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精神,是我们的魂和根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老隆师范学校毕业生黄俏伦老师的文章《谈谈隆师精神》 。隆师精神是历届校友的魂,更是河源职院的根。《中师生》公众号正在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母校的精神,是我们的魂和根

原题:谈谈隆师精神

作者:黄俏伦

母校既高寿又年轻。前身广东老隆师范办学满71载,春华秋实,积淀丰厚。升格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搬迁刚10载,凤鸣朝阳,日升月恒。老隆师范的名字已载入史册,但知行合一、开放包容的隆师精神永恒,并必将在河源职院得以弘扬光大。

隆师是老隆师范的简称,不但有冠以地域之名的本义,还赋予了国学修身的内涵,有尊奉并光耀师门之意。荀子修身:"故君子隆师而亲友。"翻开隆师厚重的办学历史,首任教务主任、第二任校长程本海先生的名字举足轻重。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高足,对丰富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贡献卓著。1930年,他遵师命南下广东,主持龙川乡村师范的创建工作。三年筚路蓝缕,他把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广播东江区域。当年,推介这一教育实践的程本海先生著作《三年来的龙川乡师》与《乡村师范经验谈》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教育畅销书。龙川乡师是老隆师范最初的源,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知行合一成了隆师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处理道德修养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准则。先哲们认为,不仅要有渊博的认知,尤其应当积极地践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称之为上善。陶行知先生把合一推广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与行是辩证统一体,两者互补密不可分。程本海先生强调的"先生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真学"是对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最直白的解读。自程本海先生之后,隆师一直完整而有创造性地学习、研究和践行着这一教育理论。

为了践行"生活即教育",隆师立足"教学做合一",努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和社团活动,让同学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感悟师道、张扬个性、放飞梦想。80年代后期,我在隆师学习三年,许多校园文化活动至今记忆深刻。学校自备了电影机,每周末学校在操场上都要公开放上一场甚至两场电影,三年我所看过的影片超过100部。学校尤其重视图书馆建设,阅览室宽敞明亮,各种新出版的报刊杂志摆满了十余张长台,每天傍晚常常座无虚席。图书馆藏书很丰富,每天傍晚借书的师生络绎不绝,但井然有序且非常安静。我是众多的"书虫"之一,每周看一本名著我从入学几乎坚持到毕业,三年我所看过的各种名著粗略计算也超过100部之多。我有今天发表逾百万字的各种文字成果,与当年这两个100部的厚实积累是分不开的。隆师的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各级各班都成立了各种名目的文体社团。我所在的班成立了全班同学都参加的合唱团,班主任杨学武老师亲任指挥,班上的几位"歌星"每天坚持轮流利用晚修前10分钟教唱歌曲,课余和周末组织集中排练。这个平常自娱自乐的合唱团,不但登上了学校的舞台,还应邀到县城的影剧院献演。合唱团最后组织一次演出是在我们毕业前夕,合唱的最后一首歌是《毕业歌》。在站台上下来,指挥杨老师和我们都泪眼盈盈,动情地相互握手、拥抱,那动人的一幕至今难忘。我没有唱歌的天赋,到现在都还基本属于五音不全的一类,但参加合唱训练几年所锤炼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毕业后的二十余年,成为我待人处事、安身立命的重要素质能力。

为了践行"社会即学校",隆师从"教学做合一"出发,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师范生三年能力训练体系,有梯度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推进各种深入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注重把同学们培养成为一专多长的"万金油"型教师。当年,隆师经验曾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教育年会上作专题介绍,并上升为隆师模式经教育部向全国推广,后来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中师实习大纲也基本是隆师模式的再升级版。由于注重"教学做合一",隆师很少书呆子,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比较强,基本都是"琴棋书画有专长,文史数理都能教"的名副其实的普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隆师毕业生长期都是东江区域各学校的"抢手货",既实用又好用。正是一批又一批的隆师毕业生支撑了东江区域基础教育的昨天和今天,他们不但是知行合一教育实践的受益者,更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推广者。

隆师与国内的许多主张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不同,既没有高大气派的校门,也没有绵延不绝的围墙。十余幢各种功能的简易校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题写着校名、被称为正栋的行政楼位于最高处,因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所以行政楼也就成了学校的门楼,成了历届校友永恒记忆中的校门。完全开放的校园谁都可以自由出入,并没有保安之类的管理人员出来干涉。学校的足球场、篮球场等户外的体育运动场所也是对外开放的,傍晚和周末只要没有师生训练,社会上的民众就可以自由活动。学校和周边社群民众和谐相处、融成一片,尽管没有围墙却很少发生失窃和摩擦事件,除了早晨的鸟雀清唱、午后的知了声声、傍晚的虫籁和鸣,校园的宁静很少被惊扰。这一点与国内许多学校截然不同,倒是与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最顶级的大学相似。这些一流大学的校门也很不起眼,也没有与外界隔开、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围墙。隆师和这些高校都有一个共识:学校是社会的学校、民众的学校,培育的是怀抱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国家,掌握优秀思想、先进知识和出色技能的人们,因此不能画地为牢,远离社会、远离民众。

隆师校园是开放的,办学思想是包容的。隆师以平常的、坦然的、积极的、欢迎的姿态,接纳和包容每一届学生。隆师的生源大多来自邻近几个县的山区农村,所以学校生活也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提倡俭朴为主。80年代后期,学校没有公寓,我们都住不用交住宿费和水电费的集体宿舍。没有统一的校服,同学们的穿着五花八门,但学校对整洁端庄的要求很高,绝不容许衣衫不整或奇装异服。宿舍清洁卫生每周都要评比,被帐、衣物不整齐都要扣分。饭票是国家补助、学校按标准统一发放的,为了让我们吃得饭热菜香,学校一直没有把饭堂推向社会,只是分成两个饭堂加强管理,要求价廉物美,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在隆师,没有攀比、没有歧视,我们三年所学到的除了教学技能,就是怎样从细微处呵护学生、包容学生。

开放包容的隆师校规可是很严,考试作弊不但取消成绩还要在行政楼上张榜公布,甚至录入学生档案,整改不好还会成为毕业分配的一个"污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隆师一直用正德厚生的严格规范要求每一个教师、教育每一个学生,并通过每一届校友积极影响着东江区域年轻一代的成长……由于隆师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地包容了各种先进的办学理念,使其从全国的师范体系中脱颖而出, 成为广东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等师范学校。

广东老隆师范升格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隆师精神是历届校友的魂,更是河源职院的根。我深信,有魂的牵挂和支持,有根的基础和动力,河源职院将沿着知行合一、开放包容的办学方向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母校的精神,是我们的魂和根

作者简介::黄俏伦,广东老隆师范1988届校友,现任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此文应母校之稿约写于2011年国庆节前夕,随后发表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友会刊《隆师情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东江   河源   中师   精神   广东   母校   校门   师生   民众   校友   师范   思想   学校   社会   校园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