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自己的城市旅行(28)


深圳:在自己的城市旅行(28)

深圳市图书馆外景(图片为原创)

(我是@法语朱老师,从1993年开始坚持写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你点赞、转发、留言,非常感谢!)



目录

第一篇:在华强北抚摸深圳的肌肤

第二篇:许久不见莲花的美

第三篇:莲花山--回到童年,回归简单

第四篇:莲花山--一个春日,静听鸟鸣

第五篇:莲花山--惊起蛙声一片

第六篇:柠檬桉香气里的笔架山

第七篇:笔架山:绿色海洋里的一尾鱼

第八篇:笔架山--徒步寻访春天

第九篇:深圳新图书馆让这个城市变得柔软

第十篇:在图书馆里消磨长长的暑日

第十一篇:购物公园的免费画展

第十二篇:晃悠在福田中心区的夜晚

第十三篇:少年宫:音乐飞扬的浪漫夜晚

第十四篇:福田中心区:在油润的月色里行走

第十五篇:下梅林:碳烧生蚝里的怀旧之旅

第十六篇:充满故事的梅富村夜市

第十七篇:即将消失的岗厦城中村

第十八篇:新洲村:老井、古屋、大榕树

第十九篇:妖娆的购物公园和市井的新洲村

第二十篇:灯红酒绿上下沙

第二十一篇:行走荒凉的梅林二线关

第二十二篇:下梅林:正月十五的街头山歌

第二十三篇:景田南:耳朵里的热闹世界

第二十四篇:景田南:像露水一样蒸发的小菜场

第二十五篇:景田南:小小地产中介的梦想

第二十六篇:景田南:小文化广场上的城市表情

第二十七篇:景田南:一个乞丐和他的狗

第二十八篇:景田南:我的新食堂

第二十九篇:在香蜜湖的灯海里感受宁静

第三十篇:红荔西路:清新雨后,走在花香和鸟鸣里

第三十一篇:世界之窗:万圣狂欢夜后的狼藉一片

第三十二篇:晚风正好,行走在蛇口的闲逸里

第三十三篇:五月十六,红树林那轮明月

第三十四篇:红树林:南洋楹上玫瑰红的落日

第三十五篇:华联大楼钟声——越来越微弱的城市记忆

第三十六篇:东游西逛南园路扫街记(一)

第三十七篇:东游西逛南园路扫街记(二)

第三十八篇:东湖公园:喧闹与静寂

第三十九篇:细雨下,大芬村的半日闲情

第四十篇:塘朗山:一城灯火繁华

第四十一篇:凤凰山:一片叶子和蝴蝶的禅意

第四十二篇:马峦山:山风、鸟鸣和溪水

第四十三篇:工作在大亚湾核电站的日子

第四十四篇:偷得浮生半日闲(1):回到核电站

第四十五篇:偷得浮生半日闲(2):行走大鹏所城

第四十六篇:在地铁一号线

第四十七篇:最后一班地铁

第四十八篇:大剧院地铁站通道里的芸芸众生

第四十九篇:流浪歌手艾力

第五十篇:地铁口的小市场

第五十一篇:黄昏的萨克斯

第五十二篇:临时屋里的人们

第五十三篇:在疯狂奔跑的城市里过缓慢的生活

第五十四篇: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第五十五篇:隔壁那家的烟火和声音

第五十六篇:在深圳最雅致的事情

第五十七篇:在声音和气味里感到温暖

第五十八篇:走在2006年最后几天的阳光里

第五十九篇:2007年新年的烟花如雨

第六十篇:道不尽那呜呜哑哑的苍凉

第六十一篇:冬天的一角阳光

第六十二篇:大药房前的体重秤

第六十三篇:那些我们离不开的陌生人

第六十四篇:莲花山:去闻花香

第六十五篇:挑篮卖菜的女人

第六十六篇:景田南:被拆掉的菜市场

第六十七篇:景田南:两条被遗弃的狗

第六十八篇:北环天桥上卖菠萝的小伙子

第六十九篇:地铁里的T台秀

第七十篇:雨天,陌生楼群里温暖的光

第七十一篇:深圳的三月:诗意混乱的符号

第七十二篇:住在临时工棚里的人们

第七十三篇:莲花山:两个驴友

第七十四篇:莲花山:美丽异木棉树上的八哥




第七十篇:雨天,陌生楼群里温暖的光

今天是周三,黄昏,我走出家门,没想到飘起丝丝的雨,但我赶时间去科技园上法语课,不愿意跑回家拿伞。我只能期望坐四十分钟的大巴下车后,雨突然就收了。

我侧坐在大巴第一个座位上,一路上都在紧张地看着挡风玻璃上的水点,如果有细细密密的水珠,我的心就紧一下;如果好几分钟看不到刮雨器木木地摆动,我就欢喜一下。

大巴站上等车的人伸长了脖子,簇拥在站台上,他们苍白的脸上满是寒冷的表情。街道上,是一群群把衣服紧了又紧,低头走路的人们。

我旅行回来这半个多月了,深圳天天都是弥漫着灰霾,像世界末日那样的一片灰,仿佛巨大的罩子,扣在城市上空。这样的灰让人心里堵着,喘不过气来。终于下雨了,倒让我措手不及。

我下了大巴,小雨还是徐徐缓缓地飘着,我顶着一层绵密的雨向科技园Z公司所在的那栋大楼走去。

很冷,衬衫起了潮意,头发开始水湿湿的的,我担心正在持续的感冒会因这场雨而加重。走在冷雨中,我想象着回到家就要快快洗个很烫很烫的热水澡,在一团团虚拟的热气中,我真的有些暖和了。

终于,我走到了Z公司大楼脚下,那里温暖而明亮,永远有高大帅气穿着雪白衬衫的的保安背着手站着。到了气宇轩昂的大堂,我像一尾快要冻僵的鱼,突然回到了温暖的水中。

下课时,走在回家的路上,穿一件衬衫、单裤再披一件风衣的我被寒风推着走。街道很冷清,只有很少几辆车停在路边,车里的人映在小灯下的脸浮肿而没有表情。

身边一栋栋高楼里参差地亮着或黄或蓝的灯光,我一直喜欢看高楼里一个个不同颜色的小方块,亮晶晶却没有规律,嵌在一座座或远或近的高楼里。

每次看到远远近近楼群里或浓或淡的灯光,我心里都会觉得异样的温暖。因为,每一个方形的小亮块里面,都是一户人家,那里会有电视的声音、电脑的屏幕闪光、孩子的牙牙学语、还有两口子的一问一答。

属于我的那个依然黑着的小方块里只有一堆没有洗的碗等着我,但我在寒风中大踏步地赶路,很想快点回到那个小方块里,那里干燥舒适,还有一屋子暖暖的空气。

只是,这些日子推开门时,连偶尔迎接我的小强都很久不出现了。

(写于2007年11月2日)



第七十一篇:深圳的三月:诗意混乱的符号

一个小姑娘从地上拣起一朵掉落的木棉花,对妈妈说:“它们的头发都剃光了。”

妈妈问:“什么的头发剃光了?”小姑娘说:“树啊。”

深圳的三月总是充满了诗意的混乱符号:这边木棉花正在疯狂地开,释放着春天的信号;那边的大叶榕突然在一夜之内变得脆黄,一天之内落尽了叶子,满眼又都是秋天的肃杀。

我在北方生活时,习惯里条缕清晰的四季语言,它们在深圳的三月全被揉乱了,仿佛一个春衫单薄的人,正在跳着秋天的舞步,一面胡言乱语。

我走在大叶榕树下,老黄的叶子像大片的雨点纷纷扬扬飘落,我整个人都被罩在舞动的树叶里。

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看过一部越南电影《三轮车夫》里最后一个镜头:三轮车夫骑着车,载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行进在一条火红的花像雨一样纷纷洒落的路上。此刻的电影画面美得让我难以呼吸。

《三轮车夫》的大部分情节我都忘记了,唯独记住影片结尾这美得让人燃烧,让人心口发疼的画面。

没想到,几年后在这个普通的春日,在深圳街头的一排大叶榕树下,当黄灿灿的叶子纷纷扬扬像大雨一般飘落时,同样有《三轮车夫》那部电影结尾处的美感和诗意。

一个男人走过我身边,他仰头看看天,忽然对同伴说:“这叶子掉得也太夸张了吧!”

我定了一下,回头看了他一眼,有片刻的喜悦,就像张爱玲在那篇半夜的军号声中所写的一样:那个静静的夜晚,除了她之外,没有人听到那丝丝缕缕的旋律,她也以为那是幻觉,但良久,忽然听到一个人用清晰的口哨声吹出刚才的军号旋律....

我无意中听到身边这个陌生男人突然冒出的话,心中涌出如张爱玲在听到一个男人口哨声后同样的喜悦。

(写于2008年3月18日)


第七十二篇:住在临时工棚里的人们

那条路我每天都走好几遍,前些日子再次路过时,看到人行道的几处地方被蓝色隔板挡了起来,隔板里是高高探出来的施工架。

工人们向地层深处打钻,取土壤样本,把一小排圆柱形的土块整齐地摊在木板上。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小型工地,它们似乎和地铁施工有关。

在超迷你的工地旁边,搭起了一处工人们临时居住的工棚,几根粗长的竹竿横斜左右地一扎,棚子的主体就有了。顶棚覆着防雨的军绿色厚重帆布,棚子两头洞开,路人可以将工棚里面看得清清楚楚。

工棚里摆了两张简陋的架子床,上下两层,每层不过是一张薄薄的木板,上面铺着一床竹席,架子床外蒙着脏乌乌的白色纹帐,罩着两张矮矮的铺。

工棚里没有灯,即使是白天,那里也一片昏暗。大部分时间,在暗沉的棚里看不到人,在棚子外面有他们全套生活家当:一只煤气罐,一口黑油油的大铁锅,一小瓶油,几个塑料盆,一撂碗和一把筷子。

那天,中午吃饭时分,我路过这个工棚,大锅上正冒着白烟,一个男人正油滋滋火旺旺地炒着菜。

在那个工棚立起来之前,那个阴潮的角落长满荒草。这个简陋至极的工棚和这口呼呼作响的炒锅以及飘飞到四外的香味,让哪个角落忽然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或许是施工人数在不断增加,一个笨手笨脚的男人已无法应付繁杂的做饭任务,我再一次路过那座工棚时,发现不远处又搭起了一座小棚子:同样是粗壮壮的竹竿、军绿色的大帆布,不同的是这个工棚里没有床,里面只有被转移来的一套炊具,旁边的白色巨桶和左左右右的五个小桶里盛满清水,一个长头发的女人沉默地在切菜。

今年冬天已经干燥了太久,从昨天晚上到今天,突然飘起了雨。冷空气夹在细细的雨丝里,一整天都是穿透骨头的冷。我家楼下火锅店的生意再一次爆棚,成群的食客哆嗦着身体,站在门口等位。

我忽然想起不远处那个只有帆布遮挡的工棚,那四张只铺了一张竹席的床铺,我不知道今天晚上那里的工人怎么过夜?

我路过那个工棚时,却发现这里的气氛根本不是肃杀凄凉的,下班的工人抽着烟坐在床板上,还有几个老乡来串门,他们坐在小凳上,每个人都举着一瓶啤酒,吃着装在塑料袋里的凉菜,他们用河南话热烈地聊着天。一个男人粗着嗓门对大家说:“到了这里,人人都得喝一口!”

我回头看着这个人语哗然的小工棚,想起多年前我家楼下不远处存在了好几年的一大片临时屋,那里住着这个城市最底层的人们,胡乱搭起的窝棚前前后后遍布零星的小菜园,那时的黄昏,临时屋上空总飞翔着一群鸽子。

随着那片临时屋最终被摧枯拉朽地拆倒,而换上一处造型怪异的文化中心,那里被林林总总的培训班塞满,每次路过那里,我再也感受不到浓浓的乡土和生活气息,而这些亲切和淳朴的场景,在这座很快也会被拆掉的小工棚里又回来了。

(写于2009年12月7日)



第七十三篇:莲花山:两个驴友

一大早,我去莲花山公园打太极拳。进大门后沿主路走,左侧是莲花山房,旁边有一片水泥空地,每天,那里都传来拉丁舞明快动感的节奏。我每天都穿过这片音乐,有时还踩着它的鼓点一跳一跳地往前走,却从来没有好奇过想去看看这群跳舞的人。

今天早上,夹杂在晨练人们中有两个很特别的人:两个很年轻的小伙子,两个背着大包的驴子,每个人的背包都有八十升,一个人举着SONY的DV,一个人背着长镜头相机。

他们走在我前面,显然听到了伦巴奔放的音乐声,脚步迟疑了一下,马上扭转方向,朝着声音源头走去。

今天的舞曲格外好听,我也被这金灿灿的音乐声感染了,同这两个驴友一样,被挑起了强烈的好奇,我紧随他们身后,沿着小径走到跳舞的人群前。

莲花山房旁边的小广场上竟然拥挤着这么多人,男女老少,在伦巴的节奏里快速地扭动着,旋转着。他们的表情极其快乐,脸上汗湿湿的,他们笑着,跳着,扭着,忽而远离,忽而靠近。

我和这两个驴友站在一起,同他们一样兴致勃勃地看着。看得出,他们很懂得玩,莲花山公园的早晨是了解这座城市多么好的窗口,而他们会一大早跑到这个公园看这里晨练的人们。

我在深圳已经生活了十三年,却和两头远道而来的驴一样,都是第一次观看莲花山公园里跳拉丁舞的人们。

看得出,两个驴友很兴奋很开心,一个小伙子打开DV,前后左右地拍摄不停,而我是用眼睛记录这些画面。

我不停地看着他们的大背包,距我上一次独自背包旅行已经有一年多了,这熟悉极了的背包又唤起了我对远方的记忆,我觉得离他们很近很近,我觉得我和他们就是“我们”。

我很想问他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在深圳待多久?下一站去哪里?”

等我终于鼓起勇气想说这句话时,他俩像鱼一样穿梭到人群的另一侧拍摄去了。

看了一会,我离开了。走之前,我还在人群中寻找两个驴友的身影,一面在心里嘀咕: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2009年3月19日)




第七十四篇:莲花山:美丽异木棉树上的八哥

一株体形巨大的美丽异木棉正对莲花山公园大门,主干圆胖胖,像一个憨憨的水桶,向上的枝干横斜参差,整个树仿佛一棵被放大无数倍的盆景。

据说美丽异木棉产于南美,人们花了巨资从国外引进这棵树,全深圳只有这一株。它的花期很奇怪,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满树红粉粉的花绚烂张扬,映着蓝瓦瓦的天和流动的白云,那种美让看到的人都倒抽口冷气。

每当花期,那株美丽而张扬的树总吸引无数的镜头,树下,永远有摆着POSE等着被拍照的人。

到了春天,异木棉反而丑陋下来:花早就落了,叶子还一片没有长,满树枯枝,只有零落几个圆圆的果僵硬地挂在枝头。

今天,那株树顶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吸引了我,看了半天,发现是一只身形很大通体乌黑的鸟儿。它倨傲地站着,昂着小小的脑袋,张开嘴巴,一声声地清唱着,它唱的旋律非常单调,只有一个音节,但声音清亮悠长,那啼声很象拖得长长的”GO------GO------”。

我突然想起这些天莲花山公园的空气中经常流淌着这样“GO----GO----”的声音,透着一点点凄清和孤单,长长地回响着。

这样的鸣叫就是在这几天突然出现在公园里的,它太异于平日里那些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它好听得甚至让人有些心疼。我一直想找到那是什么鸟,但枝叶浓密,我无法看到。

没想到,今天,站在异木棉枯枝上的黑鸟就发出这样的叫声,树下的我看得清清楚楚,但我并不认识这种鸟。

两个老先生从我身边走过,他们举头望着树,说:“就应该把这只鸟抓回家,天天修剪它的舌头,让它学会说话!”

我脑中一亮,问他们:“这是八哥吗?”

他们说:“是啊,真应该把它带回家好好调教。多神气的一只鸟!”

他们走远了,我也离开了那棵树,那只八哥还在昂着头长长地清唱着。

八哥的鸣叫融进春天暖洋洋的空气里,就像一勺勺蜜融入水中。我不希望这只八哥被人抓回家里,天天被剪掉舌头,被人类教会他们希望它说的话。

我多么希望这只快乐的八哥永远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空中,站在枝头,永远唱着单调但美好的歌。

(写于2009年3月21日)

(待续)

(图片为原创)

(我是@法语朱老师,从1993年开始坚持写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你点赞、转发、留言,非常感谢!)


---------------------

学法语必看的公众号: 微型法语课堂

喜马拉雅: 微型法语课堂

知乎: 法语朱老师

今日头条: 法语朱老师

小红书: 法语朱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深圳   梅林   法语   工棚   棚子   楼群   头发   木棉   大巴   诗意   叶子   温暖   声音   公园   两个   旅行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