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学森,简简单单三个字,象征着中国的一面旗帜。

智慧、爱国,几乎是所有人对钱学森的共识,他的伟人功绩也早已经被人们传颂知晓。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钱学森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的父亲绝对是最重要的影响人物之一。

钱学森曾经坦诚地说:自己的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01 少年意气出苏杭,翻山越水立宏志

钱均夫,浙江人,曾任浙江省教育部部长,他是钱学森的父亲。

作为近代中国一位著名的文史学者、教育家,钱均夫不仅博学多识,对外更是谦逊,气度不凡。

他对钱学森的教育不同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钱均夫摒弃了封建大家长的作风,十分注重求学求实的家庭风尚。

钱均夫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者,他对钱学森的教育灵感更多源于本人的生活经历。

钱均夫一家乃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人,家族传承上千年,出过数不尽的名流士人。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家为孩子取名严格遵循“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四个字作辈分,因而钱均夫的父亲钱承慈为自己的二儿子取名钱家治,字均夫。

但后来钱家治与兄长都以字自居,逐渐地更名了。钱家治也就成了钱均夫。

而钱承慈是浙江本地的一位丝绸商人,尽管家道略有没落,但相对而言仍然算是富甲一方。

有良好的家庭基础和经济基础,钱均夫的幼年生活非常充实。他在十几岁时被父亲送到了杭州的求是书院。

这所书院是维新运动中清政府建立起来的新式学堂,学习的大多是西方的思想。

但钱均夫幼年时期的私塾老师教授他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文化,这给予了他自主选择、明辨思索的机会。

在书院中,钱均夫结识了蒋百里,两人志趣相投,再加上年龄相近,几年时间里结为了莫逆之交。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均夫从书院离开后,深感国人受洋人欺辱之痛,因而立誓要尽可能地拯救同胞于水火。

当时刚及冠的他意气风发,走南闯北,在社会上广泛积累了不小的名气和经验。

经过多年的研究考察,钱均夫意识到单单依靠清政府是难以治疗中国的,必须向外求学,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之处。

最终,钱均夫将目光锁定在了日本。日本是中国的邻国,早些时候也经历过黑船事件的打击,但日本很快崛起了,这就是一个学习对象。

当时杭州的一位富商章氏非常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学识,再加上钱均夫是名门望族出身,因而章氏将自己的女儿章兰娟许配给了钱均夫。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均夫意气风发,倜傥翩翩。章兰娟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气质卓然,容貌俏丽。两人堪称天作之合。

也是在岳父的资助下,钱均夫筹集到了前往日本留学的资金。

与他同行的人如蒋百里等,均使用的“庚子赔款”政府经费。当然,为了确保资金充足,钱均夫也去争取了这份支持。

想要拿到这笔钱可不容易,当时由于名额有限,放出消息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筛选,却只选出了寥寥无几的数位人才。

经过选拔,候选人还需要前往北京复试,通过后才算是真正地能够使用这项专款。

当时钱均夫从浙江出发,乘坐一叶小舟,漂流了两个多月才抵达北京。

与钱均夫同行的还有他的老乡,周树人,也就是后来中国的文化脊梁:鲁迅。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来到日本之后,他们被安排在了日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这是学习日本文化的先决条件。

由于几人不仅都来自中国,更是同乡,因而得到了特批。钱均夫、鲁迅等人被分在了同一个班级,住在同一间宿舍。

待到日语学成,几人可以自由选择日本的学校报考,意见便产生了分歧。

鲁迅当时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医生。他也说服了钱均夫的挚友厉绥之,两人一同报考了日本的医学学校。

但钱均夫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和历史学,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钱均夫几人虽然规划、志向不同,但几人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为国家和民族牺牲自我。

也是在日本的教育环境中,钱均夫得以学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在民主思想的洗礼下,钱均夫认识到了民主革命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的作用。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02 父子情笃深,教子悉用心

回国以后,钱均夫担任浙江省立中学的校长,期望通过教育青年来达到变革社会的作用。

但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南方作为争斗的一个中心,难以维持学界的正常运行。因而中学停课,钱均夫也卸任了校长一职。

离开了省中的钱均夫依然对兴国救国充满万分信心。他辗转来到上海,创办了“劝学堂”。劝学堂是钱均夫开办的一所私塾式教学机构,专门招收爱国、渴望救国的热血青年。

劝学堂的作用更像是一块磨刀石,将这些青年身上的锋芒尽皆显露出来。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也是因为劝学堂的缘故,1911年,钱学森在上海出生。

两年后,浙江省中重新开课,再次聘请钱均夫前往出任校长。钱均夫欣然答应,携带家眷返回了杭州。

但仅仅一年后,钱均夫便被北平国民政府教育部调往北京就职,钱均夫再次离开了浙江省中,赶到了北平。

此后数年间,钱家在北京定居,钱均夫则在充分履职的同时,潜心教育钱学森。

钱均夫对钱学森呵护有加,十分喜爱。据说,钱学森小时候十分害怕打雷,每次天空有雷鸣都会大哭出声。

此时,钱均夫便会把钱学森搂在怀中温声细语,甚至对天空的怒雷“大打出手”“喝骂”,逗得钱学森咯咯大笑。

钱学森来到北京时只有三岁,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学习已经充满了兴趣。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经过几年的学习,钱学森考入了北师大附中。钱均夫对这个独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钱学森从中学毕业以后,钱均夫原本是想让他在北大学习几年,但是当时北大的风气是重视文科,这与渴望学习科技的钱学森有些不同之处。

因而钱学森报考了离家甚远的上海交大。上交的机械工程系在当时被认为是全国最优秀的。

所幸,早在钱学森毕业之前,钱均夫就已经从北京调回浙江任职,父子仍然没有太远的距离。

尽管钱学森所学习的类别是理科,但他一直强调钱学森要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不仅如此,钱均夫一直注重钱学森的全面发展,因而经常送钱学森去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

这就是钱均夫的教育智慧,他既尊重钱学森学习科学技术的意愿,也强调要文理艺全面发展。

当时钱均夫对年轻的钱学森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连钱学森要去看哪一部电影都需要经过钱均夫的慎重考虑与审核。

在父亲的指导下,钱学森对西方音乐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和高深的造诣。

钱学森留美之前,他的母亲、钱均夫的妻子章兰娟离世,悲痛的钱学森每天待在南京的一间小洋房里,闭门不出。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当时洋房的女主人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他深知钱学森心中的悲痛,因而为钱学森弹奏钢琴曲以舒缓他的情绪。

哀伤的钱学森闻着琴声来到钢琴前,久久伫立静静聆听。一曲终了,钱学森准确无误地说出了曲名,并与女主人聊起了乐句处理、个人对音乐的见解与爱好。

这让女主人感到大为震撼,他印象中的钱学森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科学家,怎么料到钱学森对音乐竟也如此精通。

钱学森心中一叹,只暗暗感谢父亲的良苦用心。

走出悲痛的钱学森决心去美国留学,学习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03 闪耀星辰的背后,是一位父亲的默默燃烧

1935年,在上海驶往美国的一艘邮轮上,钱均夫望着临行的钱学森,父子久久无言。直到轮船的鸣笛声响起,两人才缓过神来。

钱学森看着逐渐苍老的父亲,不禁升起一抹黯然。钱均夫看着意气风发的儿子,也是百感交集。

临行,钱均夫塞给了钱学森一张纸条,并告诉他,这是他送给儿子的礼物。

来到轮船上,钱学森打开纸条,赫然写着钱均夫对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吾儿此次西行,当灿烂然而返!”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学森透过船舱的玻璃望着远去的大陆,心中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

此后,钱均夫留在浙江任教育厅厅长,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学习航天技术。父子二人从形影不离,逐渐聚少散多。

不久,钱均夫从浙江退休,举家迁到了上海。

原本钱均夫打算在上海谋一份闲职,开始“养老生活”。但几年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占了上海。

日本侵略者要借助钱均夫在当地的威望与德行软化国人抵抗,因而聘请钱均夫出山,希望他做日本在上海政府的代言人。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但钱均夫怀着大无畏的气魄,怒斥日本人狼子野心,坚决不外出工作。

钱均夫当场表示,宁愿饿死在中国,也不做日本人的仆从。

钱均夫的这些言论可谓将自己置之死地,但他就是这样一位铿锵坦荡的士人,从未将命看作什么值钱物件。

妻子离世,儿子远行,钱均夫孤单无靠,却时常散财接济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中国人。

钱均夫又称,上海一日不收回,他便一日不工作。

如此一来,钱家的财富很快被花光了,但过惯了富足生活的钱均夫对此没有丝毫的遗憾,反而坚决万分。

钱学森在美国学业有成之后,留在了自己的学校任职教授,收入不菲。

因而钱学森时常给钱均夫寄钱,后来更是完全成了钱均夫的经济来源。

但1950年,不愿放钱学森回国的美国人将钱学森监禁,钱学森无法再向父亲汇款。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周恩来对此事高度重视,亲自安排中科院每月按照一级教授的标准汇给钱均夫薪资。

这笔钱大概是每月400元,在当时要高于各省省长的工资。

新中国成立以后,钱均夫有意出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一直赋闲在家。

及至钱学森经中央的极力争取,得到了回国的机会以后,钱均夫也在周恩来的示意下前往中央文史馆做了一名馆员。

钱学森回国以后,立即投入了新中国的导弹研究工程,由于项目高度保密,父子依然很少见面。

但在经历了这么多年沧桑的钱均夫看来,儿子钱学森早已经青出于蓝,令他感到无比骄傲自豪了。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六十年代,钱均夫病重,又回到家中养病。钱学森担负国家重任,难以抽身,但仍然会千方百计写信为父亲解忧。

1969年,钱均夫离世。去世之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再见儿子一面,遗憾的是,钱学森的项目研究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钱学森难以离开。

当钱学森在遥远的戈壁滩收到这个噩耗,他久久向家的方向跪着,无声而泣。

不知过了多久,钱学森咬紧牙关,再度投入了紧密的计算工作中。

次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全体中国人的万分激动飞上太空,向世界首次传递了东方声音。

这颗凝聚着钱学森颇多心血的卫星,也承载了他父亲,钱均夫对他的理解与支持。

位于杭州市的鸡笼山,是依据钱均夫遗愿,安葬他的地方。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钱学森微笑着望着父亲与母亲的墓碑。钱学森向他轻轻诉说着这几年新中国取得的一项项突破性成就。

落叶归根,尘归尘。钱均夫生在杭州,也在这片土地长久地安眠。

当我们遥望天边,看见象征钱学森的那一颗璀璨星辰时,千万不要忘了,有一位伟大的父亲曾经为了星辰的绽放燃烧了自己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北平   周恩来   鲁迅   父亲   日本   杭州   意气风发   浙江   女主人   上海   北京   中国   书院   父子   教会   儿子   东西   老师   旅游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