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琴,遁入帕格尼尼幻境 | 乐评

一人一琴,遁入帕格尼尼幻境 | 乐评

文 | 翟佳

尼科罗·帕格尼尼总是跟一种近乎哥特式的神秘舞台形象相关联:精瘦的形体、嶙峋的双臂、长长的黑发、泛黄的面色、有穿透力的黑眼睛,还有从头黑到脚的礼服……因此,8月28日,当小提琴家宁峰以一身全黑的装束出现在广州大剧院色调同样近于全黑的小剧场时,观众在演奏家走到聚光灯下的一刹,仿佛突然进入到预先为帕格尼尼音乐构筑的语境当中,一人一琴顷刻引人遁入音乐的幻境。

宁峰体格当然不是“精瘦”“嶙峋”,面色也并不“泛黄”,但若说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有如帕格尼尼目光般的穿透力,令人浮想联翩并不过分。事实上,演奏帕格尼尼全套二十四首随想曲至今还是乐坛的大事。宁峰是一个智性灵性毕俱的演奏家,他知道如何与灼人的幻想保持距离,他知道如何经营节制一场无异于跑马拉松的音乐会,如同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深谙配速的重要性一样。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尤其是二十四首随想曲,有无穷的争议,假使我们将技术与艺术对立,这种争议将无法调解。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帕格尼尼有否被误会的可能?

法国钢琴学派的巨匠阿尔弗雷德·科尔托这样形容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和肖邦的练习曲、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对于不懂炫技的音乐家,或者不懂音乐的炫技者来说,这些作品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李斯特的观点更加绝对:“炫技,是音乐创作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远不是人们所想的陋俗的累赘。”当听到宁峰的演奏,我们会对这两种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在他的演奏中,炫技作为一种元素,与和声、旋律、对位、曲式有同等的重要性。当这些元素被他恰如其分地整合时,观众如同被带入一个由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构筑的想象世界。他演奏的随想曲第二号隐隐透出圣乐般深沉的悲悯,随想曲第四、第二十一号作品长线条的旋律,仿如贝里尼歌剧中的大咏叹调。而当宁峰触及帕格尼尼魔鬼般缠绕的技巧时,你又会发现,他始终如一保持高度的控制,但不失潇洒优雅,譬如第五号随想曲快速经过句的表达,就像是罗西尼丑角男低音的诙谐唱段;他演奏的第二十三号随想曲在高把位的演奏,旋律的诡异清奇和带有现代色彩的和声,很容易令人想起理查·施特劳斯歌剧《没有影子的女人》中老鹰之声的超高声区花腔的唱段……我们当然也不能忘记宁峰演奏的第八号随想曲中不同性格的对峙与交锋、第十一随想曲从平白如话走向滔滔雄辩的魔幻转变,还有第十六号随想曲暴风骤雨般的影像勾勒、第十七号随想曲史诗与喜剧两种情绪的腾挪转换……凡此种种,难以尽数。我们该如何形容以一己之力扛下这二十四首作品的宁峰呢?如果将音乐会比作一部歌剧的演出,那么宁峰的角色应该是承包了灯服道效,连唱带演,甚至还可能参与了歌剧院的建筑!不然,怎么会有造境那么精细的随想曲第六号的演奏。

“假如我内心深处,受到的每一次冲击和激动,都能化作一朵荷花,那今晚宁峰演奏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已然是一池怒放的盛况。”这是一位乐迷在音乐会后发表在社交媒体的感想,这已经很完美地诠释了音乐会带来的感动与冲击。有些音乐作品,就是有这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以及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都是这样的作品,它们的价值不言自明。而彰显音乐价值尽管未必需要文字,但一定需要优秀的演奏家,宁峰就是一个可靠的、优秀的诠释者。

帕格尼尼当年在随想曲的乐谱封面写下“献给艺术家们”的字句,意味着艺术家成为独立职业,不附庸于权势的新时代到来,因此,每次演出这套作品,都应该是一次关乎独立的艺术态度、求索的艺术精神的宣示。宁峰在广州大剧院全套二十四首随想曲音乐会,当然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艺术探索,从宁峰的身上我们看到作为艺术家的精进勇猛,与时俱进。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帕格尼尼   罗西尼   李斯特   随想曲   精瘦   唱段   练习曲   演奏家   穿透力   幻境   歌剧   音乐会   旋律   艺术   作品   旅游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