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的调控,为什么开启了35岁的年龄歧视?

文|叶书利


聊起35岁的年龄歧视,壹粉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招聘之事。而就在此前不久,网络大红人胡公公还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在此方面的35岁年龄歧视之事,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叼盘术,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5日深夜,楼市火热的合肥发布了八条楼市调控新政。其中有一条调控规定特别显眼:公证摇号销售商品住房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提供不低于30%比例的房源用于刚需购房。而刚需购房人的条件之一是:登记购房人登记购房之日时年龄在35周岁以下


也就是说,按照此条调控新政,35周岁以上的购房者,不算刚需者。


在壹书生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国内历年调控中首次出现了类似的规定。


对于这样赤裸祼的年龄歧视性的调控规定,壹书生觉得非常值得商量,甚至有点公然“耍流氓”。


A,当下的中国楼市,调控成了地方政府最大的“讲政治”,但“讲政治”的前提是“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政治”,那就是“权力谄媚”。


把刚需客与35周岁以上的购房者简单人为地分开,这不符合“为人民服务”的现实。


B,结果合理很重要,但程序正义更重要。


在我们这个国家,总有些人打着“结果的合理性”为由,就觉得过程或程序上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不对的。


比如一个身在外面的医生,能够以“急着赶去医院为患者动手术”为由,便可在马路上“合法地”飙车撞死人吗?


为了让楼市稳定运行的调控,值得肯定,但不能因此就可以在程序上我行我素,比如简单地将35周岁以上的购房者排除在刚需客之外,殊不知,在合肥这样的一个二线城市,大量的35周岁以上者都在合肥买不起房呢!为了调控,从而简单地将这些35周岁以上的刚需购房者排除在刚需的门槛之外,如此赤裸祼地年龄歧视,公然出现在一个政府的调控文件中,程序上合法、合理或正义吗?


C,现实层面上来说,如此规定,与市场一线的真实情况不相符。


我们可以想像,在合肥楼市,确实存在一些35周岁以上的炒房客,但也客观存在大量的35周岁以上的刚需客,为了打击“35周岁以上的炒房客”,而简单地把“大量的35周岁以上的刚需客”人为地排除在刚需门槛之外,这不是懒政,到底是什么?


D,有人猜测,合肥此举,可能意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城,以优化当地的年龄结构。如果此猜测成真,可能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这仅是市场猜测,但假设此猜测是真,面临两大问题:


首先,正如上面所言,不能以“结果的合理性”来否定“程序的正义性”。


为了优化本城的年龄结构,以减缓老龄化,就可以如此一刀切式将“大量的35周岁以上的刚需客’排除在刚需门槛之外”的规定正义化了?一个人能以“让饥饿中的妈妈吃饱肚子”为由而公然在大街上抢劫吗?


其次,如此这般吸引外地年轻人,可能反而会吓跑更多的年轻人。


一个城市的繁荣,最大的助力从来不是政策加持,而是自由的市场环境,这也是南北方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背后的本质的“根”原因。


行政权力今天可以如此不讲道理的抢年轻人,某一天,待一些年轮人进城后,凭什么行政权力就不会出现以另一个原因而打压你呢?而这也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背后的深层逻辑。


所以如此抢人,中长线来看,真的能抢到更多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吗?


目前对于市场上对“35周岁以下”规定的这些争议,合肥官方对此的回应是“近期会有新政的细则出台”。


在壹书生看来,在当下的楼市调控中,类似“35周岁以下”的傲娇式规定,并非个案,比如房价的“政府定价”、二手房挂牌价高于一定价位不让挂牌等,真的合理,甚至合法吗?


任何打着“结果的合理”而否定“程序正义”的做法,短期的结果只能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以满足另一部分的利益”,而长期的结果都会是“牺牲了所有人的利益”,只是很多人还未意识到而已,面少量人则是“假装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年龄   合肥   合理性   为人民服务   新政   这个城市   书生   门槛   楼市   正义   利益   年轻人   简单   程序   更多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