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生活回顾

作者: 金芳

在兵团的岁月里每到收获的季节。我们都要经受苦与累的考验。夏季和老天抢粮食是何等的辛苦。而秋季割大豆又是何等的劳累。想当年兵团生活经历至今难忘。

—— 题记

兵团生活回顾

割麦子

1970年我从炊事班调到大田排工作。排长孙汝亭、付排长于宪英、我是十四班班长。七月份正是一年当中酷热的时候,连队迎来了每年一度的麦收工作。


东北七月份晴天天气酷热,骄阳之下可以把人晒到中暑。七月又是下雨最频繁的月份。七月份也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连队每年这个季节都要抢收麦子,称之为“龙口夺粮”。


收割麦子一定要赶在雨季之前,要求绝不能超过半个月的时间就要把上万亩的麦地收割完毕。麦子晒干,种子入囤,公粮交齐。不然变天落雨,麦粒已在杆上成熟,如果收获不及时,一、两天麦粒就在棵上发芽了,造成粮食减产。另外,发过芽的麦子没筋,做出的食品很难吃。所以每年这个季节连队都是动员全体职工:“战酷暑,保高产、龙口夺粮不怕难”

兵团生活回顾


还记得当年麦收,由于前一年麦种管理出现了问题,把早熟小麦和晚熟小麦的种子混在一起了。当时没发现,种子播下去后快到麦收了,才发现小麦地里早熟的麦子已经发黄,晚熟的麦子还绿油油的长在地里,整个麦田像画的地图一样。黄一片绿一片的煞是好看。好看归好看,可怎么收呀?农机作业肯定不行。一起收割,有的还没成熟,正是麦粒灌浆阶段,要收割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人工收割。把已经成熟的割掉,没有成熟的留下。


任务落实到我们排。这下可好了,割地好像闯迷宫一样,这割一片那割一块。不好割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在这样麦地里割麦子,好像是走迷宫,头上太阳晒,四周又不透风。割地的时候人在迷宫里是又闷又热和在蒸笼里一样,每个人累的汗流浃背。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酿的苦果自己吃,好在这样的麦地只有几块,割了两天便收割完了。这也给了连队一个深刻教训,每年粮食留种千万马虎不得


兵团生活回顾

当年由于我刚到大田排工作,农活不会干。我班有位老职工名字叫栾玉山,人比我们大十来岁,此人在连队知青的印象中是个为人很圆滑、嘴皮子能说、脑子活、能吹牛、不干活的人。其实这只是表相,接触时间长了会发现他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就是脑子聪明农活干的好,干什么像什么。干农活当"把头的"绝对不输给别人。平时工作不会比别人多干活,但是也绝不比别人少干。因为知青对他印象欠佳,所以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栾毛。这个绰号可能恰如其分,所以全连战士、职工都会这样称呼他。


栾毛看我干活能吃苦,不怕累,所以经常教我怎样干农活。现在麦收了,他又主动教我割麦子的要领。

兵团生活回顾


首先镰刀要快。孰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刀不快割地会又累又慢。其次是割麦子的方法,你看他先割一大把麦子,把割下的麦子放在左脚脚面上,然后左手抓一小撮麦子在麦穗下打一个弯,右手镰刀齐根割下,再把一撮麦子平分后转身放到身后地下,叫"打腰子"。再抬脚转身把脚面的麦子用脚放在"腰子"上,后再去割两把麦子放在一起,三把麦子捆一捆大小正好。把"腰子"交插一起用手一拧,把"腰子"头往麦捆中间一掖,一捆麦子就捆好了。完后把捆好的麦子往起一立,动作一气呵成。看到老栾的演示我不由得不羡慕他,这真是行家里手干的活。


连里麦收紧张的进行中,为了尽快抢收小麦,连领导决定人、机一起上。九号地的麦子已经熟透,连里要求发扬连续作战打硬仗的作风。全连战士要一天割完这块地的麦子。排长孙汝亭把任务分配到个人,每人割七根麦垄,四个人一组,三个人割,一个人捆。任务分到手,我自报奋勇中间开趟,另外两个人一边一个辅趟子,割麦开始了。

兵团生活回顾


开始我干劲十足一阵紧忙,一会儿就割到了前面。回头看看和后面战友拉开了距离,我想起了老栾教我割地的方法,想比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没想到按老栾教的割麦子方法还真的顺手,割的即快又干净。连割带捆就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一高兴就按他教的方法一路割下了下去。本来我这人干活就爱逞能,所以我是越割越来劲。七月份的太阳毒的很,可干起活来忘了晒,也忘了累。到中午吃饭了才歇下来,回头看看自己割的麦子,一捆一捆的整整齐齐的立在麦田里,心里有一丝丝的得意。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地道的农民,割地的能手了。


下午三点左右我率先完成了任务。这时感到渴的喉咙冒烟。大家都知道干农活干在前面的有一利也有一弊。有利的是方便解决内急,因为前面只有你,四周没人又有麦子遮挡,可以就地解决内急。后面的人麦子都割倒了,空旷无遮挡,男女生在一起,想方便要走出好远。当然话说回来了。烈日当空加上体力劳动,汗水已经把体内的水分耗干,很少有尿了。


弊端就是,越是干在前头越没有水喝。因为送水的都是从后面往前送,一般没等送到前面水已经被后面的人喝光了。有时即便剩一点水也脏得很,水和沙土混在一起,那也没有办法,也得喝。为什么?渴呀!何况这次水就没有送到前面来过。麦子割完了,我的任务完成了。可嗓子眼渴的像冒了烟一样。好在九号地头离团部不到十分钟的路程,我只好一路向团部走去找水喝

兵团生活回顾

说来也巧了,到团部礼堂那看到很多人在抢买东西,过去一看是抢买冰棍。原来团部刚刚成立一个"冰棍厂”开始生产冰棍,五分钱一根。这时恰巧又见到几个连里刚刚割完地也来团部找水喝的战友,共四、五个人。(是谁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我们团以前根本没有冰棍卖,所以到兵团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过冰棍,几个人一商量就合伙买冰棍吃。现在也忘了买了多少,反正看别人成盆的买,那我们也买了一大盆。(盆是卖冰棍的准备的,可能基本都是这种买法。)大家馋的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一根、两根的数着吃。当我数到十来根的时候就感觉舌头有点不好使了。当我数到十四根的时候,我的舌头根子已经发硬了。说话已经说不清楚了。整个舌头好像就不是自己的,吓得我真的不敢吃了。这是我今生吃冰棍吃的最多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知道多吃冰棍会把舌头冻硬。冰棍吃完后我们抓紧回麦地,帮助其他战士割地去了


兵团生活回顾

割大豆

东北的日照时间长,虽然到了秋季,早上四点钟天已经放亮,基本可以看清大豆秧。东北的地陇很长。我们连队的地陇在东北还算短的,一般也是一眼望不到边。一般分配任务每天每人三垄,不割完不收工。在那战天斗地的年代,在那农业学大寨的精神鼓舞下。全连指战员感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不分男女,体强体弱,任务都是落实到人头的。体强的还好,苦就苦了那些体弱的,任务分到手发愁也没用。累死累活也要把当天的任务完成。


割大豆这活它不能急,需要的是韧劲。一刀一镰的割,尽量不直腰,尽量不抬头。因为直腰后再也不想弯下,会感到腰更酸,体更累。还有如果抬头看一眼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地垄,很可能你会泄气。连队知青已有几年割地的经验,所以任务到手,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割起来。没有这样的精神头根本就没办法完成任务。


1973年,紧张的秋收会战割大豆已经进行十几天,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每个战士不分男女,各个每天累的到宿舍就想躺下来,饭都不想吃。我也一样,每天割地累的腰都是酸酸的,像要断了一样。只要躺下就懒懒的不想起来,连磨镰刀的力气也没有了。感觉天下最美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觉。


一天晚饭后,宿舍的战友们刚刚躺下想休息,排长石复兴从连部回来。一进门就对大家说:“大家注意了,明天我们早上四点起床,到X号地割大豆。连里决定全连齐上阵,明天一定要把X号地的大豆全部割完。连里的口号是“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天不亮就干、地里两顿饭,干到看不见。”大家听了动员口号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反而异常平静,看得出这样的工作节奏大家已经习惯了。大家清楚知道,现在要做的只有抓紧时间睡觉休息,储备体力,准备第二天的战斗

兵团生活回顾


我们虽然都是二十出头的小青年,但我们已经是务农五年的老农民了。再不是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要吃多少苦,要受多少累,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叫苦也要干,叫累也不会少分一陇地。第二天天朦朦亮就到了地头,任务分到手,大家齐动手,争先恐后的干了起来。大有一决雌雄的劲头。


可体弱的毕竟不行,一会的时间就分出高低了。我记得我们排我和沈德良、余顺潮割的最快。炊事班送来早饭的时候我们已经割完一垄地了。没等到吃中午饭的时候,我们三陇已经割完了。下午基本帮助我们班的其它战士完成任务,之后又帮排里没有割完的战友。排里都割完了又帮其它排收尾。这时候天也基本黑了下来,大概傍晚七点半,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可以收工休息了。这时候排长石复兴跑过来了,喊了一句;"三排的同志注意了,明天凌晨两点半上工,割另一块大豆地" ......... 。


可现在已经快晚八点了,我们还在地里,晚饭还没吃呢!


这就是我们知青岁月的真实生活。

(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长孙   龙口   团部   麦粒   腰子   连队   农活   镰刀   冰棍   知青   麦子   兵团   大豆   小麦   战士   成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