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今年“三伏”有40天,眼下过了一半,北京南郊观象台也收录了北京地区2020夏天的最高气温——37.8℃,有的地方收录到40℃。

俗话说“盈满则亏”,过了三伏,夏天也走进尾声。

现在我们有空调、电扇帮忙解暑,而在北京城历史上,当年的夏天比现在还热,甚至造成过“热灾”。

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气象学上一般以35℃作为标准,如果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就称之为“高温天气”。

“摄氏度/℃”是由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耳修斯(Anders Celsius),在1742年提出的,只有不到300年历史,所以,过去没有这个概念,只能以“酷热”、“炙热”、“炎暑”、“热伏”等字眼,来记录夏天。

不过,从这些记录里,我们也能看到过去老北京的夏天,有多辛苦!

《明实录》里记载,大明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成化十六年(1480年),三伏高温持续半个月,“时至四庚之日,需热难耐,燕地皆赤已,顺天府各县均有病民者,连大兴、宛平居多,毙命者百余人。”

“时至四庚之日”,指的是天气进入二伏,百余人因中暑而亡,这算得上很严重的自然灾害了。

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河时期,秋冬极寒、春夏大旱,这种恶劣气象环境里,也少不了酷暑的天气。

崇祯二年(1629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庄稼早死收获无望,明思宗朱由检忧心忡忡,日夜不安,“今三伏过半,酷旱不雨,秋禾将枯,农田失望,朕心昼夜靡宁。”

这种高热干旱,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北平原,“近日顺天府、蓟、涿、霸、昌平诸州皆奏,入伏以来,温高不雨,禾苗渐枯,民不得安。”

在北京城大街上,“城中车稀人疏,多有暍者沿街而卧。”

暍,也就是中暑的意思,“暍者”指中暑的人。

因为天气炎热,行人直接倒卧在当街,这样的气温,肯定不止35℃。

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到了清朝,这种高温酷热天气,更加频繁,甚至演变成“热灾”。

爱新觉罗·玄烨当皇帝的时候,《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今日值盛夏,天气亢阳,雨泽维艰,炎夏特甚,禾苗重蒿,农事甚忧,六月炎暑,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

可见当时高温天气,已经从关内延伸到关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热伤人畜甚重”。

到了孙子爱新觉罗·弘历当皇帝,《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也记载到,北京城高温导致民众集体中暑的事件。

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京师盛暑”,六月初一,弘历发布旨意,“近日京师天气炎热,虽有雨泽并未沾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暍者多,朕心深为忧锡。”

以上就发生于所谓“康乾盛世”,这还是清朝发展高峰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一完,后面情况依旧。

爱新觉罗·旻宁做皇帝时,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癸未,“京师自闰五月下旬以来,酷热非常,又形酷旱”,“昌平大热,人有暍死者”。

爱新觉罗·载湉是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他刚登基,也赶上了赤地千里的大暑热。

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大暑,人暍死”。进了八月三伏,“初四日,极热,胜于往年,初五日,热更甚,流金铄石矣。初六日,连日负贩者有暍死。十五日晴热又如前,暍死者甚多矣。”

光绪三年(1877年),高温再袭北京城,“炎暑”演变成热灾,六月初八日北京天气“暵干可虑,毒热不可当”。

翁同龢作为道光、光绪“两代帝师”,也记述了他所经历的夏天,“连日负贩者有暍死”,“晴热又如前,暍死者甚多矣”。

仅仅根据这些历史记录,能热死人的北京城,当时气温至少不低于40℃。

老北京的三伏天太难了!康乾盛世连年热死路人,满清晚期出现热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爱新觉罗   崇祯   北京城   光绪   炎暑   乾隆   禾苗   伏天   京师   满清   晚期   死者   盛世   实录   气温   路人   高温   皇帝   夏天   天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