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一词的由来

中国人讲管理,首先就要向中国人讲清楚,“管理”一词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所拥有的词汇,尽管它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但是,历史上所遗留下的词汇,都是使用那种语言的人们在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反映。所以,我们必须去翻一翻老祖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藉,看一看在我国汉语词汇中,过去有没有“管理”一词?如果说有,最早是在什么年代出现的;如果说没有,那么有没有与管理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是每个管理理论研究者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在汉语发展史上,压根就没有出现过“管理”或管理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那么毫无疑问,就会得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或存在过管理活动的结论。

“管理”一词,在我国古代分别用“管”与“理”单音词来表示。“管”字,原是指用竹管制成的吹奏乐器,后来由于古代钥匙像这种乐器,于是便把钥匙称作管。如“郑人使我掌其此门之管”,就是郑国人让我掌管这个门的钥匙。由于钥匙是开锁的关键,具有约束性,于是在《左传.僖公32年》中便引申为管理的意思。如《礼记》中就有“管库之士”的说法。荀子也说,什么是“人君者”?就是“管分之枢要也”。可见,这里的管字,已与今天的“管理”一词的含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理”字,最初是指对玉的加工,后来把对老百姓的治理,也叫做理。如《说文解字》就把“理”字解释为“治玉治民为理”,引申也有管理的意思,如“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战国策、赵策》)、“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贞观正要、公平》)。这里的“理世”、“理国”,都是指管理或治理世间或国家,也都含有管理、治理的意思。

“管理”作为一个双音词,起初用在官职上,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英殿修书处就设置有管理官,乾隆十九年(1751年)雍和宫也设置有管理官,之后管理街道厅(管理京城道路沟渠的机构)、管理三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大臣、管理蒙古各部驿站员外郎、管理钱法侍郎(宝钱局的长官)、管理事务(总管部务的官,地位高于尚书)等官职和管理机构相继出现。管理一词的用法越来越等同于今天的用法。如在《清会典事例、宗人府、天潢宗派、宗室觉罗册籍》中就有“管理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王公及族长”的说法。

由此看来,尽管1979年我国出版的一部最有权威性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缩印本),并没有收集“管理”一词予以解释,直到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66页)才开始收集了“管理”一词,并解释为“负责某项工作使其顺利进行”,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和使用。事实上,1960年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就已收集了“管理”一词,并按着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把它解释为,“管辖办理谋事”(见该书第10752页),这是非常可贵的。

由此可见,“管理”一词根本就不是什么外来语,而是中华民族早已固有的一个词语。我们从“管理”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我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国君越来越感到,加强对土地、臣民统治或管理的必要性。于是便把有效从事这些活动的关键词语,如管、理、治、统、总、纪、驭、御、乂、制、掌、执、摄、揆等词,赋予了“管理”的新义,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管事人员的官名。所以说,“管理”一词在我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荀子   国君   商务印书馆   单音词   贞观   枢要   汉语   官职   由来   中华民族   词语   乐器   词汇   钥匙   中国人   语言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