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文博》刊登吴晓丛先生书评:

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读《陕西古塔全编》

《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陕西古塔全编》:徐进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塔是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庞大家族中的重要构成。在我国,广为分布的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古塔,不仅是当时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而且高度凝聚于其上的民族信仰、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审美情趣,使得古塔往往成为华夏悠久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因如此,对于中国古塔的考证研究、调查整理、介绍记述等工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而对于那些致力于宗教和建筑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更是无不涉其藩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有关古塔的著述时见迭出,以罗哲文、张驭寰为此中巨擘。即使限于本世纪以来的陕西之境,有关古塔的专著也接踵而出。先有李魁元《华夏古塔集锦》、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踵其后者又有马建岗《陕西古塔》、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古塔实录》等等,至于在一些综合类的著作中涉及古塔之内容,更不知有几。有感于此,有人慨叹,陕西古塔的文章似乎做尽了。

然而,近读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徐进先生主编的《陕西古塔全编》一书(以下简称《全编》),使我顿觉眼前一亮,内心不由得产生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这的确是一部卷帙厚重、内容详实,装帧讲究,见解精到的好书,即使将其置于已有众多研究著述的背景下考量,其宏富丰瞻之架构,戛戛独造之见解,流畅粹美之文字,也足称是研究陕西古塔的一部扛鼎力作,值得向业内同行推荐介绍。

披览全书,《全编》于古塔资料整理与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该书以独到的眼光,对于陕西各种各类古塔的相关资料,广为搜罗,务求无有遗珠,此为其他同类著作所不及也。由于业界在古塔认同上的差异偏颇,以往相关古塔著录,收录古塔一般少则数十座,多则二百余座,而全编则不然,基于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数据,结合陕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省文管会留存资料,以及近年来编纂者踏勘复勘所获,该书采取全方位扫描、全景式覆盖方式,举凡陕西境内之佛塔、道士塔、风水塔、料敌塔,乃至宣礼塔(伊斯兰教称邦克楼者)、灯塔等,不计砖、石、铜、铁、土、木、琉璃之质,无论完整残损之别,皆细为甄录,咸集刊载。收录古塔资料近千座,仅现存的不可移动古塔即达517座。其中位于延安宜川的南坡猴子庙塔、位于安康汉滨区的马河天灯塔、位于汉中宁强的桃园坝道士塔等诸多古塔,皆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发现,资料殊为珍贵。该书被认为是截至目前收录陕西古塔最为全面完整的一部专著,以陕西古塔“全编”冠名,非为自我加冕,实在是名实相符、铢两悉称也。

其次,《全编》之功并不限于穷幽极微、以资料罗列详全为胜,而是对于陕西古塔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作者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华数千年历史进程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这一宏阔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观照。不少见解取精用宏,论证精辟,发前人未发之覆。从宏观着眼,《全编》论及塔之源起盛衰,形制用途流变,往往语涉世界交通史、宗教史的重大事件,甚或东西两大文明体系。而述及陕西古塔情状,起于北魏,讫于民国,无论塔之分布、类型、质地、特征,则无不与陕西千余年波澜起伏、跌宕曲折的历史发展紧密契合,以古塔之盛衰衍变,即可窥隋唐以降南北易位,时势相异,文化融合,民风变迁的历史脉络。从这一意义上看,卷首一篇数万言的概述,当得起一部通观简约的古塔史志。而从微观入手,该书对于每座古塔的描述,则是不惜笔墨,不避琐细。不仅详考塔之形制、性质、时代、层级、用材等大端,举凡塔刹、塔檐、券龛、倚柱、阑额、塔身所附碑石、雕刻、经卷等细节,乃至散见于史料和民间传说中相关人物的韵事特行,也是别择精审,剪裁熔铸,细加描摹,娓娓道来,读来纤微毕现,犹如欣赏一幅幅生动多维的立体画卷。

平心而论,我与作者相交有年,对其人品学养,敢云粗知。徐进先生于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嗣后长期从事历史考古研究、文物普查、藏品鉴定工作,参与并主持过《陕西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重修《陕西省志·文物志》编纂,并曾多年出任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核心学术期刊《文博》之“掌门人”。如此经历背景,使其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谨规范的学术品格。他涉猎广泛,而对于陕西古建古塔关注尤甚。过往岁月,凡有因考古调查、古建维修机缘得以亲近古塔者,总不愿错失。甚或不惜犯险涉危,攀援塔顶并塔刹而立,以求徘徊俯仰,身临其境,获取第一手资料,用真实的生命体验对历史发声。所有这些,使得作者的研究工作能够将考古实践、人文与自然的重大事件与古建筑本体结合起来,补既往之阙失,纠流俗之疏谬。诸如,对于位于永寿的武陵寺塔,迄今多数著述文字指其为7层古塔,而作者通过考察指出,此塔实为5层而残存4层,所谓7层之说,盖因不识“每层增设凸显的平座勾栏”而致误。对长安净业寺高浮雕喇嘛塔的时代,以往学者或云“时代不详”,或定其为“唐代”,而作者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内地可见喇嘛塔,最早的为元代”,“净业寺高浮雕喇嘛塔的建造时间应为元代,且是国内鲜见、省内仅见的一座造型完整的元代高浮雕石喇嘛塔”。而有关陕西八角塔的产生时代问题,针对有学者认为唐代及唐以前没有的观点,作者也直陈己见,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除方形砖塔外,六角、八角,乃至十二角形砖塔都有可能产生,只是岁月磨蚀,存者鲜少而已。”此外,书中还通过对以所谓“白骨塔”和众多甃砖土塔为典型代表的“锥形塔”之分布特点和建筑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此类古塔的成因“似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灾变有关”,“其中相当部分的锥形塔,不应排除是同治年间兵燹之后各地修建的类似白骨塔性质的镇邪瘗骨塔”,其所以简陋“应与其时战乱甫平、产业凋敝、百业待兴有关”的结论。而论及宜川的南坡猴子庙塔时,作者认为此为塔庙一体,是国内仅见的猴子庙遗存,并进而论述到“猴子系古印度神物,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就有神猴哈奴曼的形象,今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尚有猴子庙存世。胡适曾认为《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陈寅恪、季羡林亦同意此说。”寥寥数语,即点明此类古塔的文化要义。上述这些新见新识,虽是一家之言,未敢轻言定谳,但证之许多方志史料和考古勘察报告,却是基本可靠,足为信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编》描述古塔文字中涉及不同建筑构件的称谓,皆严格恪守学术规范,凡唐宋金元古塔,其斗栱依宋代《营造法式》称“铺作”,明清建筑则依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称为“斗科”(简称“科”);两柱之间阑额(清代称“额枋”)、普柏枋(清代称“平板枋”)上的斗拱,元以前称“补间铺作”,明清则称之为“平身科”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旨在将不同描绘对象皆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治学精神。

《全编》对于学术研究的贡献还表现在该书下编《寂灭与呈现》中第四章对于“近百年消失的陕西古塔”相关资料的钩沉稽考、从而使得陕西古塔修建的历史得以较为完整的呈现。众所周知,近百余年以来,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期,江山易代,兵燹天灾、政治浩劫,种种原因致使大量文物古迹湮没沦胥,零落成尘。古塔命运之厄概莫能外。许多在历史上颇负盛名且对研究和了解特定时期中国建筑、宗教、艺术具有特殊价值的古塔于这一时期灭失不存,成为中国历史文化永久的遗恨。由于这部分已经消失的古塔,或仅有残碑断碣的孑遗,或基址全无、资料散佚,要再现其本来面目实非易事,故多数学者也只能是于无奈中品味岁月的沧桑,徒发浩叹而已。然而,《全编》的作者有感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知难而进,不惜花费气力,钩沉抉微,执著地要在时间黑暗的深处打捞岁月洪荒中零落成泥的美好。作者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爬梳整理,结合原址踏勘调研,统计出近百年陕西境内消失的古塔竟达400余座。对于每处消失的古塔,不仅列入清单,一目了然,而且配以专节文字详加记述,于古则考其因革变迁,于今则著其毁失形变。通过向许多老一代文物工作者求助,不少古塔还搜寻到当年存世时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附丽其后,那些纸头微黄的黑白照片,读来不由人惕然心惊,顿生黍离之叹。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将塔毁的主要原因分析归纳为因地震、暴雨、雷击、滑坡等天灾而导致的自然因素,因受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大环境因素影响的人为因素,因出于谋财射利、拆挖寻宝而导致的盗掘因素,因缺少经常性维护、保护不周而导致的年久失修因素等四个方面。而塔毁的时间以及不同时期毁塔数量,书中也提出基本的看法。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看,书中这部分内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增添了有关社会史、建筑史、宗教史、民俗史乃至自然灾害史的有用资料,内可以不负历劫灭失之国宝,外有以襄学术研究之功效,本身就是一篇颇有分量的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报告。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行文流畅清新,风格独具,其语言文笔也颇耐咀嚼回味。据我所知,数十年来,作者在主业之余暇,以黑光笔名驰骋于现代诗坛,已有多本诗集刊行于世,曾被授予第五届珠江(国际)诗歌节“陕西年度诗人”的桂冠,其所特有的诗人气质自然不免浸润于其学术著述之中,避免了通常考古学术报告常见的语言呆滞枯燥的弊病,而注入了一种诗意的灵动。不少段落文字,语言凝练粹美,阅之如新篁修竹,细品如金银丹桂,令人产生阅读快感。如《全编》上编记述现存不可移动的古塔,冠以“穹顶之下”,下编记述已经消失的古塔和佛教文化中作为供奉、造像、壁塑和画像砖塔,则冠以“寂灭与呈现”,如此标题,不仅相互照应,而且足以使读者拓展想象,“给予同一个天空、同一片土地上的行者以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广袤的丈量域界”,产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时空感悟。

饶有趣味的是,在后记结尾处,作者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编稿间隙,笔者曾与省作协朋友唠嗑,友人言:‘一塔关天。’此话击中某根神经,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十多年前曾带孩子眺望大雁塔,告知这座享誉天下的唐僧藏经塔,外表裹有厚厚一层如棉衣保暖的明代甃砖。孩子听后,心有戚戚,疑问:‘那还是唐代大雁塔么?’吾曰:‘当然是!只要筋骨在,苍天也认可。’”

书读至此,掩卷闭目遐思,但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以此书问世为学界之幸事,乃不辞浅陋和笔墨苦涩之拙,特缀陋词如上以纪其盛。

《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文博》2019年第6期封面


《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文博》2019年第6期《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读〈陕西古塔全编〉》内文页


《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陕西古塔全编》火热销售

购买方式一:

《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微店直接下单,包邮哦!


购买方式二:

《陕西古塔全编》:搜求几无遗珠 识见戛戛独造

天猫搜索“西北大学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西北大学出版社

(有知识、有温度,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陕西   宜川   识见   陕西省   著述   喇嘛   见解   猴子   文物   时期   学术   文字   建筑   作者   旅游   历史   资料   戛戛独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