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位于汕头市金平区的鮀江街道西南部,如今的桥头、木坑、云露、夏趾四个社区居委会,曾经这里是一个古村落,名叫“鮀东村”。这是一座建于宋末明初、早于汕头建市的古村落,商贸往来热络。这里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古村落,早于明朝便有陈思谦等人潜心研究阳明之学。

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众所周知,潮汕地区的古村落,基本上都是以单独姓氏聚居为主,即使有几个姓氏合居的,也是少数,更加不会超过五个,但是曾经的鮀东古村是一个另类,居住在这里的姓氏有22个之多,应该算是潮汕地区聚居姓氏最多的古村落了。根据资料记载,鮀东古村应该是始建于宋代以前,因中原人口迁入和兵屯、商贸集居而形成,具体时间未能得知。因为有着数百年的共同文化与生活习惯,虽然现在已经分治多年,但是这四个居委的多数村民,对外仍自称是“鮀东人”。

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在古鮀东村里,有众多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有清代的浮图内、明经第(俗称书斋内)、观察第、和诚内、武德第、两顺利和竹脚大屋,民国时期的旧桃源里、新桃源里等。其中甚至有几座建于明朝的古民居至今保存较好,而且这几座古民居曾经还居住过多位抗战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曾驻扎了两个团的兵力,在现今的汕头大学一带与日军进行殊死抗争,阻挡了日军进军揭阳的计划,保卫了一方人民的安全。

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因为宗族聚居的原因,潮汕地区的村落都会有着各家的宗族祠堂,鮀东也不例外,而祠堂也是如今潮汕个古村中能够较完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之一。因为村中氏族较多,这里的祠堂也较其它村落多,村中共有宗祠14座。其中有陈林王三座祠堂历史较为悠久,陈氏家庙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林厝祠始建于明清时期,占地面积250平方米。王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占地面积336平方米。每座祠堂除了是纪念先人之外,也是各族的学堂,鮀东古村自古重视教育,自明代就创设文昌祠教书育人,由于该村历来重视教育,因此人才辈出。自创乡历经宋、元、明、清共有10多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举不胜举。

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陈家祠堂

鮀东村重视教育的代表人物有明代陈思谦。陈思谦历经明朝三代皇帝,是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潮州学人,历任福建浦城知县、河北抚宁知县、户部主事,政绩甚佳,被誉为清吏。明嘉靖四年中解元,次年登丙戌科进士。明嘉靖十三年末,其父过世,回家治丧。居丧守孝期间,他筑书斋在墓侧,延师聚生讲学,孜孜不倦,一时学者宗之,称为“碧洋先生”。

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陈思谦与祖父、父亲合葬的三碑古墓葬

除了历史建筑,鮀东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一个就是舞骆驼,这奇特的文化始于民国初期,表演时由两峰“骆驼”同时起舞,全程分瑞驼降福、祥驼启明、祥驼戏乐、祥驼呈丰、双驼舞乐、双驼戏彩等6个章节。虽然这个传统文化比较小众,无法登上国家非遗文化,但是,这是鮀东的自有文化,也是潮汕地区仅有的骆驼舞蹈艺种,是鮀东文化的一种继承。

潮汕古村记:汕头的“前身”,一座“消失的”的文化古村

鮀东古村历史久远,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其人文积淀深厚,体现于民居建筑,富含易理,其文化传承仍然在于各氏族心中,名字不存,但是精神与传承必将永存!

我是猫仔菌的旅行笔记,如果喜欢此文,请动动手指,点赞转发支持,有什么感兴趣的古村落评论讨论,我们一起发现中国乡村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潮汕   抚宁   桃源   明朝   汕头   宗祠   文化   宗族   知县   祠堂   氏族   进士   姓氏   骆驼   占地面积   前身   地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