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猪油平反,还食物一个公道!

文字:子夜的昙

家乡的传统食物里有一种米做的面,叫米面,是家乡人的主要早餐之一。烹制米面必备的调料是:猪油、蒜茸、葱花、酱油。我写这篇文章的当天,正好母亲带着米面从老家回到成都,刚落屋,她就十分麻利地从厨房里煮了一碗米面端上了桌。

为猪油平反,还食物一个公道!(荣县米面)

没曾想,这碗米面完全没有之前吃过无数次的美味,十分难以下咽,母亲说,猪油和蒜都没有了,我想试试可不可以将就着吃吃。她尝了一口,说:也就少了两样调料而已,为什么味道会天差地别,我们的祖先真是神奇,他们是怎么知道必须那样才好吃的?

突然就让我想到一个词:基因记忆。

香港音乐人于逸尧的跨界之作《文以载食》里这样描述:我们身体的基因记忆,有着历代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套完整的饮食文化,建立自我们千年来吃惯了的各种食材,现代人短短十数年间就把这套系统完全颠覆。

《文以载食》是于逸尧的美食专栏合集,作为美食书而言,《文以载食》并非那种一开始就能够抓住眼球的书。大陆版本的《文以载食》没有配图,以至于我刚拿到书时,并未对其抱有什么希望,甚至心想,连图片都没有,还算什么美食书。及至读了下去,才被牢牢抓住。也因此反省美食书籍和美食博客图片的泛滥,让人没有了平心静气阅读好文字的习惯。

为猪油平反,还食物一个公道!

于逸尧的书号称“要还食物一个公道”。书中涉猎东西各种美食,但作者并非仅仅只是同人分享这些自己吃过的食物,而更在吃的同时,对食物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

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几乎都是专注于为各种传统食物“平反”。书中提到,在美国营养学和医学界,长久以来就有一个叫做“法国矛盾”的迷思,就是法国人日常习惯中吃到的牛油和猪油的分量、南洋诸国所食用的椰子油和棕榈油的分量,都是美国人的两到三倍,这些在西方医学中认为至肥至毒的饱和脂肪,对法国人和南洋人的健康并未构成多大的威胁,反倒是吃“健康食油”的美国人饱受心血管疾病和一切与肥胖有关的恶疾的困挠。

这令我想起困惑我多年的一件事情,曾经为所服务的媒体做过一个“百岁老人”专题,我参与其中大概采访了10位左右的百岁老人,他们在饮食方面的共同习惯着实令当时的我备感惊讶:无一例外,他们都喜肥肉。

最近还遇到一位家族是刘文采私厨的老太,年过90却耳聪目明,问其每日食物,答说每天早上必吃用猪油拌的芝麻花生粉。

这两件事总令我觉得“这不科学”。肥肉和猪油于现代人来讲基本就 是洪水猛兽。

前不久与一位台湾美食家谈及起事,他道,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有太多的误区,即便肥肉有害,也是看得见的直观害处,何况人类吃了几千年这个东西也不见得就害到了哪里。而那些看不见的添加剂却是现代食物很重要的构成,很多在使用多年后才被证实有害的添加剂,在它们的危害未被发现之前,现代人不都是趋之若鹜么?就好像有人煮锅泡菜汤,不敢加五花肉,说太油影响健康,但相对满锅成分来历不明的鱼丸和午餐肉,五花肉难道不更为安全?

对于有着像我一样的迷思并且热爱传统食物的人来说,《文以载食》读起来真的很有一点扬眉吐气的畅快感,作者为猪油讨公道,为内脏讨公道,为鸡蛋讨公道……为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种种传统食物和烹饪方法讨公道。

就像作者所言:没有不好吃的食物,只有未开窍的味蕾;没有不文明的餐桌,只有未破解的迷思;没有不温良的安乐饭,只有未琢磨的平常心;没有不世故的地方菜,只有未尝懂的人情味。

换成我们古人的话说,就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或许,我们的传统食物,并非那么洪水猛兽。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欢迎分享转发,谢绝盗用!

作者微信公号:艾西姜

作者微博:子夜的昙4

备用微博:昙私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猪油   迷思   子夜   食物   洪水猛兽   米面   美国人   肥肉   调料   法国人   公道   习惯   传统   美食   作者   健康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