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1942年,正在操作61-K型37毫米高射炮的苏军防空部队
1944年,即将面临失败的纳粹德国,利用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设计原理,开发了被称为“飞拳”(Fliegerfaust)的多管无制导地对空火箭发射器,以对付低空飞行的盟军攻击机。这种有效射程仅200-500米的粗制滥造的单兵防空火箭虽然未能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但却给缴获了“飞拳”的苏联人带来了依靠单兵火箭对抗敌方低空飞行器的启示。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二战末期德军研制的“飞拳”(Fliegerfaust)多管无制导地对空火箭发射器
随着冷战的开始,防空导弹系统逐渐成为了各国守卫自己领空的重要武器。但很快,各国军方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了规避敌方雷达的探测和防空导弹的攻击,作战飞机可以采用超低空飞行的方式实施突防,当时以苏制S-75(萨姆-2)为代表的防空导弹无法有效对抗低空高速飞行的目标,大型防空导弹系统本身也需要电源车、指挥车和成套的保障设备,机动灵活性很差;高射炮部队也难以及时拦截低空突防的喷气式战机。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始大量将直升机投入战场,如何对抗在300米以下低空的“第五空间”作战飞行的敌方运输/武装直升机,也成为了地面防空部队的一个难题。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迅速发展,并成为了弥补地面部队在“第五空间”对抗敌机的重要装备。
20世纪60年代,美苏分别开发了自己的第一代采用红外制导方式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50年代末开发的FIM-43“红眼睛”(Redeye)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单兵防空导弹。苏联则紧跟其后,于1968年成功研制了9K32”箭“2型单兵防空导弹(北约代号SA-7”圣杯“)。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FIM-43”红眼睛“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红眼睛“服役后,其凭借操作方便、使用灵活的特性得到了美军的认可。然而,美军在进一步的测试中发现,采用PbS硫化铅导引头的”红眼睛“也拥有不少的缺点:只能在白天作战、不能攻击迎头来的敌机,只能尾追敌机;没有IFF装置(敌我识别装置),没有抗干扰能力......(这些也算得上是第一代单兵防空导弹的通病了)最终”红眼睛“于1972年停产。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美军士兵正在测试发射”红眼睛“
意识到”红眼睛“存在的缺点后,通用动力公司拿出了改进方案,1971年,通用动力为美国陆军提供了”红眼睛II“型单兵防空导弹,1972年,”红眼睛II“被正式改名为”毒刺“(Stinger )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正在测试毒刺早期型号的美军士兵,旁边的通讯军官通过电台与附近的雷达兵联络,确认敌方目标来袭方向
”毒刺“相比”红眼睛“,采用了硒化铅(PbSe)导引头替代了硫化铅导引头,在提升了导弹灵敏度的同时,也使导弹拥有了全向攻击能力,美军士兵再也不用追着敌机的尾巴发射导弹,可以迎头硬杠了。但是,此时的毒刺依然只能在白天作战,在抗干扰能力上依然很差。
使毒刺的性能有了革命性变化的,便是80年代时红外/紫外双色玫瑰花形扫描导引头技术的出现。红外探测器用于追踪飞机发动机发出的热能,而紫外探测器可以将飞机本体和天空分辨开来。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头技术”可以通过辐射能量中双色成分的比例关系变化来区分真假目标。运用了红外/紫外双色玫瑰扫描导引头的毒刺被称为Stinger -POST(毒刺改),在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的同时,能够捕捉和跟踪在任何方向、任何飞行姿态的飞机,导弹性能有了极大的跃升。1989年,通用动力进一步推出了增加可编程能力的Stinger -RMP型,可以通过升级导弹导引头数据来应对敌方干扰装置的变化(有种杀毒软件升级数据库的感觉)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采用双联装毒刺的地面防空平台(玩过战地2的朋友应该有印象)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正在发射毒刺改进型的美军士兵,毒刺采用两级发动机,一级发射用发动机负责将导弹推出筒内然后分离,二级主发动机在远离发射手一段距离后才会点火,以保护发射手不被尾焰灼伤
”毒刺“的早期型号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就由英军进行了少量使用。而经过种种现代化升级的”毒刺“改,其单发命中率提升到了50%。但令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一群游击队员的手中,被玩出各种花样的毒刺,单发命中率居然达到了惊人的80-90%。
”毒刺“在阿富汗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阿富汗境内逐渐聚集了大量自称”圣战者“的反苏游击队,凭借阿富汗的地形特点,对苏军发起突袭。但苏军手中也拥有强大的航空兵力量,米-24武装直升机和苏-25攻击机能在阿富汗蜿蜒曲折的山谷中来去自如,只有高射机枪的”圣战者“们面对”雌鹿“的压倒性火力损失惨重。
早期美国中情局也尝试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一批英制的”吹管“单兵防空导弹,但这种导弹抗干扰能力太差,苏军战机上的干扰器能轻易让它们失掉准头。随着”毒刺“的到来,事情出现了转机。1986年底,CIA通过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合作,开始将第一批”毒刺“导弹送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手中,并由巴军情报人员为阿富汗游击队进行导弹使用培训。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1987年冬,在雪地中学习毒刺使用方法的阿富汗游击队员
对于没啥文化的阿富汗游击队员,上课总是一种沉闷无聊的事情,不时就会开小差走神,对这种导弹不了解的阿富汗人,使用毒刺的热情也并不高。于是,CIA采用了“鼓励金”等措施,承诺打下一架苏军飞机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赏金,以及2枚补充的毒刺作为奖励。来了干劲的游击队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爬上了悬崖峭壁,在苏军飞机出没的山顶附近设下埋伏,抓住机会就把导弹架在肩上,在瞄准器和红外探测器同时锁定敌机后,扣下扳机,导弹出筒,毒刺就奔着苏军战机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声回响在山谷里的沉闷爆炸声。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1988年,站在山顶等待苏军飞机接近的阿富汗游击队员,旁边的游击队员拿着望远镜观察远方是否有苏军飞机飞行
看着迅速增加的飞机和直升机的损失,老毛子们很快意识到了不对劲。在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攻击清剿行动中,苏军缴获了一部分毒刺,明白了是美国佬在搞事情。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被苏军缴获的“毒刺”
苏军同时还发现,毒刺的抗干扰能力极强,先前使用的红外干扰器失去了作用。为此,苏军对遭受威胁最大的米-24进行了改装工作,主要就是在机身上方的废气排气管按照了红外抑制装置,通过冷却排出的废气温度来尽可能地降低直升机的红外特征,从而降低毒刺对米-24的追踪距离。
阿富汗战争后期,苏军前线航空兵部队也已经整理出一套相对实用的对抗毒刺这样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方法。先前阿富汗游击队员除了在山谷埋伏苏军战机,还一度渗透到苏军机场附近,专门攻击刚刚起飞或者准备降落的苏军运输机。在受到损失后,苏军给运输机安装了红外干扰弹,看到有毒刺发射就猛打干扰弹,同时还让安装了干扰器的米-24起飞掩护运输机的起降(俄军目前在叙利亚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在采用了多种对抗手段后,毒刺的战果开始迅速下降。但毒刺在阿富汗短短的几年作战,就让苏军飞行员束手束脚,剥夺了他们在“第五空间”自由飞行的权利,已经证明了毒刺是一件技战术性能优异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了。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俄罗斯电影《第九连》中,苏军安-12运输机遭到抵近机场的阿富汗游击队员发射毒刺导弹攻击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被毒刺击落的苏军米-24武装直升机
老毛子们终于还是被赶跑了,下一个上场的就是美国人自己了。当然,先前的“圣战者”如今变成了塔利班武装,美军很快也意识到了问题:之前我们发给阿富汗人的毒刺,他们会不会也拿来攻击自己人的飞机?虽然通用动力公司的专家分析,毒刺导弹的导引头、电池等部件经过10多年的时间,应该已经侵蚀损坏得差不多了,但美军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出价15万美元一枚,向阿富汗人回购当年自己发出去的那些“毒刺”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回收毒刺后,美军士兵使用C4炸药进行集中销毁
“这个价钱还是合理的。你想想,一枚15万美元回购的导弹原本有可能击落一架价值1000万美元的直升机和直升机上搭载的数十个人,或者干掉一架民航客机,所以这里所说的价钱可不能按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价格来计算。”负责回购事务的美军官员如此解释道。
如今,美军不再重视开发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倒是TG非常热衷),美国人发现,便携式防空导弹已经对民航安全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恐怖分子使用单兵防空导弹攻击民航飞机的案例不时发生(卫宫切嗣我真的不是说你),促使美国加强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管控工作。
但美军也没有放弃继续利用“毒刺”,他们的一个思路是将“毒刺”的升级版整合到各种平台上,比如用悍马车载的“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以及M2“布雷德利”车载的毒刺等,美军通过升级平台,和其他雷达及搜索跟踪系统等合为一体,以求最大化地发挥便携防空导弹的作战效能,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

毒刺 单兵防空导弹

搭载4联装毒刺的M6“后卫”防空战车
毒刺的故事,还在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毒刺   阿富汗   游击队员   敌机   运输机   低空   作战   抗干扰   敌方   游击队   导弹   美军   飞机   眼睛   能力   旅游   单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