而不是进入那个被我们有限的经验所设定的小世界里,成为一个被动的适应者。


我觉得这才是家庭在这个时代的任务。


丑丑:

感觉大多数父母说无条件,但是做起来,还是很多条件,必须学习好、听话、不顶嘴、不玩游戏、无不良嗜好。上进、不能躺平、会表达、爱学习……木牢牢了。


小姚:

是的。


hh-Joyce:

是这样。


Nu-晓楠:

父亲十年前去世了,我痛不欲生,但他留给我的那种从小的陪伴、呵护、包容让我感受到的爱的温暖感觉,给我力量继续前行,也让我想把这种爱给孩子。


小开心周莹:

孩子爱父母是无条件的,父母爱孩子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远远没有孩子爱我们的多。我给孩子《我爱你比你爱我多一点》的绘本时,我儿子永远说,他更爱我。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并且很惭愧。


陈钢:

关爱是无条件的。没有爱,本质上就没有家庭。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3 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成长的主题


陈钢:

刚才我们讲了家庭。那么学校呢?


陈钢:

还是很奸诈地收集一下大家的感受吧,你感受到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小开心周莹:

我很理解现在老师的不容易,每位家长、每个孩子,每位老师都一样,都是凡人,各有不同。


陈建玲:

我目前感觉到学校,还是很赶进度。每个孩子最好听话,写作业又快又好又正确……老师也不容易,一个班40个孩子。


陈迎迎:

学校是孩子安全社交和学习社会技能的平台。


木木木:

学习知识、社交、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建玲:

学校是给孩子一个社交环境。


牛奶爸(儿子1岁):

我是学渣哈哈,感受到的学校是压力很大,提起来就皱眉头的地方。我觉得学校应该是很开心,每天都期待着想去的地方。


Sammi 思无邪:

学校总是有竞争和互相影响的,看到别的孩子优秀,家长比孩子更羡慕、焦虑……


小开心周莹:

我孩子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教育。我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的赞美、老师对学困生的不放弃、老师对家长的鼓励。


小开心周莹:

我的恩师也在群里,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光很快乐,我在学校建立了价值观,我很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也是学师范的,我们的校训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陈钢:

@小开心周莹 在我们的研究中会发现,在脱离了基本物质匮乏之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爱,性质上是有不同。简单两句话: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单向传递,不求回报;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绝对忠诚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要求有回报的时候,孩子不会自主成长,因为自主成长会让他有一丝羞耻。


家庭出现问题,在很多低幼极端的孩子看来,都是他自己的错:是什么性质的错呢?在孩子看来,过去有太多美好的记忆,现在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会以为这是自己成长的错。


在这样的感受影响下,孩子会不愿长大。


米米shirley.liu:

学校老师,不只是教科书知识的学习,还要思维方法的引导,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同学们不仅仅是学习,还应该被引导合作、沟通、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同行。


陈建玲:

我是学生的时候,只是觉得学校是每天必须要去的地方,虽然不是很爱学习,但是好像也没有别的选择,再加上同学在那里。


有个语文老师因为我犯错了,跟我讲了很重的话,后面我对语文就提不起兴趣了。


小姚:

学校应该是学做人学知识,树立正向观念,锻炼身体,培养好品格的社区。


小姚: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绝对忠诚的。


美西:

我家孩子很幸运,幼儿园读了蒙台梭利幼儿园,小学公办小学,喜欢幼儿园,也喜欢小学生活。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学习需要家长写家校本,“钉钉”上布置作业,一些大部队作业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孩子独立完成的能力范围……诸如此类,有些不太合理。


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公办小学的评价体系、教学方式没有大的不同,统一划一的管理模式,对于孩子适应社会,先紧后松,我个人觉得没有问题,不足之处需要家庭教育补足。


Sammi 思无邪:

否则就不会有精英和普通学校的区别……难。


Danda:

我感受到的学校是刻板教条,有一些好老师但是整体是成绩为导向。


我理想的学校是按每个学生的程度各自知道进步的目标在哪里、如何实现,每节课做项目式讨论而不是一个老师讲几十个学生听。


doubao:

我觉得好的学校教育能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有一个标准,老师能包容各种类型的学生,循循善诱。学校也应该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不功利,重视音乐美育和体育。


小姚:

强烈认同。


迪桥(陈迪桥):

这方面觉得现代教育反而倒退了,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多早啊。


doubao:

还要家长做各种无聊的打卡,比如看家长课堂,拍照片上传。


陈钢:

我觉得当家庭成为孩子坚定的后方以后,从更宽广的维度看:学校能够给予孩子的是当下社会的外部刺激,无论是知识点的训练,教师的包容或者强权,都是这个社会存在的事实!


当孩子有了家这个后方:这些或好或不好的外部刺激,都会助力孩子在不同的学校情景中、从不同的维度来认识这个社会!


进入小学的孩子们的成长内驱力模型是:尽可能地放下自我,从这个充满“特权”的成人世界学习,以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拥有成人的能力,去加入并改造成人的世界。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6-12岁年龄阶段被定义为“心理潜伏期”,孩子尽其所能的收缩自己的自由意志,向成人世界学习!


一萍:

我感受到学校老师被考核教学任务评分已经压力很大,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心灵层面,走着走着都忘了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小姚:

现代教育已经被商业化了。


李卓然:

我看了丑故事昨天那篇北京娃去云南的文章以后,就希望这样的学校能遍布全国。


陈钢:

所以我对家庭教育的建议是:在孩子向外部世界学习的时候,学习的主体是孩子自身。家长争取做到:在家庭环境中首先让孩子敢于提问,勇于提问,敢于求助,勇于求助。


陈钢:

有了这个前提后,家长需要做到的是:有一答一,绝不答二;有求必应,不求不应。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成长的主体。


小开心周莹:

这两点已截屏收藏。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4 如果孩子在0-6岁的成长是丰满的


Sammi 思无邪:

碰到个性很强、很bossy的孩子呢,他就是觉得自己好自己对。(编者注:bossy,专横。)


一萍:

家长可以不按学校的一套模式走,学校的教育模式只适合一部分孩子,我们只有积极去探索自家孩子的更多需求。


陈钢:

孩子在心理潜伏期收缩自我,让外部刺激进入自己的心理和认知系统,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后顺势而为就好。


周彦:

现在的教育体系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通过同质化需求而使得同质化供给可以被接受的一种方式,所以要因材施教个性化都不太现实。


选拔性的高考和中考体制短期内其实不太可能改变,国家依然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靠学校教育大幅度来改变来达到因材施教也不现实,估计还是要靠家长们自己多学习,陈钢老师多多培训家长@陈钢 


鱼:

 更需要家这个后盾更坚实,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力量。


迪桥(陈迪桥):

陈老师,孩子收缩自己会不会变成很压抑呢


陈钢:

不是让孩子收缩自己,而是孩子本能的就会收缩自己。前提是孩子在0-6岁的成长是丰满的,同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被看见和被接纳的,这样在6-12岁就会自然而然地收缩自我学习外部世界。


陈建玲:

0~6岁的成长是丰满的,这个太共鸣了。


鱼:

两者不矛盾,可根据学校授课内容,根据孩子兴趣,引导他去探索。


小姚:

所以说:孩子上小学前主要教育是养天性。


陈钢:

简单输出一下猫果研究到的孩子的成长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顺势而为。


一个是0-3岁的孩子:当孩子通过运气来到这个世界,妈妈反馈的这个世界是他的最近最密集的反馈,所以从孩子角度来看,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是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妈妈,意味着孩子对世界的原认知。


陈钢:

这个阶段(0-3)爸爸和玩具狗类似,都是模糊的外部世界的一些颗粒!


林煜:

原来我也做过3年的玩具狗。


小姚:

我理解的收缩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适当的关闭自己内在的某些部分。


陈钢:

随着孩子身体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增加,在和爸爸越来越多的互动过程当中,孩子感受到了爸爸的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爸爸是孩子社会性交往的原认知。


在这个时代,孩子0-3岁一般是以家庭为主要生长环境的。


牛奶爸(儿子1岁):

玩具狗。刚去卧室表演完鲨鱼舞和人猿泰山,出来就看到这个消息。


小开心周莹:

@牛奶爸(儿子1岁) 你太有潜力了,这个功能呈现得太好,就是对孩子的帮助。


陈钢:

所以孩子的自我认知,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成员对他的反馈。正反馈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好;负反馈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好。


陈钢:

孩子对关系的认知,也主要来自他在家庭中习得的他和爸爸、他和妈妈、爸爸和妈妈的关系,这是他未来各种社会关系发展的原型。


茉莉花的莉:

陈老师好!如果孩子的需求是玩游戏,买玩具,喝饮料等,家长该如何恰当的“应”。


陈钢:

@茉莉花的莉 先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喝,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认知,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惜命”的。


陈钢:

@茉莉花的莉 吃喝玩乐是孩子的基本权利。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基本权利被限制和剥夺,那么,拿回权利就变成孩子的第一驱动力,而不是学会如何玩,学会如何喝。


茉莉花的莉:

@陈钢 谢谢陈老师,您的回答,让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思维。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5 孩子需要在一种确定的关系中成长


小姚:

这样的话,家庭气氛是和谐的,孩子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的。所以父母好的相处模式是一切前提。


陈钢:

@小姚 如果父母的关系不那么好,也需要真实地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理解到,这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父母和孩子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无所谓家庭情感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一种确定的关系中成长。


迪桥(陈迪桥):

陈老师可以好好讲讲收缩这个问题吗?孩子面对家长的不理解选择沉默算是收缩吗?


陈钢:

@迪桥(陈迪桥) 当0-6岁的孩子成长是均衡和丰满的,为了拿到成人世界的特权,孩子就会收缩自己让成人世界的信息进入内在,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这个阶段可以教育出来的过程。


如果希望孩子可以“虚心学习外部知识”,家长就需要细致地检视孩子在0-6岁是否有一些关键性的成长缺失,如果补上了,孩子就会打开自己,吸收外界的输入。


Yui育儿:

我的理解是,让孩子确定无论父母的关系如何,都是爱他的。


Sammi 思无邪:

什么是确定关系呢?


陈钢:

@Sammi 思无邪 关系是好的就是好的,关系是不好的也要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的问题,而不是爸爸妈妈和你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妈妈尤其要维护爸爸爱孩子的事实,爸爸要维护妈妈爱孩子的事实。这样,哪怕爸爸妈妈吵翻天,也不会很大地限制孩子的成长动力。


陈钢:

孩子要的是确定爸爸妈妈爱我,仅此而已。


小姚:

的确是,我表妹的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还有家暴,闹了几次离婚,但我表妹看起来没啥影响,性格活泼开朗,也自信。


她也说过她知道父母是爱她的,虽然吵架什么的,但不影响爸爸妈妈爱她。她感受到了。以前对此很遗憾,还担心她,现在不用了。


陈钢:

前回书说到,3岁前的孩子是以家庭关系为原型,来认知我和自己,我和他人,我和世界这三个基本关系。


到了2岁半之后,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觉得:原来大人和我不是一个物种,只有和我差不多的小人,才和我是一个物种,他开始渴望进入伙伴的世界。


陈钢: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在这个场所,孩子在一群被叫成“老师”的成人的监护下,追求自由地和伙伴们建立连接。而他所拥有的社交经验,恰是0-3岁在家庭中所习得的经验。


丑丑:

马上要到9:30了。因为家长们还有很多问题要问,特向陈钢老师申请延时一会儿。


陈钢:

@丑丑 感觉才刚开始就要结束了!


小开心周莹:

@陈钢 12岁以上还没说到呢


陈钢:

可惜一会儿还有事,要不这样子:请家长们自由提问,我有时间会继续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今天争取能够把3-6岁讲完。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6 幼儿园老师,这世界上最八卦的职业


周彦:

棒棒哒,我们等着12岁以上部分。


丑丑:

那下面进入自由提问时间,大家抓紧时间。


丑丑:

今天分享不完,以后,我们也可以一回两回,三四回地邀请陈钢老师为丑故事的朋友们分享,解惑。后续家长还有问题,也可以今天分享时间结束后,继续提交。我们会请陈钢老师有时间的时候,陆续解答。


陈钢:

由于孩子是带着家庭的经验进入幼儿园的,所以幼儿园老师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八卦”的职业,也是最“无耻”的职业。


因为幼儿园是一个社交场景,而孩子的社交经验恰恰是从家庭带来的,所以孩子在社交中的受挫、阻力以及成长动力的来源,在这个阶段,本质上依然是由家庭提供的。


家庭供给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关系本身


陈钢:

所以当孩子碰到了成长阻力,猫果幼儿园的老师会经过分析后给家庭提供一些调整关系的建议,关系顺了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


觅觅:

我想问一下,读猫果儿小学出来的孩子,会不会有适应不了普通初中的?我很欣赏王一的能力,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跟王一一样,能真正学到这样的能力?


陈钢:

@觅觅 猫果的前三届小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在初中的成长模型和王一的一样,这也是我们很欣慰的一点。


Sammi 思无邪:

由于孩子社交反馈,所以幼儿园就不得不了解家庭夫妻关系(八卦)……来调整孩子


小姚:

我在实践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里面工作了两年多,我们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聊天,没有时间八卦。老师们开始都是讨论孩子为主。


陈钢:

@小姚 所谓的“八卦”,是老师总能够在孩子的社交中看见孩子背后的家庭真相。


迪桥(陈迪桥):

陈老师说的幼儿园八卦无耻是指?


陈钢:

@迪桥(陈迪桥) 所谓的“无耻”,是因为猫果老师意识到在3-6岁要促成孩子本质的变化助力,主要来自于家庭,而幼儿园更多的时候,是起到呈现和反馈的作用。


所以,老师意识到“家长变孩子就立即变”,老说这句话就显得自己很“无耻”。


蔷薇.万花照溪:

陈钢的语言风格而已。猫果老师是天底下最忙最累的,这个忙和累主要体现在下班后还要面对很多家长的问题。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7 陈钢:这个结果太扎心了


李卓然:

@陈钢 孩子马上四年级了 是不是太晚了……能插班么?


陈钢:

@李卓然 现在由于我们的小学部为了合规刚刚迁入一个私立学校,教室狭小是真的坐不下了。


蔷薇.万花照溪:

猫果小学现在比希望小学还破,大家看了就不会想来的。


完颜阿骨朵:

其实看完王一的故事,我都冲动带着家去大理了,孩子五岁半,今年升大班。


小开心周莹:

3-6岁,家长变,孩子立即变。哪怕6岁以上,家长也别放弃改变自己啊。


丑丑:

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今天聆听了陈钢老师的分享,真是如醍醐灌顶……


感谢陈钢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感谢家长朋友的配合。学习为人父母的智慧,读懂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美好的事,也是“丑故事”的主旨。


这个群会一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肯定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交流分享。


完颜阿骨朵:

赶上了个尾巴,很感谢丑丑还有陈老师。


码爸爸 -姜老师:

明白理解陈老师说的“八卦”了,其实在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就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原理了。


8月27日陈钢老师又抽空上线了


陈钢:

抱歉大家,开学季各种忙。上次交流很仓促就结束了。


从这几年和大城市家长的交流看,所谓内卷确实够厉害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升学率和学校排名压力逐级传递到一线教师,再有教育追求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免不知不觉地从“教书育人”拐向了“教人达标”。


我接触到不少离开体制的老师大多是接受不了这种现象,而选择走出来的。


但毫无疑问,大多数高水平有追求的老师仍然在学校体制里努力工作。我觉得这些教师非常让人尊敬,他们在最重要的教育现场,在“育人”和“达标”的两难之间穷尽可能,为未来育人,而不是追求为过去时代定下的标准


他们需要来自同事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来自孩子家长的支持。


记得四五年前在猫果社区也做过一次比较全面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调查。资料汇总后交给教研团队,请团队拿出模拟解决方案,要求是尽最大可能满足或平衡所有家长的诉求。


经过好复杂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大规模解决方案是唯一的——小学阶段几乎就是现有的教育体制。


这个结果太扎心了。所以我们的教育研究把主体转向了家长和教师:孩子本就应该是这个成人世界的自然后果啊。


Greenery:

陈老师,能否谈谈双减政策下,家庭如何赋能孩子?没有了培训班,父母上手辅导又要鸡飞狗跳,或者干脆就没那个能力辅导。这些情况怎么办?


陈钢:

@Greenery 讲个猫果语录:期待毁人,信任养人。


娃要的是家长的信任。有这个关系了,娃就会信托家长以支持者和顾问,教练的角色。在娃自己是成长主体的前提下,自然会寻求来自家长的支持。


总之一句话:家庭教育不要推娃,总是推娃,就把娃的事变成了家长的事,成长主体就不是娃了。


要通过关系的调整让娃自己跑起来,只要娃跑起来了,再难看也是对的


丑丑:

我们就喜欢推,死命的推,然后娃就站桩了……


陈钢:

@丑丑 是的,不动,假乖,出格,丧……


shu:

说的太好了。


田培培:

站桩——说的太形象了。


Greenery:

原来问题的本质是推娃。那又一个问题:内驱力到底怎么去激活?


陈钢:

一般我们会建议家长去回忆自己初恋勾搭成功时的那一刻。被爱的孩子就是那样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


doubao:

我感觉在接受娃不写作业这个事情上挺难的。不用面对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到不评判,只是问一下。一问不要紧,控制不住的火气就来了。


我不知道我是放不下期望吗?但是我又觉得我能接受他“学业无成”,只要身心自在。


陈钢:

@doubao 我们的学生经历会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在需要本能反应时,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它。


在时代不变的时候,本能反应大多是对的。问题是时代变了,教育的目标也从活下去,活得更好变成了“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时代的爹妈,不学习是真会痛苦的。


曾维珈:

还是那句话,道理都懂,操作就忘,到事情发生时又忍不住了。


陈钢:

去看见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变化,确认这些,娃就会慢慢自己跑起来了啊。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08 手机是这个时代的火种,也是对家庭情感环境的压力测试


曾慧:

@丑丑 想看陈老师关于手机问题的解答


蔷薇.万花照溪:

@曾慧再贴陈钢老师回答:

大多数体制学校规定,孩子在上学时间不让带手机,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为一般学校的常规是分学科分时段上课,通过电子产品的社交,游戏和浏览跟学校的节奏是不匹配的。


但是回到家庭,当电子产品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且父母的身教已经不言而喻地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娱乐,学习和工作的必要工具。


所以,只有在接纳电子产品的前提下,才能够促成孩子合理有效地使用电子产品。


而一个已经存在的现象,简单地用隔离和禁止的方式,只会成倍地增加孩子获取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欲望。


建议是: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跟三年级以上(包括三年级)孩子一起讨论以周为单位,建立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比如:每周总量多少时间,每次单次不超过多少时间。


从健康角度帮助孩子,跟孩子一起探究单次时间的必要性。比如说猫果的家庭建议一般是:一个小时的电子屏幕时间,就必须搭配一个半小时的身体运动或者户外活动时间。


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建议是一个完整单位的时间配上1.5个完整单位时间的户外运动,比如:一集动画片20分钟,一局王者40分钟等等。


重要的是,在家长和孩子制定规则之前,家长要了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主要内容和兴趣在哪儿,尽量让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高效率地达到满足感。而不是在高峰体验来之前时间就到了,这样只会成倍地增加孩子的欲望。


最近我们正在研究人类的学习,发现了一个例子,似乎和电子产品非常接近。

在猫果低年级的综合课里,有一个课题是:火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当不设定前提,让孩子自由玩火时,孩子对火的利和弊会得出非常合理的认知,并且在之后进行和火相关的活动时,都能够基本做到趋利避害。


而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火的应用其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当时的物种里面,人类是唯一把自然的力量随身携带的物种,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成为了地球的神族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而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也可以把电子产品看作是人类文明和知识库的便携工具。


我们觉得这是未来神族的开始,而这一代孩子是移动互联1.0版本的孩子,并没有实证说明电子产品对孩子是有害的。


而家长们普遍焦虑的沉迷,网瘾和网络社交的问题在情绪通畅,自主主动的孩子身上是很少发生的。也就是说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做到情绪通畅,自主主动,而不是一味地禁绝电子产品。


陈钢:

简单说一下我的认知:手机是这个时代的火种,也是对家庭情感环境的压力测试。


青悠~:

本来我想给孩子用手机学点英语,看看绘本的。但是他每次都要求玩游戏才能去学这些东西。而且是手机到了他手里很难要回来。他喜欢看电脑游戏视频,动画片。每天回家第一时间就是开电脑。好烦呐。不知道怎么去纠正这些习惯了。


曾维珈:

还有就是我感觉回到上海之后,我整个人自动切换忙忙忙赶赶赶的模式。


平梓:

这句话好经典:家庭情感压力的环境测试。


陈钢:

昨天在做教师培训时模拟了个场景:在人类刚学会携带火种的时候,不会携带火种的原始人族群是如何看待会用火的族群?


蔷薇.万花照溪:

我能质疑一下这个比喻吗?游戏和火有很大不同,游戏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有很多即时奖励机制让人欲罢不能。火只是一种物质。


陈钢:

@蔷薇.万花照溪 从能源角度是一样的。火的即时激励在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看来,那是多牛逼啊。


陈钢:

人类相信虚构故事这种特质的起源,很有可能和围火时的出神直接相关。最近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也在幼儿园实证,效果飞起。


陈钢: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在外面累了,回家可以安全地躺平

亲爱的读者,觉得文章好看,欢迎关注丑故事,看更多精彩的生命成长故事。

本文为丑故事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父母   孩子   社交   电子产品   幼儿园   爸爸   家长   妈妈   老师   关系   时间   家庭   学校   情感   旅游   世界   陈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