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小提琴家,却拥有一把魔弓 | 鉴碟

不幸的小提琴家,却拥有一把魔弓 | 鉴碟

文 | 张可驹

尤里安·西特科维茨基(Yulian Sitkovetsky)是苏联的天才演奏家之一。小提琴家生于1925年,卒于1958年,演奏生命停留在了技艺的黄金时期。尽管他传世的录音很少,却不时听到乐迷的惋惜之声,可见了不起的艺术终归是不能真正隐没无闻的。

不幸的小提琴家,却拥有一把魔弓 | 鉴碟

尤里安·西特科维茨基

这位大师的知名度,部分也来自于他非同寻常的明星家庭——太太是钢琴家达薇朵维奇(Bella Davidovich),1949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他们在1950年结婚;二人之子,迪米特里·西特科维茨基(Dmitry Sitkovetsky)后来成为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小提琴家,录音甚多,是一位略微受到忽视却有真才实学的大师(注:除特别注明,后文“西特科维茨基”皆指其父)。

但不少乐评人和资深乐迷,更多将尤里安的演奏视为天纵之才,感到其儿子相形之下有些失色。西特科维茨基确实是一位在强手如林的苏联也堪称现象级的天才。可迪米特里日后走向某种朴素而略带学者型的演绎风格,基本同父亲异趣,也是难于类比的。

然而几乎可以说,尤里安·西特科维茨基这位小提琴家,不可理解地被“浪费了”。他生于基辅,作为少年天才在国内受到瞩目后前往莫斯科,到杨波斯基(Abram Yampolsky)的班上学习(柯岗亦出其门下)。之后,小提琴家顺理成章地成长为苏联国内锋芒毕露的新锐。除独奏之外,西特科维茨基也热爱室内乐,组建过一个弦乐四重奏团,名为柴科夫斯基四重奏,巴尔沙依(Rudolf Barshai)在里面演奏中提琴。很自然,这位小提琴家成为苏联征战各大音乐比赛的“获奖坚兵”队伍中的一员。然而,在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及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比赛中,他都仅仅获得第二名。

或许是那个时代强手太多,可能也有其他一些因素。多年后,迪米特里·西特科维茨基在克莱斯勒小提琴比赛上获奖时,身位评委的梅纽因曾对他说,自己很高兴看到他成功,“你让我弥补了当年在伊丽莎白大赛上所犯下的错误。”这一景,见于达薇朵维奇的回忆。

可惜,这位小提琴家最终未能像前辈奥伊斯特拉赫或同门柯岗那样,成为苏联对外彰显文化国力的音乐名片。“二战”后,西特科维茨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苏联国内,并且成为排犹的牺牲品。奥伊斯特拉赫、吉列尔斯由于是太过重要的大旗,在这方面受到的压制并不明显。西特科维茨基的演奏生涯却成为一部痛史,同样见于他妻子的回忆。这样一位同时代人中的翘楚和奇才,想在一场协奏曲之夜演出三首协奏曲,都未能如愿。

所幸在家人的努力下,西特科维茨基为数不多的录音仍得到相对系统地发行。小公司ARTEK发售的几张CD现在依然可能买到,它们是乐迷们了解这位大师艺术的一手资料。迪米特里也是唱片的制作人之一,无怪乎其效果尤其是小提琴音质,在原始音源效果一般的前提下基本让人满意。这些唱片的曲目,包含了古典与巴洛克的杰作,还有不少浪漫派超技作品,以及苏联时期的现代作品,如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的协奏曲。其中的第一集唱片,收入了西特科维茨基演奏巴赫、莫扎特、塔蒂尼与帕格尼尼的作品。

表现帕格尼尼的《钟》,小提琴家并不力求在炫目的效果上加码。他把握着一个听起来“适中”的速度——其实相当快,却较少通过Rubato强化刺激性,而是显得从容。但这份从容,无不得自于演奏者对超技艺的信手拈来。因此,它其实比有意强化的演奏更令人兴奋。滑指的效果在高度刺激的同时,足足够够地令人迷醉,高把位的泛音并非犀利,而是撩人。年轻的大师既能将华丽的琶音演奏得轻松如同儿戏,又能自始至终地保持乐器华美如丝绸般的音质。而这,或许是不少帕格尼尼演绎者所不具备的修养。

而更让我对大师的技艺目瞪口呆的并非帕格尼尼,而是唱片开头的巴赫无伴奏。著名的《d小调第二帕蒂塔》(BWV1004)起首的阿拉曼德舞曲,西特科维茨基将一把“魔弓”运用得出神入化。由此呈现的音乐意境虽不至于火爆,却内蕴、深不可测到让我重新认识这首舞曲演绎的可能性。

BWV1004是巴赫的名作,历代小提琴家挑战者众,能够真正成就丰碑名演的却是寥寥。其中,米尔斯坦的两次录音无疑是双峰耸立。乐评家郑延益特别指出,米尔斯坦表现这首阿拉曼德舞曲所体现的无痕迹分弓的技巧,可谓神乎其技。然而在这里,尤里安·西特科维茨基对“无痕”的追求与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比他还要夸张。当然这也是因为句法的设计不同。米尔斯坦表现阿拉曼德的开头,气质更为跌宕,这样一来,配合那种了无痕迹,不能不让人赞叹无比。反观西特科维茨基的演奏,乐句的起伏比较平,因而那种无痕的抛接并没有那么震撼。但他所追求的,恰恰是将这种了无痕迹的绵延贯穿于整首舞曲的演奏。

这种处理带给听者的震撼,完完全全来自于音乐表现的构思,是从原作特点出发的。因为,相对于后来的古典杰作,巴洛克音乐的一个特点,就是乐章中不同乐句的开始和结束没有那么分明。西特科维茨基由此为立足点,构思他的演绎、运用他的技巧,最终也将这样的特质追求到了一个诡异而登峰造极的程度——除了几处乐句明显的终止之外,从头至尾绵延不绝、无始无终的效果。以至于我听完才舒了一口气,进而怀疑:难道你真想要听的人感觉你是一弓拉完这个乐章的?

曾几何时,卡拉扬设想发明一种环形弓子,以便在表现瓦格纳、布鲁克纳的作品时,真的奏出“无终旋律”的效果。当然,那只能停留在设想的阶段。可听了西特科维茨基此处的演奏,我第一次感到卡老的空中楼阁,最终也能在这样的鬼才身上得以实现。在这里,小提琴家的演奏固然从原作的特点出发,也不能尽去炫技的思维,但这个层面的炫技似乎让人无法再做其他任何层面的考量,譬如是否符合“历史性的忠实”“对原作特点表现得过犹不及”等,而只能发出由衷而热烈的赞叹。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帕格尼尼   米尔   巴洛克   巴赫   特里   斯坦   伊丽莎白   阿拉   苏联   乐句   乐迷   小提琴   不幸   大师   效果   旅游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