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旧事

我还是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们生产队就有一伙年龄大小相仿,上下也差不了一两岁,十七个半精壮的小男孩。我们除了读书时不是同班外,只要一回到家里,就都在一起做事闲聊了。

那时的农村,烧水做饭都用柴,而且农村分工又比较明确。不到三尺哑地[1]妇女是不去担柴的,也就如同男人不寻猪草是一样。一到放暑假,为了减轻父辈们担柴的压力,我们这一群半精壮的劳动力,就要开始子承父业,担柴中火炉[2]了。

那时,大家年龄不大也不小,都在阵头上[3],也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暑假正好是昼长夜短,五点来钟就起床,只要有人到门楼上把杠杠一敲,大家就会陆陆续续地起床,往门楼上走,看看谁还没来,喊几声,等一会儿,实在等不来了再慢慢行着,让他来撵了。

我们一天最少要担两担柴,早晨和下午各一担。有一段时间甚至担过三担柴,早晨一担,中午一担,下午还要担一担。这些小男人们,那时候也开始有计划了,如果准备今天要担三担柴,进山时就要商量好,早晨要砍好两担柴,一担担出山,上午再来挑。

如果今天只准备担两担柴,早晨就会不慌不忙地从路上玩着走。首先,我们会用丢柴刀,或者是丢杠杠来定输赢,不管有多少人参加此游戏,结果就是,谁的距离最短,谁就给所有参加的人扛杠杠。

说实在话,输得大多数都是那些年龄小的,也许是不会用力或者是力气小的。好就还好在,所杠的距离不远。有些次数参加的人太多了,杠杠多到用手抱不过来。年纪大一点的,也会发挥点同情心和友爱精神,也许是拿走自己的杠杠,也许是找来藤藤或者是草,帮他梱起来好杠了再走。

一群这么多的半小孩。又是个爱闹事和不怕事的年龄,心怀各种鬼胎的人都有。那时一过石路院子,路上面有几块菜畦,年年种着甜高粱,也就年年有人去偷。说句心里话,如果两种高粱种在一起,我是不认识那种是食用高粱,那种是甜高粱的。

但人上一拾,文武周全。我们其中去偷过甜高粱的人就会说:“因为怕别人偷甜高粱,就把两种高粱种在一起,你到种高粱的畦里一看,叶子上中间的那一根叶茎是青色的,用手拧断时,叭叭里响的,断的很干脆的,十之八九是甜高粱。如果那根叶茎是白色的,拧断时不脆而又拧不断,那就是食用高粱了。”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高粱的顶心,结籽密的、颗粒小的,尾巴尖尖的是甜高粱。结籽稀疏的、颗粒大的,尾巴饱满的是食用高粱。

又讲句石头不讲自己讲的话,每年一到暑假这个甜高粱成熟的季节,我们这一群人里面,有时总会出现一二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畦坎,去偷几根甜高粱来,每人一截,每人一截地分给大伙。甚至连甜高粱叶叶,都不留痕迹,要拿到龙拱桥来,往河里一丢,随水而去。这些小偷小摸的行为,从内心里来讲,我还是很鄙视的。但为了和众,也没作出过强烈反对。

大家虽然人小,见四面[4]不多,但也有势力眼了。甜高粱不比甘蔗,甘蔗是从头到尾,甜度都差不多。甜高粱二头二尾都不行,最好的是中间几截。头太大而不甜,尾巴甜而又太小。所以,在那些偷甜高粱人的眼里,那些人是呷头二截的人,那些人又是呷尾巴,那些人应该呷中间,他们心中早就有个数。就是杠到那个人身面前才开始剁,都会计划好,使你无法拒绝,你是呷头截。说实在话,在这样的分配中,我绝对不是呷头尾的人。

在我们这一人群中,真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一年,也正是放暑假,队长为照顾我们这群放假的学生,当然,他的儿子也在其中。就把队上十四头大大小小的耕牛,全部关到牛栏冲新修的牛栏屋里去,让我们十来个小男孩,专门去杀草来喂牛。

那时,我们出一天工,都是计六七分工分的样子。队长也给我们定了一个额,杀一百斤牛草七分工分。如果你一天杀二担牛草,有二百斤的话,一天就能挣到十四分工分了,等于一天出了二天工。

虽然工分冒抵钱,十分工分也仅能够分到叁肆角钱,一斤多谷子,但大家也要靠挣工分呷饭,所以也拼死拼命地挣工分。因为我多识得几个石灰字,队长看得起,要我负责称秤和上牛草牛水,工分按同等劳动力,不计高也不计低,按中间的计算。并招待我要管好质量。等于又给我找了一条松活路,天晴冒怕晒,落雨冒怕淋。

刚开始时,大家还是挺老实的。只是为了多杀点露水草压秤的,披星戴月就去了。等到太阳出来,八点多钟的时候,有些手脚快的小男人,就杀好一担牛草往牛栏里担来了。这一担牛草漂亮,青翠的嫩草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也是牛最喜欢呷的草料。

当然,有露珠,重量也要多很多。有的是继续去杀第二担,有的是要下午才去杀了。不管怎么样,因为没有了露水,第二担都要难杀很多,重量也要隔很多。后来发现几个乖人[5],在牛草里面包豆包心[6],本来是上午了,早就没有了露水,而他们杀的牛草中间是湿的。原来是他们把好的牛草,丢到水中去浸着,要梱草时,才从水中捞上来。我看到后,对他们讲了一次,后来也就不敢了。

现在想来,那时也的确坏坏的,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有时中午饿了,就去偷队上的红薯烤来呷。有时回来得晚,就去偷太水龙人竹山里的楠竹。为了砍伐时不发出绑叫声,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的,先把外面那一层青皮削去,砍时就不那么响了,大家如法炮制,果然有效。楠竹一扛回来,学织这样,学结那样,最后一样都冒织得象,又拿来当柴火了。


2021.9.29.于家乡


注释

[1]三尺哑地:方言。指万不得已,没办法的情况下。

[2]中火炉:方言。火炉,用来烧火做饭的地方;全句是要保证天天有柴火烧。

[3]阵头上:方言。指有闯劲,什么都不怕。

[4]见四面:方言。指有社会关系和人生经验。

[5]乖人:方言。指狡猾的人。

[6]豆包心:方言。指里面有馅,或里面和外面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杠杠   牛栏   精壮   豆包   工分   柴火   高粱   火炉   露水   旧事   方言   儿时   队长   尾巴   暑假   早晨   年龄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