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清叛乱:开京与西京之争

前因:李资谦之乱

1126年,高丽王朝的权臣李资谦发动叛乱,最后被仁宗铲除,李资谦的失败标志着豪强庆源李氏走向衰落,西京势力崛起。

1135年,西京僧人妙清与朝臣郑知常等人联手,起兵造反,定国号大为。

这场叛乱之前,高丽王朝刚经历了外戚李资谦叛乱,朝堂局势大洗牌。

李资谦所代表的开京(京城)贵族被打压,西京(平壤,另一个重要城市)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

当时,正值金国兴起,占领北宋的都城,掳去大宋的皇帝,高丽王朝上下都惶恐不安。

抗击金国还是称臣纳贡?朝中分成了两派势力。

妙清叛乱:开京与西京之争

而两派斗争和豪强剥削百姓,也让朝鲜社会内部动荡不已。

于是,一些惑乱人心的阴阳秘术盛行起来靠着这些秘术,西京的僧人妙清迅速获得仁宗的宠幸。

妙清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阴阳五行说和朝鲜一些民间信仰,主要是看风水。

妙清告诉仁宗,高丽王朝现在的首都开京已经没有王气了,而西京地势极好若是迁都西京,就可平定天下,连金国也会主动臣服。

听起来很扯,这说法迎合了西京权贵而对金作战又让百姓想起曾经抗击唐朝的豪情。

妙清本来就是西京人,和西京的大臣结成一派。

大臣郑知常、天文官白寿都支持妙清的主张,三人并称为“西京三圣”。在他们的不停鼓动下,仁宗也动心了,他从小就在开京豪强的阴影里长大,虽然李资謙倒台了,但是开京贵族仍然势力庞大。

仁宗频繁的往返西京,想摆脱开京贵族,终于,1128年他下定决心,开始在西京修建宫殿。

开京旧贵族举双手反对。他们不仅反对迁都西京,还反对妙清要仁宗讨伐金朝的事。

开京一派的代表金富轼主张对金朝称臣,他甚至写了一篇《入金起居表》,向金朝示好。

当初人们认为臣服金国卖国求荣,但是金朝确实强大,京城贵族又不断劝说仁宗也动摇了。

1134年,妙清再次向仁宗上书,请求他称帝建元,迁都西京,仁宗却没有答复。

妙清叛乱:开京与西京之争

妙清见请愿不成,索性造反,联合起西京策动分司侍郎赵匡起兵叛乱。

他们在西京建立起新的国家,国号大为仁宗大吃一惊,慌忙派金富轼前去镇压临行之前,金富轼将曾经支持妙清的大臣斩杀在宫门外,就是郑知常、白寿輸,原本仁宗还打算争取一些西京力量,所以没有立刻对付两人。

可金富轼先斩后奏,可见开京贵族气势之盛。

收拎完这些人,金富軾率军前去西京。

此时正值冬季,雨雪交加,对行军不利,应该速战速決。

但金富轼采取迂回战术,绕过涟州来到西京背后的安州市。如此一来,各地对西京的支援都被统统斩段。

金富軾率军绕着一大圈子,也有显示军威,收买人心的意思。

果然,在大军压成的威胁下,西京城内人心惶惶,妙清的同伴赵匡先下手为强,将妙清杀死,跟朝廷邀功。不过朝廷没接受,于是赵匡決定抗争到底。

西京背山阻水,易守难攻,想要通过正面进攻恐怕很难。再加上城中人民不满压迫和剥削已久,他们奋勇抵抗,连妇女和儿童都参与战斗。

金富轼多次率军攻城,但都被击退。

妙清叛乱:开京与西京之争

他兵分五路将西京包围起来,跟叛军耗了起来。他厚待予主动投降或是被俘虏的士兵,对逃亡的人民也尽力安抚,争取民心。

次年,西京城内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赵匡被迫将城内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统统赶出城,以保障士兵的粮食供应。

金富轼见时机已经成熟,发起最后的进攻西京摇摇欲坠,很快被攻破,赵匡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妙清之乱终于彻底平息,而金富得到仁宗的重用。

臣服于金朝的一派占据上风,没人敢说对抗金朝,只怕被当成妙清余孽,高丽最终臣服于金朝,断绝了与南宋的邦交关系。

这是朝鲜外交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对抗强敌的思想日渐没落,朝鲜从此转向了事大主义,这是一种儒家外交理念,指强弱悬殊时,小国侍奉大国以自保。

而这个理念持续影响了高丽王朝后期,乃至朝鲜王朝的对外策略。

后果:庚寅之变

1170年,以郑仲夫、李义方等为首的武臣发起叛乱,废除毅宗,扶植明宗为傀儡,朝鲜进入武臣政权时代。

结论:妙清叛乱既是高丽王朝内部开京与西京两派大臣的争斗,也是对外簽略的分歧,从此朝鲜转向事大主义,惯于向强国称臣纳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西京   叛乱   王朝   京城   朝鲜   国号   豪强   人心   僧人   朝廷   城内   大臣   势力   贵族   金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