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豫西山地——洛宁史话①

开天辟地——先古时期的河洛先民

诗曰:

自从盘古开天地,由兹混池清浊分。

河因洛书文明始,三皇五帝到如今。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是一片混池,就像一个鸡蛋一样,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着一个超智超能、非人非神的主儿——盘古,也许他睡的时间太长有点不耐烦了,不知从哪里拿来一把斧子,朝着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时,奇迹出现了,鸡蛋里那些清澈的东西上升成为天,浑浊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盘古觉得很好奇,就在这地上蹦来蹦去,结果蹦出了一道道河流山川。他死后,头西脚东平躺在大地上,他的头变成了西岳华山,两条主要血脉化成了黄河和长江,宽大的胸襟变成了辽阔的华中平原,两脚变成了泰山和黄山。特别有意思的是他的右手掌抚在胸前,五个指头分别变成了在中原地区由南到北呈扇形分布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而洛宁地处熊耳山和崤山之间,原来正是巨人盘古从指头缝里露出的一方风水宝地。

洛宁县地理山势图

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豫西山地——洛宁史话①

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豫西山地

洛宁处于崤山腹地,南有熊耳虎踞,北有崤山耸立,中间是洛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别看它在中国地图上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不容小觑的。正如古人所说,洛宁“语地则东嵩西华,南伊北洛,灵弗灵于此也;语人则前伊后傅,左周右召,杰弗杰于此也”,在洛宁境内,西龙头而东凤翼,南金门而北嶕峣,三面围山,只有东边一个出口。南北俯瞰,形似元宝并列,东西眺望,犹如巨龙喷水,真的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知事车云在其续修《洛宁县志》序中是这样介绍洛宁的:

北朝旧县,南国遗区,地僻岩疆,天成要塞。扼雍豫之咽喉,管秦晋之门户。左界三箱、刀环之阻,表以金门、白马之山;右据二崤、嶕峣之险,带以洛河、元沪之川。地比函关,原名崤县。时当民国,乃曰洛宁。

洛宁,古称永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造山运动的产物。据科学考证,地球一共发生过五次造山运动,分别是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而洛宁的地质形成主要是华力西运动的产物。华力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伴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

花岗岩和金矿是洛宁地质结构的主要特征。金矿的形成是由于在造山运动中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矿物质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地质构造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到强大地球动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皱,沧海桑田,使金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富含岩金的金矿田。

许多人认为洛宁的地质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的,实际上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是历史上最晚的一次造山运动。洛宁的地质形成要比它早得多。这里曾经历了恐龙时代,近几年在栾川、汝阳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洛宁也出土有古棱齿象的化石。1953年,在洛宁县小界乡王沟村出土了一颗鸵鸟蛋化石,距今有大约10万年的历史;1985年,在洛宁县城郊乡崛山出土了古象牙化石,据考证距今已有80万年的历史。

小界王沟出土的鸵鸟蛋化石

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豫西山地——洛宁史话①

崛山出土的象牙化石

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豫西山地——洛宁史话①

在洛宁境内,以洛河为界,河南和河北的地质形成是有区别的。河南为熊耳山区,山石多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山前的丘陵地貌也由这两种岩石经化、冲刷而成;河北属崤山腹地,山石多以安山玢岩和安山岩为主。据专家考证,河北的土原区在太古时期原本为湖泊,其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为沉积岩。而沉积岩的形成是整块岩石经风、水的外力侵蚀,然后均匀沉淀而成。它大多分布于那些有可能反复被洪水侵袭的地区。至今在洛宁东北部的土原上还可以找到贝壳、螺壳等海洋里的东西。

洛宁号称有“七山二原一分川”,其中有两大山系,即崤山和熊耳山;五大原,即谷圭原、赵村原、王村原、官庄原和大明原;十道名川(峪),即金门川(陈吴峪)、景阳川(孟村峪)、锦阳川(东宋川)、刀环川(杨坡川)、马营峪、裤裆峪(底张峪)、葫芦峪(兴华峪)、张村峪、马店峪、孟家峪等。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川、原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给洛宁的浇灌农业和旱作农业提供了可靠的土地资源。至于这些黄土从何而来,之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由岩石风化和河水冲刷积淀而成,近年有专家提出新的“风力搬运”学说,认为中国在最早的时候,四面都是海洋,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内陆包括西北部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后来,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致使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造成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抬升。也正是这座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而这些沙漠就是造成华中和华北地区大面积黄土覆盖的来源。由于喜马拉雅山造成风向的改变,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经过数百万年的努力,这些大量下落的尘土首先在陕北地区创造了一个黄土高原,接着继续向东、向南搬运,又创造了山西、豫西等地的土原丘陵地貌。当然,除了风力搬运以外,河流的冲刷也是搬运黄土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正是黄河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不断地冲刷搬运,才在中下游创造了一个辽阔无垠的华中平原。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大量的沙土从天而降。事实上,这就是现在说的沙尘暴。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 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在伊洛河流域,这场灾难也相当严重。据史书记载,在桀十年的一天夜里,天上忽然星陨如雨,接着又发生了天崩地裂,导致伊洛河水枯竭,人民生灵涂炭,苦不堪言。

(来源:洛宁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洛宁   造山运动   洛宁县   喜马拉雅山   黄土高原   喜马拉雅   盘古   金门   地壳   史话   山地   金矿   化石   黄土   岩石   中国   地质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