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北京东城的成贤街是北京唯一一条有四个牌坊的街道,从元朝开始,这里就是莘莘学子苦读诗书出人头地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孔庙和国子监。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沿着绿树成荫的街道走不远就看到一道红墙,墙边立着满、汉、蒙、藏、回和托忒六种文字书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标志着这里的最高等级,要知道下马碑只在紫禁城和历代帝王庙前才有。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孔庙先师门斗拱昭示着这是一座元代就兴建的建筑。元代斗拱稀疏并且巨大。门前是高大的八字琉璃花砖影壁。在曲阜乾隆皇帝曾写下”万仞宫墙“以表示对孔子的尊重,这座影壁象征的正是“夫子之墙数仭。”

进入先师门,两侧就是著名的进士题名碑,从元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一共198通。西侧进士碑最后一排靠大成门就是元代遗存的三通进士碑。明代进士碑高大厚重,到了清乾隆还是有皇家气魄,而光绪时,又矮又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是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他和兄弟刘春堂的名字都在末科进士碑上,当时清政府入不敷出,进士们自己筹钱才立了这块碑。不过我在碑上只找到刘春堂和沈钧儒的名字。东侧有御制新建太学碑,绿色琉璃瓦顶与整个孔庙黄色琉璃瓦顶不同,这是庙内唯一的一座明代御制碑。西侧道光平定回疆告太学碑是道光一生唯一值得诉说的功绩。碑南侧的柏上桑,已是七百多年历史。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大成门前是新的孔子像,其实原来这里有一座孔子雕像,被移到大成殿后面的院子里。两块元代石碑历经风雨,格外沧桑。那是元至顺年间刻立的孔子加号碑和加封四子碑。大成门前有仿周代的10枚石鼓,原物在故宫博物院,是我国镇国之宝之一。唐时出土,存于陕西凤翔文庙,北宋时其中一只“作原石鼓”流失民间,曾被当成磨刀石。《国宝档案》更是讲述抗战期间石鼓的颠沛流离。石鼓边上是张照草书韩愈的《石鼓歌》,乾隆皇帝自然也留下御笔。两侧钟鼓是祭孔时用的,24支戟是礼制最高等级,因此大成门也叫戟门。大成殿两侧是清代所立石碑,康熙雍正都有。乾隆晚年自称十全老人,所以可以看到他平定准葛尔、两金川和青海等的告太学碑。路过的石井是明代的,乾隆赐名砚水湖,石井水曾学生视作圣水,以此井水研墨可以才思泉涌,妙笔生花,高中状元。大成殿下是著名的触奸柏。传说有一年严嵩代嘉靖皇帝祭拜孔子,在树下被树枝扫下乌纱帽,好似古树能辨忠奸。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孔庙的主殿是大成殿,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垂脊上九兽,三交六碗棱花窗,金龙和玺彩绘。这是与紫禁城太和殿一个级别的建筑。殿外是康熙御笔“万世师表”。殿内悬挂清朝历代皇帝书写的匾额。乾隆的是“与天地参”,意思是孔子的学识品德至高无上。宣统的是“中和位育”,意思是中庸之道以达到和谐。有意思的是中间高悬的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书“道洽大同”,意思是遵循儒家思想可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末代状元刘春霖在哈尔滨文庙留下一块相同文字的匾额,黎大总统应该是直接借用过来。大殿内摆放着祭孔时用的各种乐器和仪仗。地上有个乐器叫敔(yu),伏虎状,背上有20多块木片。当祭祀礼乐结束时,用籈(zhen,竹管髹漆)横刮敔背上的木片三次,乐曲结束。敔在很多几百的地方可以见到。这里不只是孔子,还有颜回等人的牌位。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大成殿西侧是十三经室。莫言先生在2015年为展室题字引来一场风波,原因是在孔庙这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乾隆石经”匾额题字居然是从左往右写的。孔庙官方最后不得不将匾额摘下。今天看到,匾额已重新制作,变成古人的书写方式。莫言先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孔庙的确可以留下印记。乾隆石经是康熙年间蒋衡手书,历时 十二年将四书五经等共十三部诗书抄写。乾隆命王杰、刘墉等考订,将六十三万字刻在一百八十九块石碑上,拓印后还将副本赏赐给大臣。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碑上有《左传》《礼记》加数字,那是刊印时的页码编号。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出乾隆石经室就进入国子监。这是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国子监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称太学或国学。国子监始建于元二十四年(1287),因为明代监学合一有了这个名字。国子监与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密不可分,是培养和考核选拔官员的官办学校,明清以来,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以八股选拔人才。大贪官和珅就是国子监培养出来的。

太学门前有两块石碑,一是《明五朝上谕碑》,一是清顺治《晓示生员卧碑》。明代的上谕碑是著名的白话碑,上面有明洪武皇帝对国子监提出的严格要求。仔细看文字上有“养猪养牛磨面洗麦做醋磨豆腐豆粉......做贼的割了脚筋......管束不严,打一百团棍,如不死仍发云南......”朱元璋看来文化水平不高,但谕旨简单明了。作学生要守规矩,做老师也要小心脑袋。彝伦堂边上有个绳愆厅,就是用来打板子处罚的,像是县太爷的公堂,学生先生只要犯错,一并惩戒。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过太学门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牌楼,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牌楼就是以此为蓝本。牌楼下有只独占鳌头的鳌昂首仿佛在看着牌楼上面的“圜桥教泽”和“学海节观”题字。乾隆在辟雍讲学,辟雍为重檐四角攒尖顶,鎏金宝顶,黄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绘。殿内无柱,四面通透,龙椅金碧辉煌。辟雍处在圜形水池中央,形似玉璧,又以桥相连,臣子以水为界,最多时听皇帝讲学的多达三千多人。其实临雍讲学主讲一般是国子监祭酒或是满汉大学士,皇帝出题并在最后作点评。讲学内容由传胪官高声传递。这样看来临雍讲学更像是一种仪式,体现皇帝对学问的重视。辟雍建于乾隆年间,之前的讲学是在辟雍后面的彝伦堂。堂前是监生点名上大课的地方。现在立着一座孔子像。露台上还有日晷。东西六堂才是教室,监生学制六年,有月考季考。每月有两天假,14天都在背四书五经。不过每月发三斗米。十分之一的学生来自琉球和朝鲜,所以彝伦堂后是琉球馆,就是留学生分部,据记载他们也有参加科举考试。其他的学生居住在成贤街两边的平房。八股到了晚清日益束缚国人思想,光绪深恶痛绝,终于亲征后宣布废除。尽管如此,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后来还被西方学了去。国子监展厅开放了,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由来和对中国千年来的影响。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紫禁城内金水河像是一张弓,河上的五座桥代表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午门是除了皇后大婚皇帝独有,唯独殿试高中的三甲可以从这个门走出,代表皇帝治理四方。孔庙和国子监正是在紫禁城之外皇帝治理天下的影子,尊孔尚儒,培养选拔人才,让皇权更加稳固,让国家更加繁盛。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在孔庙和国子监找进士碑上沈钧儒的名字,说说莫言题字风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国子监   孔庙   进士   紫禁城   光绪   乾隆   大成   孔子   太学   石鼓   琉璃瓦   匾额   牌楼   明代   风波   皇帝   名字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