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长春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吉林省的开篇,不是吉林市,而是长春市。长春,简称“长”,古称喜都、别称“北国春城”,吉林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长春城市群核心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春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东北的地理中心,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有“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之称,同时还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的摇篮,诞生了著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众多历史古迹、工业遗产和文化遗存,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绿化率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 还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首批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位列《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50强、中国10强。


城市的变迁-长春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长春就出现原始人类“榆树人”。“榆树人”原始文化遗存,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相当于或略晚于以宁夏水洞沟和内蒙古萨拉乌苏河为代表的河套文化。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两三万年。榆树人的发现填补了古人类在吉林省境内活动的空白。新石器时代,这里出现了原始纺织技术和原始农业,左家山遗址是一个和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关系密切的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陶,石,骨器,其中一件石雕龙最为引人注目.其具有典型红山文化玉猪龙的特点。该遗址年代距今为7000至48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城市的变迁-长春

春秋


夏商周及秦,肃慎族居于此。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等通古斯诸族的祖先之一。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城市的变迁-长春

西汉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城市的变迁-长春

西晋


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

城市的变迁-长春

高句丽

南北朝,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扶余为高句丽所并,部分地区入高句丽扶余城。


城市的变迁-长春


唐朝,破高句丽,属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辖。


城市的变迁-长春

渤海国


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一度又称为书山府、隆州府),定为国都,其下辖有扶州、仙州。为渤海国的边防重镇。


城市的变迁-长春


辽灭渤海国后,改名为黄龙府(即“直捣黄龙”之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并设黄龙县,属东京道。辽保宁七年(975年),黄龙府的卫将燕颇反叛,杀了都监张琚,辽派大军平定了这起叛乱。后辽圣宗再次把黄龙府迁回古城(农安),为了避免重名,把一面城由黄龙府改为通州,把古城(农安)仍称黄龙府。统辖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三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归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管辖。辽兴宗时于东北境伊通河地置怀德县,为祥州治(今农安万金塔乡)。辽重熙六年(1037年),辽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节度使,统辖女真五国部,隶属于黄龙府。辽重熙八年(1039)曾置长春州,治长春县(今吉林前郭尔罗斯县西北塔虎城),属上京道,这是长春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版图上,与现在的长春没有太大关系。


城市的变迁-长春


北宋末,金国建立,曾定都黄龙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济州为隆州。金贞祐二年(1214年),将州升为府,改为隆安府,属上京路。长春州废。


城市的变迁-长春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仍称黄龙府,废利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府升为路,黄龙府先后为开元万户府、辽东路、开元路治所。后来开元路治所迁到咸平(今开原市),黄龙府古城便被废弃。此后在战火的硝烟中慢慢变成一片废墟。


城市的变迁-长春


明洪武八年(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三万卫管辖,到永乐元年属奴尔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属兀良哈卫。明朝末年属蒙古科尔沁部,成为蒙古族的游牧之地。


城市的变迁-长春


清初,朝廷设柳条边,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属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开始被大面积开发,人口剧增。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去世,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清嘉庆五年(1800年7月),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镇。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迁至宽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筑城垣,长春城成型。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在柳条边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怀德县。光绪七年(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改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吉林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长春   怀德   榆树   光绪   东北地区   开元   渤海   农安   吉林省   东夷   扶余   鲜卑   城市   中国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