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出嫁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

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东街的“乾升和”茶食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乾升和”的门面很宽大,除了一一个柜台,两边竖着的两块碎白石底子堆刻黑漆大字的木牌----块写着“应时糕点”,一块写着“满汉饽饽”。这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放-副皮匠担子一点不碍事。麻皮匠每天一早,“乾升和”才开了门,就拿起一把长柄的笤帚把店堂打扫干净,然后就在“满汉饽饽”下面支起担子,开始绱鞋。他是个手脚很快的人。走起路来腿快,绱起鞋来手快。只见他把锥子在头发里“光”两下,一锥子扎过鞋帮鞋底,两根用猪鬃引着的蜡线对穿过去,噌一噌, 两把就绱了一针。流利合拍,均匀紧凑。他绱鞋的时候,常有人歪着头看。绱鞋,本来没有看头,但是麻皮匠绱鞋就能吸引人。大概什么事做得很精熟,就很美了。因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别的皮匠多绱好几双鞋。不但快,绱得也好。针脚细密,楦得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这样一个称号。人家做好了鞋,叫用人或孩子送去绱,总要叮嘱一句:“送到麻皮匠那里去。”

三姐妹出嫁

这街上还有几个别的皮匠,怕送错了。他脸上的那几颗麻子就成了他的标志。他姓什么呢?好像是姓马。

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片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福海记”。剃头的本属于“下九流",他的店铺每年贴的春联都是一“ 头等事业,顶上生涯"。自从满清推翻,建立民国,人们剪了辫子,他的店铺主要是剃光头,以“水热刀快"为号召。时福海像所有的老剃头待诏一样,还擅长向阳取耳,捶背拿筋。剃完头,用两只拳头给顾客哔哔剥剥地捶背,噔噔地揪肩胛后的“懒筋”--捶、 揪之后,真是“浑身通泰"。他还专会治“落枕"。睡落了枕,歪着脖子走进去,时福海把你的脑袋搁在他弓起的大腿上,两手扶着下腾,轻试两下“咔叭"就扳正了!老年间,剃头匠是半个跌打医生。

三姐妹出嫁

这地方不知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传统,剃头的多半也是吹鼓手。可能时福海也是个吹鼓手。他吹唢呐,两腮鼓起两个圆圆的鼓包,憋得满脸通红。他还会“进曲”。好像-城的吹鼓手里只有他会,或只有他擅长这个玩意儿。人家办丧事,“六七”开吊,在“初献"“亚献”之后,有“进曲"这个项目。赞礼的礼生喝道:“进一曲!” 时福海就拿了一面荸荠鼓,由两个鼓手双笛伴奏。唱一段曲子。 曲词比昆曲还要古内容是神仙道化”,感叹人生无常,有《薤露》《蒿里》遗意,很可能是元代的散曲。时福海自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但还是唱得感慨唏噓,自己心里都酸溜溜的。

时代变迁,时福海的这一套有点吃不开了。剃光头的人少了“”水热刀快"不那么有号召力了。卫生部门天天宣传挖鼻孔、挖耳朵不卫生。懂得享受捶背揪懒筋乐趣的人也不多了。时福海忽然变成一个举动迟钝的老头。

时福海有两个儿子。下等人不避父讳,大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大福子很能赶潮流。他把逐渐暗淡下去“时福海记”重新装修了一下, 门窗柱壁,油揍一新,全都是奶油色,添了三面四尺高、二尺宽的大玻璃镜子。三面大镜之间挂了两个狭长的镜框,里面嵌了磁青研银的蜡笺对联,请一个擅长书法的医生汪厚基浓墨写了一副对子: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他还置办了“夜巴黎”香水、“司丹康”发蜡。顶棚上安了一面白布制成的“风扇”,由滑车牵引,叫小福子坐着,一下一下地拉“风扇”的绳子,使理发的人觉得“清风徐来",十分爽快。这样,“时福海记”就又兴旺起来了。

三姐妹出嫁

大福子也学了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这地方不知怎么会流传“倒扳桨”“跌断桥”“剪靛花”之类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期的小曲。平常人不唱,唱的多是理发的、搓澡的、修脚的、裁缝、做豆腐的年轻子弟。他们晚上常常聚在“时福海记”唱,大福子弹琵琶。“时福海记”外面站了好些人在听。

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家里只有两个人,一个老母亲,是个踮脚,走起路来一踏一贴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妈妈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糖:卖糖和卖糖可不一样。他卖的不是普通的艺院糖、花生糖,他卖的是“样糖”。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条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具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高的二尺,矮的五寸,衣纹生动,须眉清楚;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最好看的是南瓜:金黄的瓜,碧绿的蒂子,还开着一朵淡黄的瓜花。

三姐妹出嫁

这种糖,人家买去,都是当摆设,不吃。一吃起 来有什么意思呢,还不是都是糖的甜味!卖得最多的是糖兔子。白糖加麦芽糖熬了,切成梭子形的一块一块,两头用剪刀剪开,一头窝进腹下, 是脚;一头便是耳朵。耳朵下捏一下,便是兔子脸,两边嵌进两粒马料豆,一个兔子就成了!马料豆有绿豆大,一头是通红的,一头是漆黑的。这种豆药店里卖,平常配药很少用它,好像是天生就为了做糖兔眼睛用的!这种糖兔子很便宜,一般的孩子都买得起。也吃了, 也玩了。

师叔死后,这门手艺成了绝活儿,全城只有吴颐福一一个人会,因此,他的生意是不错的。他做的这些艺术品都放在擦得晶亮的玻璃橱子里,在肩上挑着。他的糖担子好像一个小型的展览会,歇在哪里,都有人看。

选自《汪曾祺小说全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三星   福海   里加   吹鼓手   锥子   皮匠   手快   饽饽   麻子   白糖   担子   手艺   兔子   耳朵   两个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