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其拉甫边防连: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我的边防我的连

辛荣祯


第五章:离星星最近的地方


有人将这里称为“西天之门”,

有人把这里叫做“云端哨所”。

这里,离家最远,离星星最近……

——题记

红其拉甫边防连: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在巍巍帕米尔高原,在“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驻扎着一支英雄连队——新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


红其拉甫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常年担负着中巴边境线守防任务。连队驻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常年刮着七、八级以上的大风,一年中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40度。在这里,一代代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在雪域边关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


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连队因贡献突出,200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


第一节: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红墙,鲜血染红的山谷”。


红其拉甫是眼下帕米尔高原惟一对外开放的口岸,大概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通商口岸。达坂的海拔高度是4700米。


中巴友谊公路走到这里就分界了,对岸就是巴基斯坦。这条公路是中国通向巴基斯坦乃全西亚的惟一一条国际公路。在两国交界的达坂上,中巴两国的边防军人共同守护着7号界碑。


两个看不出年龄的巴基斯坦边防军人热情地朝我们笑。不断有川流不息的集装箱大货车开过来开过去。看得出,由于西部开放和开发,这条通往南亚和西亚的道路显得十分繁忙。外国游客很多。有的在我国一侧,有的在巴基斯坦一侧。我国一方的游客一般先从乌鲁木齐坐飞机到喀什,再从喀什坐豪华大巴经帕米尔的中心塔什库尔干,来到红其拉甫口岸。返回时,他们往往要在塔什库尔干住一晚上,这里独有的塔吉克风情令他们神往。


又有两辆大卡车从巴方开了过来,笔者问吕副参谋长,那边过来的货物都是什么?吕副参谋长说,一般都是土特产品,比如巴旦木和松籽之类的东西。巴旦木类似干杏核,很香,有淡淡的甜味。吕副参谋长说巴基斯坦的巴旦木质量最好,壳薄,仁嫩,在喀什和乌鲁木齐价钱卖得都很好。


在国境线我方一侧的山坡上,有个长年性的前哨班。守卡官兵一个月轮换一次,二十多年来,先后有几百名干部战士在这里执过勤,站过岗,他们以自己的无私和忠诚守护着共和国最高峻的大门,以自己英武、文明的形象展示着中国边防军人的风采。


我们来到前哨的时候,两名战士在哨楼上站哨,一位排长带着另外两名战士正在做饭。能看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单调而贫乏。


前哨班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题词和照片。那是一代又一代前哨班的国门卫士用忠诚谱写的光荣履历……


红其拉甫边防连: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1986年10月,一辆国际客车从巴基斯坦驶人我境,经检查,全车乘客和驾驶员的入境手续齐全,惟独驾驶员的助手没有护照。当时,正在前哨班执勤的民族战士巴特尔和阿布都按有关规定,要求其立即返回巴境。其间,巴方驾驶员从驾驶室抱出十条高级外国香烟,递到巴特尔和阿布都面前,请求“松动”一下。巴特尔和阿布都感到了莫大的受辱感,严肃地用吾尔都语对他们说:“你们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边防军人的形象。你们听着,在红其拉甫前哨班官兵面前,只要手续不全,不要说十条烟,就是十块金砖也行不通!”巴方驾驶员满脸通红,只好将助手留在了界碑的那边。


1998年9月,排长任勇带三名战士在国门执勤时,发现一名巴基斯坦青年绕过巴方哨兵径直朝国门走来。凭经验,任勇判断此人不是观光游客,于是,带领两名战士赶往国门,将即将越境的巴方青年截住。查问中,巴方青年自称是教师,一直喜欢中国,想到中国去生活。对此,官兵们反复给他讲中巴两国的友谊,讲我国的边防政策,并要求其返回。巴方青年见难以过关,便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叠卢布,一边往任勇手里塞,一边用生硬的汉语说:“只要让我过去,这些钱全归你们。”任勇义正辞严地说:“把钱收起来吧,你应该明白,尊严是无价的。”这时,巴方哨兵赶到,把这个企图越境的青年带走了。


红其拉甫口岸自1986年5月向第三国开放以后,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时代的前进,使帕米尔高原的行旅变得方便起来;然而不可改变的海拔高度和肆虐的风雪,依然在这片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不断地制造着麻烦。


此时的中国军人,展示给世界的是另一种风格。


1994年4月,山下已是花红柳绿,帕米尔高原依然是风雪茫茫。一场刚刚过去的暴风雪,模糊了红其拉甫的道路、河流和山谷,举目四望,一片刺眼的洁白。


一天,10多名美国游客过境后遇到雪崩,由于汽车深陷雪中无法开走,游客们只好徒步返回我境。途中,一对美国男女因风雪太大迷路失踪。当时,正在前哨班带班执勤的排长丁新同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向连队作了详细汇报,并根据连队的指示,一边在有限的条件下给游客们安排食宿,一边组织人员帮助寻找失踪人员。


当时已过半夜,户外大雪纷飞,气温已到零下30多摄氏度,丁新同又正患重感冒。为了尽快找到失踪的两个美国人,他顺手抓起一件皮大衣,对一个战士说了声“走”,推开哨所的门,冲进了茫茫风雪中。经过整整三个小时的搜寻,他们终于在距前哨班1公里处的雪坑里找到了失踪游客。


当时,两名美国人已冻得奄奄一息,浑身冰冷,呼吸微弱。带着病跑了一夜,丁新同也已精疲力尽,起先他想搀扶着他们走,但试了试,失败了——处于昏迷状态的美国人根本无法与他们配合。情况危机,每拖延一分钟,美国游客的生命就会多增加一份危险,时间不容丁新同再多做考虑,他与随行战士每人背起一个,蹚雪背回到前哨班,立即拿出棉被、大衣把他们裹了起来。遇险的美国人终于得救了。事后,两位获救的美国人拿出一叠美元酬谢前哨班官兵,被官兵们婉言谢绝了:“谢谢你们,但我们中国边防军人不兴这个。”


美国游客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奖“中国军人OK,中国军人OK!”


红其拉甫边防连: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1991年3月,红其拉甫连遭暴风雪袭击,交通完全中断,新疆外运公司15辆出国货车及30余人,被困在距界碑3公里的我方公路上。当时公路雪厚达一米,清雪开路最少得一星期以上。与此同时,外运车队来时所备粮柴也几乎耗尽,加之天寒地冻多数人员患了重感冒。面对这一情况,前哨班官兵一边向连队报告,一边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把被困人员全部接到营房,送上热饭热茶。多日没有喝上一口热茶的外运公司人员捧着热气腾腾的茶饭,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随后,前哨班排长李清华又派人到连队取来感冒药,组织人员协同地方养路工人挖雪开路。经过整整一个星期的艰苦奋战,终于开通了道路。临别时,外运公司人员与战士依依拥别。


15辆被困了一周的出国货车缓缓开动了,朝国境那边驶去。此时,15辆汽车同时鸣响了喇叭。车队以这种特殊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前哨班官兵的深深谢意。


那声音,在空旷的帕米尔高原上久久回荡着……


望着越走越远的车队,前哨班官兵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们不需要更多的回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其拉甫前哨班一茬又一茬官兵以标准的中国军人姿态,屹立在祖国西部的国门上,维护着主权与尊严,播洒着友谊和温情。


帕米尔高原的军人用自己的汗水,迎接着丝路古道繁荣的春天。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三架从巴基斯坦起飞的飞机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南麓,在中巴边境红其拉甫通外山口盘旋了一圈之后,降落在边境线上巴方一侧。飞机舱门打开了,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走出了舱门——他是专程到红其拉甫边境线上视察的。总统视察完中巴公路和巴方的边防设施后,举目北望,看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前哨班的两名战士手握钢枪,胸前挂着望远镜,威风凛凛地在界碑中国一侧站岗放哨。中国军人良好的军人姿态感染了他,他微笑着走到和他一道来的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和翻译跟前,提出想和我国执勤的边防战士见面,大使满足了他的要求。


齐亚哈克总统大步走到界碑旁,执勤的两名战士礼貌地向他敬礼。总统通过翻译向战士问候:“你们辛苦了!”


两位战士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


齐亚哈克总统和随行的巴方陆、空军司令员等军政要员同两位战士一一握手,询问了他们生活、家庭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战士们一一作了回答。


听了战士们的回答,齐亚哈克总统十分满意,他拍着一位战士的肩膀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我国的军人要永远向你们学习。”


巴基斯坦的陆、空军司令员也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道:“中国军人了不起!”

齐亚哈克临走时,把两位战士拉到自己身边,让随行的摄影师拍下了这难忘的镜头。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笔者见到了当年在那个暴风雪之夜抢救美国游客的丁新同排长,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当了连长。我们又一起谈到了他的前哨班。这时,他拿出了一叠信给我看。笔者随手翻了翻,信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远到最北边的漠河,最南边的海南岛,都是写给红其拉甫前哨班的。写信的人有农民、工人、干部、学生,老人、小孩、以至残疾人。最集中的写信时间是1998年的二三月间。



笔者问丁连长,为什么这两个月的信这么多。


“是那个春节引起的。”


接着,丁连长讲起了1998年除夕之夜发生在前哨班的事情。除夕夜,前哨班的官兵早早吃完了饭,除了在岗楼值班站哨的战士外,大家都围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看着看着,电视信号突然变弱了,最后干脆连一点声音图像都没有了。一检查,原来是太阳能电池板没电了。后方此时正是万家团圆之时,对比之下,一片漆黑的前哨班显得更加寒冷、寂寞。官兵们在黑暗中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突然有人提议用电台专用的充电发电机试试看。大家搬出了那台发电机,试着手摇发电看电视,结果果然管用。于是,大家轮流不停地摇动发电机。虽然此时室外零下三四十度,但官兵们摇着沉重的发电机,个个都汗流浃背。结果,他们硬是靠着不停地摇动发电机看完了三个多小时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件事被中央电视台记者闻知并以专题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各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于是,信件雪片一般飞上了帕米尔高原。


在那个除夕之夜,坐在电视机前的你,能想到这一切吗?


署名“几名高三学生”在来信的最后这样写道:


……你们的负载是巨大的,强烈的紫外线,肆虐的风雪,缺氧……还有那份难以排遣的孤独与寂寞。在我们眼中,你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此时此刻,我们多么想踏上风雪帕米尔,在你们身边坐一坐,说说话。我们也会因此而变得圣洁……

红其拉甫边防连: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辛荣祯 军旅作家,1975年生于甘肃秦安,毕业于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现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曾获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出版有诗集《山月》、长篇小说《红柳河》、文学评论集《耕雨斋诗话》等。

红其拉甫边防连:云端哨所,用忠诚筑起生命的高度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帕米尔高原   边防   巴基斯坦   界碑   哨所   前哨   连队   排长   中巴   美国人   官兵   云端   风雪   中国   军人   忠诚   战士   高度   游客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