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他,千年泉州就薄了


少了他,千年泉州就薄了


人生自有诗意,我们用诗词走读泉州。

提起为刺桐城吟咏的文人骚客,“开八闽文教之先”的欧阳詹自不必说,寓居泉州的晚唐诗人韩偓也不得不提,北宋蔡襄、南宋王十朋、朱熹,明代李贽、何乔远,乃至近现代弘一法师、郁达夫、郭沫若、董必武等,都在诗韵泉州的名录里。

以诗词架构时空隧道,循着诗家词人的千年寄望,这个夏日,我们一起在诗词画意里丈量泉州。

今天要提的这位:他被李商隐赞誉,令弘一哭泣,将人生最后的十几年留给了泉州。


韩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李商隐赞他“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弘一法师见其墓道碑,“伏碑痛哭流泪,久久不起身”。今天,韩偓千年的青冢依然完好在泉州,有颜氏家族一诺千金守墓不辍。

他将人生最后的十几年岁月留给了泉州。江岸闲步、南安寓止、登南台岩,他用历经世事的脚步丈量了1000多年前的泉州;“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他用诗文为历史上遥远的泉州时序做注脚。

《全唐诗》里,收录韩偓诗332首。借用此前一篇很火的诗朗诵文章,韩偓也是担得起“千年前少了一位文学家,《全唐诗》会变薄一点点”这种美誉的,千年前少了诗人韩偓,泉州的诗韵会变薄一点点。

少了他,千年泉州就薄了


葵山之顶

千年知己

葵山之顶是杏田,村郭东处有韩偓墓。

这是诗人魂归之处。杏田村有户大厝,匾额“鲁国传芳”,落款“吴增题、曾遒书”,都是泉州近代著名的文人,门前镌刻的是两人合作的楹联:绿树青山此中无俗客,枳篱茅屋是处有诗人。

韩偓在《南安寓止》中写过“枳篱茅屋共桑麻”,楹联里的诗人,说的正是韩偓。建成八十来年的乡野大厝竟藏着如此别致的致敬。而且,顺着大厝“八十来年”的岁月追溯,是弘一法师与韩偓的故事。

1933年12月,驻锡开元寺的弘一法师途经葵山附近,偶然发现路边的“唐学士韩偓墓道”石碑,当即登山拜谒,感慨而激动,竟致“伏碑痛哭流泪,久久不起身”。这个场景,在近期出版的《弘一大师在泉州》(陈笃彬、苏黎明著)一书中,有大段的记述。许多关于泉州历史的典籍中,都能看到这张著名的照片:弘一法师恭敬地站立在墓道碑旁,目视前方,表情肃穆却带着慈容。

少了他,千年泉州就薄了


两人时隔千年,地隔万里,素昧平生,也没有任何交集,大师如此到底为什么呢?

学界考据整理了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弘一法师崇拜韩偓,他幼时接触过父亲同科进士吴汝伦评注的《韩翰林集》,曾在1936年的《韩偓全传》序中自称“因儿时居南燕,尝诵偓诗,喜彼名字”。

有人说是弘一法师感叹两人相似的宿世因缘:韩偓晚年寓居泉州,弘一自己也到了泉州,在韩偓的隐居地发现了他的墓道碑,二人都是文化人,皆有不凡的成就,堪称是跨越古今的知己。弘一法师曾说:“五十年后,七千里外,遂获展其墦墓,因缘会遇,岂偶然耶?”

为韩偓,弘一法师做了很多事。学界普遍认为辞藻华丽的“香奁体”为韩偓的诗作特色,但传统文人看来,这样的风格不合规矩,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谈过《香奁集》并非韩偓所作,弘一法师也抱有执念,一心要为韩偓辩护,认为是“污名”,要为其“平反”。他两次拜谒韩偓墓,亲自搜集有关史料,在泉州各地寻访韩偓足迹、遗诗和遗题,还让善友和弟子帮忙购买、抄写、拓募相关资料。很多抄写整理以及新撰写的关于韩偓的书籍在他的主持下问世了。


少了他,千年泉州就薄了


弘一法师对韩偓的推崇与钟情,引起了泉州各界的重视,后来发起为韩偓修墓的倡议,并恳请华侨黄仲训资助。丰州葵山南麓杏田村东二里处的韩偓墓,1936年修葺一新。


守墓家族

一诺千金

1936年修葺复原的韩偓墓,也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份幸运背后有着一诺千金守墓千年的颜氏家族。

在72岁的颜天柱的引领下,我们穿过一片修整过的林间小路,找到隐藏在山里的韩偓墓。通往韩偓墓的这条小路,需要有人日常做好草木清理工作以保持畅通,颜天柱就在这条林间小路挥舞了25年镰刀。直到今年,因为视力不佳和行动略有不便,才将守墓的任务交给了继任者。

1994年,颜天柱还是当地的村干部。上一任守墓人颜祜恭因腿脚不便,便开始物色为韩偓守墓的接班人。说是守墓,其实就是负责清理通往墓地的道路,以及墓地周围的草木。

“你心里愿意吗?”忍不住要问老颜这个问题。没想到他都没犹豫,“没有什么不愿意的啊”!对我们来说要耗费大量体力清理一回草木,对他来说这是义务劳动,心甘情愿的。辛苦是理所当然的,每回颜天柱需要全副武装,穿上雨靴,防止虫蛇和荆棘,一手拿着镰刀一边锄草,扒开灌木丛清理道路。


少了他,千年泉州就薄了


“我从小就知道村里有了不起的‘学士墓’,还以为是帝师,后来才知道是大诗人。”老颜说,当年韩偓举家来到丰州一带隐居的时候,就住在颜氏所在的村落。颜氏一族为了感激韩偓和后裔的情谊,便立下了永远为韩偓守墓的承诺。靠着留下来的农田和水塘,颜氏家族得以生存下来,在此开荒种田,繁衍后代,绵延不绝。

守墓人也一直履行对韩氏的承诺。每年的清明节,颜氏族人都要像祭拜自己祖先一样,祭扫韩偓墓,清理杂草、献贡品、三鞠躬。

除了葵山韩偓墓,韩偓在泉州的遗迹颇多。还有丰州桃源“三会宫”、九日山“四贤祠”、莲花峰“韩偓茅舍”、黄旗山报恩寺“韩偓书屋”、龙兴寺“韩偓暮居”等。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这位心怀浪漫的诗人用步履走遍了泉州山水。在千年之后,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心萌动。

□诗人档案:

韩偓,晚唐著名诗人,生于842年,参与科举考试20多年,47岁才举进士,成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韩偓三次拒绝唐昭宗宰相之任,906年秋带着家人南下,先依从闽王王审知,后离开福州,去过汀州、沙县、尤溪,也到过永春。911年定居在南安,923年在南安龙兴寺离世。

韩偓在声名的最后几年,在潘山招贤院、九日山延福寺一带修禅而终。


南安寓止

此地三年偶寄家,

枳篱茅屋共桑麻。

蝶矜翅暖徐窥草,

蜂倚身轻凝看花。

天近函关屯瑞气,

水侵吴甸浸晴霞。

岂知卜肆严夫子,

潜指星机认海槎。

登南台岩

无奈离肠日九回,

强摅离抱立高台。

中华地向城边尽,

外国云从岛上来。

四序有花长见雨,

一冬无雪却闻雷。

日宫紫气生冠冕,

试望扶桑病眼开。

END


如果您是诗词达人、爱好者,如果您也曾为泉州吟咏唱诵,如果您想推荐心中的“泉州诗人”、“泉州诗地”,如果您曾寻访过这座城的诗风词韵,如果您想和我们一起用诗词走读泉州,欢迎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


文/ 月芳 图/ 田米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花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泉州   天柱   南安   墓道   桑麻   千年   晚唐   茅屋   草木   文人   小路   法师   诗词   诗人   家族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