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葬入皇陵的明朝皇帝

1428年9月11日,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钰出生,他是明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死后没被葬入皇陵的皇帝。

他本可以做一辈子王爷,却因为一场“土木堡之变”成了皇帝。有人说他临危继位,重用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也有人说他忘恩负义,纂夺皇位,软禁皇兄,最后不得善终也是罪有应得。

究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他是临危继位的救时之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重用于谦,坚持主战。

正统十四年,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听信王振的话,御驾亲征,命朱祁钰留守北京监国。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消息传回京师后,朝野震惊,人人自危,朝堂之上立即围绕是“战”还是“迁”开展了纷争。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坚持主战,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于谦认为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轻易迁移;在朝堂之上,他以北宋为教训,怒斥徐有贞等人,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不配葬入皇陵的明朝皇帝

第二,清剿王振党羽。

为了坚決对瓦刺主战,在于谦的建议下,朱祁钰下令惩处王振余党王振已经战死,而他的余党还在,当时群臣激愤,大臣们将与王振交好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王振外甥王山都当庭打死,史称“午门血案”。

在场的朱祁钰看着场面太血腥,有点害怕,准备回皇宫,结果于谦拉住他的衣袖说:“王振罪当诛九族,马顺等罪当死,应不予追究。”于是,为了表明剿除王振和坚持主战的決心,朱祁钰下令马顺等罪有应得,恕众臣无罪。

第三,临危继位,组织京师保卫战。

清剿了王振党羽后,在于谦等大臣的坚持下,禀明孙太后,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被抓走的明英宗成了太上皇。

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再受瓦剌要挟。瓦刺无法再以英宗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于是挥军南下。而后,朱祁钰又任用于谦等人,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ー月击退瓦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其次,他是绝情寡义的狠毒兄弟。

英宗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本感情不错,但是命运偏偏让朱祁钰登上皇位,更让朱祁钰没想到的是,瓦剌还把明英宗放了回来。

明英宗回到北京,朱祁钰亲自出东安门迎接,两兄弟还互拉双手,泪涕沽襟。

但英宗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七年软禁朱祁钰把哥哥英宗和钱皇后软禁在南宫,一关就是七年。他派人把南宫的大门灌铅锁住,只留一个小洞让里面的人拿吃穿用具,还派锦衣卫进行严密监视朱祁钰为防止明英宗与旧臣联系,还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掉,对他的一举动,都严加防范。当年的兄弟之情已经丝毫不在了。

不配葬入皇陵的明朝皇帝

此外,朱祁钰还打算废掉此前孙太后立的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儿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朱祁钰先是贿赂群臣和宦官,让他们在改立太子的问题上支持自己,而后为了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还将反对他的汪皇后也打入了冷宫.终于在景泰三年(1452),朱祁钰成功改立朱见济为太子,狠心把5岁的侄子朱见深赶出了皇宫。可惜朱祁钰还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朱见济就天折了,朱祁钰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最后,他是入不了皇陵的大明皇帝。

景泰八年(1457),朱祁钰突然病重皇储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朝臣们因为立储的事纷纷站队。

结果,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看准了这个机会,策划了夺门之变,把英宗从南官接了出来。当时朱祁钰迷迷糊糊听到官外传来刀兵的声响,还问是不是于谦?可见朱祁钰当时完全没看懂局势。

不到一个月,朱祁钰就死了,关于他的死,有野史说是被英宗赐死的。因为朱祁钰死后,哥哥英宗就下诏说他是一个“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的人,当时还废除了他的帝号,称他为“郕戾王把朱祁钰包装成了一个终身为恶的人而且,只把他按照亲王的规格葬在了西山,使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而代宗这一庙号,更是直到南明时期オ得以恢复。

不配葬入皇陵的明朝皇帝

纵观明代宗朱祁钰一生浮沉,本可以好好做个王爷,命运却偏偏让他过了一把皇帝瘾。而从土木堡之変,至夺门之変,再至曹石之变,似乎更是历史跟明朝开了一个玩笑。

在这场玩笑里,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是肆意妄为,违背了惯性扩张定律。而朱祁钰爱上了做皇帝的感觉,不肯舍奔皇位,最后落得悲惨收场,其实也是不懂得量力而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违背惯性扩张定律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明朝   皇陵   景泰   南宫   皇帝   余党   党羽   锦衣卫   罪有应得   皇位   保卫战   土木   北京   太子   兄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