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军队作战中的各种 秘密

如果明军不是两线作战,同时面对农民军和清军,而只是针对清廷作战的话,清军是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而明军最终也会消灭清军。

给很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以自信地想来就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北京保卫战中后金军被明军自卫反击击退,加之孙承宗坐镇辽东时也曾击败后金军,所以在很多明粉的眼中明军是完全有实力击败后金军的。


明朝和清朝军队作战中的各种 秘密



就算兵源战斗力不行,明军还有关宁铁骑和红夷大炮撑场子嘛。

的确,明军曾在军事科技方面领先清军一大截,凭借这种优势明军也曾多次击退清军,拿下了几个大捷。

但这一切在1631年之后都发生了改变。

因为多次见识到了明军红夷大炮的威力,皇太极清楚地认识到,要想粉碎明军的反击,自己手里也必须握有这种大杀器才可以。

但是让一帮没有技术知识的人造高质量的红夷大炮,和让一帮不认字的人去吟诗作赋一样困难。随便念出来的打油诗不会成为经典,就像随手敲出来的大炮没法用来打仗。

好在明朝有个“好制度”,就是匠户把这些匠人死死地卡在了不能翻身的贫困线上。而偏巧后金有钱(抢来的),许已重利,这些对故国心怀不满、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匠人便纷纷跳槽了。

在这些工匠的帮助下,后金于1631年正月成功仿制了第一门红衣大炮,仅在这一年年后金朝就生产了近40门红衣大炮。

1632年,老兵油子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发起吴桥兵变,一锅端了大明的前沿军工基地登州府。自知罪孽深重的孔有德知道自己已经不会被明廷所容纳,于是转身带人于次年投降了皇太极。临走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就把登州府的红夷大炮和铸炮师一并打包送给了后金。

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就是金军直接得到了最先进的铸炮技术,而大明却在此之后因为成果丢失、财政紧张、腐儒当道造成了火炮技术和质量的退步。

1635年,皇太极在沈阳建立专门的铸炮场,此后八旗在作战中变得非常仰仗红夷大炮的威力,养成了每逢攻城战,非有红夷大炮不攻坚的习惯。

等到1639年松锦大战的时候,清军的红夷大炮火力已经完全盖过了明军的火力。乳峰山之战时,清军火力一度压制明军炮兵阵地,最后反而是靠吴三桂带着自己的关宁私兵拼死杀入清军炮营,以近战赢取了胜利。


明朝和清朝军队作战中的各种 秘密



而后面在明军溃败后,清军更是直接用红夷大炮一通狂轰滥炸逼降了松山城和锦州城。

综上来看,明军的火炮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复存在,反而到最后是清军在火力上成了王者。

至于关宁铁骑,其实它并不是一直有着确切番号的军队,而是辽东祖家和吴家的私人家丁武装,就类似于大家熟知的辽东铁骑。当初因为军费不够,时间紧迫,孙承宗和袁崇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将辽兵训练的像戚继光时代一样强大,只能是放任赵率教、祖大寿、吴襄等辽东将领扩建家丁武装。《明季北略》中提到了对于关宁铁骑的一个描述:“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绥寇纪略》明确指出所谓“关宁铁骑”指的就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

铁骑军中除了汉人,也还有先前安置的蒙古难民。《明档》记载,对于这些蒙古难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支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

而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也的确不容小觑,多次和清军战平,而且一度在乳峰山之战和第二次宁远大捷中击败了八旗军。只是这种精英规模太小,根本无法长期依仗。虽然他们实力强悍,与八旗的铁骑旗鼓相当,但是在数量上却远远不如八旗军。


明朝和清朝军队作战中的各种 秘密



这么看来,明粉口中的“护国利器”已经是指望不上了,主动出击打不过,我被动守家总可以吧。但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崇祯朝的大明在面对清军时连自保的能力都不够了。

因为早在1644年清军光明正大的走山海关入关之前,就已经打进关内6次了。尤其是第五次最为过分,1638年,清军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将,绕道蒙古,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明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卢象升拼死奋战,弹尽粮绝,最后阵亡。史称“戊寅虏变”。 当然,此次清军阵亡人数也是不少,不过相比所劫掠的物资和人口,仍然是一次大胜。

而松锦大战之后,皇太极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从黄崖关出击,进入蓟州。杀鲁王朱以派以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攻克允州、顺德、河间,30州,36县,共66城,降3城。击败明军27处,所获黄金12250两,白银22051263两,俘获百姓360912名口,驼马骡牛驴羊共32100有奇。兵锋止步于南直隶海州一带。

从这个趋势可以发现,清军入关作战一次比一次轻松,收获一次比一次大,保不准后面哪一次就留在关内不走了。退一步讲,就算是清军要走山海关,凭借战力强劲的八旗军和红夷大炮,吃掉关宁防线也只是一两年的功夫。

可能有人会用吴三桂打赢了第二次宁远保卫战来反驳,的确吴三桂手下的明军击退了清军的进攻,但代价是失去了所有的支援城堡。属于典型的赢了战役、输了战略,从此之后,大明在关外也就只有宁远一座孤城了。


明朝和清朝军队作战中的各种 秘密



这里可能有人会遗憾,说如果不是农民军拖累,明廷或许还可以有足够的财力和兵力去和清军角力。但这里其实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即只要辽东战事存在,农民军就会层出不穷。

为啥,因为沉重的辽饷已经把备受天灾人祸的税农压得喘不过气了,为了活下去,他们除了铤而走险已经别无选择。所以后世总有人责怪农民军毁了大明朝,但其实这只是一帮穷苦想要活下去的可怜人,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则是那些冷眼旁观的士绅官僚和朱姓藩王。

所以明廷最后面临的情况非常尴尬——清军打不过、农民军打不完,无论是哪一方,把明廷干趴下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干不过明廷精锐的农民军自然更不是清军的对手,李自成被多尔衮消灭也是个必然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宁远   山海关   辽东   锦州   大明   明朝   太极   蒙古   家丁   大捷   作战   大寿   铁骑   大炮   火力   清朝   军队   农民   秘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