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伏牛山南麓,南召县云阳镇一小院内,以前为楚王行宫,明朝以后,立为学庙,虽历尽沧桑,几经兴废,然遗迹尚存,很多珍贵文物保存完好,堪称奇迹。

清晨,阳光还没有露面,就来到了一小门前,门卫已经上班。

英豪电话没有拨通,联系上了泰山庙的同学振芳,他不在家,说让周老师带我们进了校园。

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在等待的时候,在大门口转了转。大门位置是以前立照壁之地,现在修有过门楼,门两侧有对联为:鸢飞鱼跃悟行生,道体高圣天立极。寓意读书人究天人之际,穷理尽性,然后才能立身行事,豁然自如。

门口右边有一罕见下马碑,上书:文武百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

旧时,宫殿左右各立一碑,上刻“文武百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俗称下马碑。

到了金元时期,为了弘扬儒学,皇家决定在文庙前设置下马碑。沿用至清,又在碑上刻了满,蒙,臧,回等文字,以示对孔子圣贤之尊重。

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此碑已残破不去,未见龙形碑帽,大部分掩映在院墙中,不能辨认年代。

刘老师匆匆赶到学校,领着我们一起进入校园。

进入大门,穿过宽阔的操场,是一排行政办公楼,中间过门厅前,蹲坐两只威武的石狮,狮子前腿已经被砸坏。古代学堂是很庄重的场所,古人认为,石狮可以辟邪赈灾,营造肃穆气氛。此处很可能为以前的棂星门。

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行政楼前,就是泮池了,历千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泮池就是半个池子,前圆后方,和《易经》中强调的外圆内方相吻合。包含着做人的大智慧,生活中,待人接物不能过于呆板,要圆融通达,但内心要有执着,坚定的底线。另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宫前才拥有一池水,其它的岂能超越?


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泮池基本是原汁原味的古迹,中间为状元桥,一般人没有资格在上面走,通过考试中了秀才,返乡的举人等才可通过。上面的石栏杆已经损坏。

泮池前,为葱茏翠木掩映的就是棘门了。棘门,来源于古代皇帝的出行,在止宿处插棘为门,就为棘门了。三国吕布使用的就是方天画戟。


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棘门旁侧有一巨大石座,上插一直毛笔,似为后来加上去的。右边为名宦祠,内奉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强弩将军陈俊等本地官员。左边为乡贤祠,内奉道家祖师张三丰,丹霞寺创始人天然禅师等人。

棘门前面为一月台,有一米多高。上面很宽敞,以前应为大成殿所在地。

月台下面,有两棵侧柏,树干粗壮,须两人合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据专家鉴定,树龄为二千七百多年。据当地人相传,云阳镇曾为楚襄王行宫,这两棵侧柏即为当时宫前所植。

探访南召云阳文庙,曾为楚王行宫,有罕见的下马碑,及三千年侧柏

两棵柏树都向前微倾,枝叶稀疏,右边一棵只剩下三两树枝还在发芽,树干有中空现象。

无论怎样选角度,都拍不出古柏撼人心魄的气势。

树前两侧,还保存有极其珍贵的明清时期的两块庙学碑记。

右边的碑刻详细记载了南召古县城创建庙学的经过。

碑文为:南召县西北隅有子城,世传为楚襄王行宫,城基极高。成化丙申冬,圣天子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原公杰奉敕抵南阳安抚流移…。

纵观一小布局,教学楼与餐厅,位于校园一角,文庙遗址没有破坏,除校门中轴线外,右边几十米处,还有相邻一进院落,也保存完好,对研究文庙文化,极有价值。

至此,南召的古迹丹霞寺,兴阳观,文庙已参观完毕,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文化受儒释道的影响之大。

参观途中,英豪打来电话,说是被困郑州,当年同窗,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也已届知天命之年,三十余年,未曾谋面,彼时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南召   云阳   侧柏   文庙   行宫   南召县   易经   英豪   文武百官   楚王   月台   军民   树干   古迹   完好   罕见   校园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