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阳明子,所以别号阳明,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是明朝中期一位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闻名于世,而且在去世以后,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王阳明生平的教育活动

王阳明出生在官僚世家,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中浙江乡试,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在做官从政的同时,坚持从事教育活动。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开始,王阳明便在工作之余讲学收徒,倡言“身心之学”,叫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他与翰林庶吉士湛若水结交,“共以昌明圣学之事”。

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后,开创“龙冈书院”,在贵阳的书院任主讲。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间,曾兴办社学,修建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讲学授业,还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从事兴学、讲学共二十三年。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白鹿洞书院

尤其在他五十岁后从嘉靖元年到嘉靖六年期间他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时,四方游学之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盛极一时。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一、从心学理论出发论述教育根本问题和教育目的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著作《传习录》、《大学问》及与友人的书信中反映。他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心学理论为基础,论述教育根本问题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理论基础:心学理论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内心深处,他完全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陷入唯心主义。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答顾东桥书》

王阳明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除“心”之外一无所有,理在心而不在外,心外无物,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二)关于教育根本问题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弊,习之为害,故去弊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王阳明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他说“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学问之道就是求得其心。

(三)关于教育作用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王阳明讲学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紫阳书院集序》

王阳明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四)关于教育目的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需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礼。——《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人都有“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私欲蒙蔽。要想去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用“致良知”的工夫,“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育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答顾东桥书》

王阳明所谓的“人伦”,即是儒家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其实质就是培养具有儒家封建道德观念的“圣贤”,维护封建伦常的社会秩序,借此挽救因道德沦丧引起社会动荡的明朝统治。

二、从“求其心”出发认为凡有助于此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王阳明从“求其心”出发,认为凡是有助于此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习射等无不可学,但在“胜私复理”方面其各有教育作用。

“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关于读经的作用,王阳明认为“六经”不过是“本心”的记账本,但读经也很重要,其作用是寻求方法,复明本心的常道。他主张读书时必须与自己的心结合起来。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儒家六艺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拟形于心……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王文成公全书》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王文成公全书》

关于写字、习射,王阳明认为对陶怡本心很有价值,可以使妄、浮、馁、堕、傲等五心不存,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传习录》

王阳明根据教育内容的主张提出著名的“训蒙教约”,其训练标准为孝涕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经三项。他认为歌诗得诵读可以使人精神宣畅、心平气和;习礼可以使人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使人义礼浃洽、聪明日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诵、次习礼,次复颂书讲书,次歌诗。

三、提出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王阳明提出的教育方法,主要有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

(一)知行并进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夫问、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而必伸纸执笔,操堌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答顾东桥书》

与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的“知行合一”相联系,他在教育方法上主张“知行并进”。提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之知”的观点,更加注重行的倾向。虽然他所谓的知、行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知、行,但在学习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自求自得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阳明讲学图

夫学贵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书》

王阳明为了达到使学习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习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得,才能左右逢源。要达到自求自得,王阳明认为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并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使之“深入心通”,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王阳明认为学贵自得,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三)循序渐进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王阳明讲学雕塑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传习录》

王阳明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他主张“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还以浇灌树木为例,“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致合抱,浇灌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形象地说明教学如不考虑学习者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阳明洞——阳明先生遗爱处

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传习录》

王阳明强调因材施教,要根据学习者的资质、个性、长处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还把教育比喻成治病,“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语

王阳明在做官从政的期间,从未放弃教育事业,聚众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其教学活动地点有江浙、贵州、江西、北京等地,所授弟子门人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王阳明与弟子辩论

他在从事教育活动的同时,系统地阐发其教育理论和思想,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将读经、习礼、写字、习射等作为教学内容,提出知行并进、自求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的儒家圣贤和人才,如孙应鳌、李渭、马廷锡、蒋信和朱克明等知名儒士,对我国封建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资料:

1.王守仁(著);赵平略(校注).王文成公全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6月.

2.王柄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版.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

世人皆知王阳明的哲学理论,而鲜知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儒家   孔子   目的   人伦   因材施教   本心   学习者   自得   天理   圣贤   循序渐进   良知   书院   封建   世人   哲学   理论   思想   方法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