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是在场的

——兼答我为什么习惯以第一人称写作——

时至今日,我的随笔已经公开出版三部,即《遇见昨天》《为明天燃灯》和《人生不是单行道》。正在写的这篇文章脱稿,也是我近年写的第九部随笔结稿。

纵观这九部随笔,读者不难发现我创作的两个特点,一是习惯以第一人称写作;二是所有的文章始终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那就是解构人的存在。在这本书里,我坦白地告诉世人,作为显性的人,均为替身。只有作为隐性的人,也就是说,当我们过自己的心灵生活时,正身浮现。正身属于个人,替身则属于社会。

人的一生,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因为生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想要好好生活真不容易,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想要好好生活的人,那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比如房子、车子、位子等等。所以现代的人多数为了这些物质生活过得很累,只知道机械地赚钱,这样恰恰违背了想要好好生活的初衷。很多人都活在光怪陆离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怎么活,心中没有答案。王羲之似乎早已给了我们答案,否则,他不会写: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我不是文艺工作者,而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角色决定了我不可能像艺术家那样地创作。换句话说,我的创作,必须不走寻常路。我更多地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并且,笔下的生活多是“我”亲历的生活,所以,细心的读者发现了我习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又把自己从生活中抽离,以另外一个“我”来俯视和检视那个生活中的“我”。其实,现实中的我早已远离江湖火热的生活,只是在一天一天地过日子。一个远离江湖的生活,客观上,也有助于自身的抽离。于是,我便可以自由地写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悟。甚至可以说,我的写作,是一个“我”与另外一个“我”的对话,是两个“我”的相处。

以第一人称写作,即我必须在场。“在场”,或说“在场性”,最近似乎成了热词。其实,“在场”和“在场性”均属陈词,一点都不新鲜。“在场性” (Anwesenheit)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康德那里,“在场性”被理解为“物自体”; 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强力意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存在”。到了法语世界,则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至于如何通往“在场性”,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也认同此看法,即“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也就是说,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致“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简单说,一切人类行为皆由使用符号来象征或表达。但符号其实是一种幻象,因为符号是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这种象征性一定是用B象征A,也就意味着用B遮蔽了A。象征是对真实的本体、实相、纯真的遮蔽,破除这种象征性的幻象得到被象征的本真,就是“去遮蔽”。

而“去遮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我”必须“在场”,诚如《续传灯录》所言“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佛教禅宗的“见性成佛”。

诗人刘家魁在《诗人,你在场吗?》一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场”,是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新诗旧体,概莫能外!所谓“在场”,简而言之,就是诗人身处“诗”的现场,就是用第一人称写作,就像李商隐写“夕阳无限好”时那样!诗人只有“在场”,写出来的诗,才能减少隔阂感、距离感,使读者直接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与诗人作零距离接触、交流,一如演奏家,直接把琴弓,拉在了读者的心弦上,其效果可想而知。

刘家魁先生这段话虽然没有诗歌中的意象,把话说得直白,直截了当。但是,他直击当下文人的流弊。汪惠仁先生也说过,油滑,那是文艺公敌。不把自己摆进去,自己不是生活的参与者,而成了生活的判官。如果人人皆如此,哪还有生活呢?

理工男就是理工男,车钳刨铣,哪一样不得自己亲力亲为?所以,我认为,参与即生活,参与即在场,当然,不仅是肉体,更指向灵魂。

因此,这九部文集的创作,我始终坚持“在场”的原则。对于今后可能的创作,这个原则,我是不会改变的。

我,始终是在场的


我,始终是在场的


我,始终是在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笛卡尔   海德格尔   澄明   正身   幻象   理工   象征性   替身   人称   诗人   符号   象征   随笔   习惯   读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