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珍贵照片、笔墨手稿首次出版

杨荫浏珍贵照片、笔墨手稿首次出版

1981年,杨荫浏在家中

文 | 卢旸

音乐史学、律学、乐学、民族音乐学、语言音乐学……杨荫浏一生的研究几乎涵盖中国音乐学各个领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学家之一,被公认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2019年11月,在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等共同举办“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作为活动成果,《山高水长——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文集》(以下称《文集》)、《山高水长—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图录》(以下称《图录》)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以杨荫浏为代表的音乐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成就、风采和人格魅力。

杨荫浏珍贵照片、笔墨手稿首次出版

中国音乐史有了具体音乐

杨荫浏珍贵照片、笔墨手稿首次出版

1950年,杨荫浏在天津演奏竹笛

杨荫浏是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以及传统戏曲、曲艺、器乐和宗教音乐等方面成就斐然。

1899年,杨荫浏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私塾出身,熟读经典;8岁开始学习笛子、箫、笙、二胡,10岁起跟外国传教士学习英文、钢琴和西洋作曲,12岁进入天韵社,师从昆曲艺术家吴畹卿学习琵琶、古琴、三弦等。吴畹卿既擅清工,又工乐器,亦精音韵,且严格之极,每日下午4时到社教学、8时回家,寒暑雨雪,从不失时。吴畹卿的教学方法是查韵、背诵与演奏,对唱曲和伴奏,极为重视。杨荫浏不仅学习演奏、演唱,还要抄谱、背谱。晚年80岁高龄的杨荫浏依然能背诵早年学习的古诗文与曲谱。他自谓所习乐器中成就最高的是三弦。但是,吴畹卿从不表扬,只是说:“你可以弹三弦了。”吴畹卿去世前,嘱家人将抄录的《天韵社曲谱》以及毕生使用的紫檀三弦赠予杨荫浏,视其为衣钵传人。“杨荫浏之所以能在音乐学领域独步天下,除了个人禀赋,还因为早年深受江南传统文化繁荣和新文化思潮浸润的洗礼,其中又以江南天韵社的曲学传统、器乐传统为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张振涛介绍。

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开始于燕京大学。1936年,他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史,当时没有中国音乐史专著或教材。他在图书馆,一面读书一面收集中文、法文、英文的中国音乐史材料,抄录了几千张卡片。从卡片中挑选题目,教授专题。1941年,杨荫浏赴国立音乐院任教授,专心研究中国音乐史,并开始编写教材《中国音乐史纲》。教学中,他关注学生需求。比如,国立音乐院学生提出要多听音乐。于是,他将搜集的民间音乐结合进去,使中国音乐史有了具体的音乐。“中国音乐史一定要有音乐内容。”1944年,杨荫浏完成《中国音乐史纲》,于1952年出版。

上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曾多次采访杨荫浏。采访中,杨荫浏讲述了他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几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开了头;40年代在重庆国立音乐院结了果;新中国成立后,年过半百的杨荫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走上专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术旅程。

以世界眼光看中国音乐

在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头一次看见钢丝录音机,“高兴得不得了”。有了新的录音工具,他对民间音乐的学习更加深入,很快整理出版了《瞎子阿炳曲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等。《瞎子阿炳曲集》抢救式采录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毕生留下的6首佳作。《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是新中国民间乐社研究的开山之作。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齐易认为,其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成果策划呈现方式等,都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研究仍然有着很强的示范性指导意义。

1950年至1956年,杨荫浏对十番锣鼓、智化寺京音乐、西安鼓乐等多种传统音乐品种进行实地考察,撰写报告。“年过半百,但却以十分密集的频率在天津与北京、无锡、石家庄,北京与陕西、湖南之间往返奔波,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一年两三次,且当时的交通状况极差,旅途艰辛可想而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表示,这些专题考察活动以资料储备、人才培养、学术积累为根基,以富饶的中国音乐资源为对象,初步建立起中国音乐研究的学术体系。“研究中国音乐史,音乐实践是基础。如果没有音乐实践,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就提不高。”杨荫浏把收集采访的传统音乐材料,融入中国古代音乐史,1981年出版在中国音乐历史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他以世界的眼光看问题,也要求学生、晚辈朝这个方向努力。1978年秋天,他教导杜亚雄:研究民族器乐的理论,必须联系民族乐器演奏的实际,还建议他学好英文,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情况,才能有世界的眼光,才能在世界的范围里进行比较研究。“回忆杨先生的教诲,我将它们归纳为‘理论联系实际,学问贯通中西’,这应当是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时的座右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杜亚雄遵循杨荫浏教导,受益匪浅。

20世纪70年代末,陈自明开始研究印度音乐。当时,对中、印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只有杨荫浏文章《中、印两国在音乐文化上的关系》。文章从音韵学、乐器、音律、歌唱方法等7个方面对中、印音乐进行比较,引发了陈自明的探索和思考。“只有到印度才能学到真正的印度音乐。”杨荫浏鼓励陈自明到印度去研究,还讲了自己曾经因为长相,在火车上被当作印度人的趣事。“他的这些既深刻又诙谐的话激励了我,使我下了决心到印度学习,我永远感激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自明回忆。

珍贵照片、笔墨手稿首次出版

2019年举办的“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共分三大部分:一是“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天韵社曲谱》首发式”,二是“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音乐会”,三是“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各专业音乐院校、综合大学、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杨荫浏的学术成就与社会影响、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传统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的新进展、音乐学其他领域新成果与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作为学术研讨会记录,《文集》编为纪念缅怀、专题研讨、综述评论等3个板块。“纵观杨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认真、严肃、客观、自豪地说:杨荫浏,是在音乐领域打通古今、中外、雅俗的第一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为《文集》作序。

作为纪念展成果,《图录》不但重现纪念展览的主体内容、设计效果和展陈现场,还从多侧面展现出一个更鲜活的杨荫浏,是目前收录杨荫浏图像资料最多、最全的一部。其中部分杨荫浏个人相册中的珍贵照片、笔墨手稿等为首次出版。“《图录》从细微侧面呈现一代宗师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研究,让我们看到一个风趣幽默、可爱可敬的老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宏锋说,读者在书中不仅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杨荫浏风采与魅力,更能够了解到当前中国音乐学各领域研究成果,很多音乐研究所的老人儿读《文集》《图录》时更是怀念往昔,眼含热泪。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燕京大学   图录   音乐史   民族音乐   印度   手稿   诞辰   笔墨   中国   中国音乐   研究院   中国艺术   珍贵   教授   周年   学术   传统   照片   旅游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