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57

变星

除了恒星、行星,天上的星象主要为各种变星。古人关于变星分为多类,主要有流星、客星、妖星、彗星等。

流星即夜空中一划而过转瞬即逝之星,人们一般都较熟悉。但古人在星象学中对流星有细致的观察和区分,比如流星大如缶而行绝迹者,叫做飞星,但行迹著天而不绝者,叫做流星,星光相连而大如瓜桃者,叫做使星,流星望之有尾如一串珠子者,叫做天狗,星大如瓮而头大尾小,长约三四尺,其后形迹皎然者,名叫天棓,此外还有天保、天鼓、天雁、地雁、顿顽、浩滑、否颠、浩亢、降石、梁星、奔星、彴约、天滑等区分和名称,以及流星雨、火流星等。这些区分在占星术各有不同的含意。

客星,按现代天文学分类属于新星,即突然爆发的明亮之星。但古人限于科学水平,常将新星与彗星混为一谈,故其所谓客星中,又杂有彗星。按《开元占经》的“客星名状”讲,客星分为五种: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

所谓周伯,为大而色黄煌煌然者。所谓老子,其星明亮而大,色白。王蓬絮,状如粉絮,色白。国皇,星大,色黄白,望之若有芒角。温星,色白而大,状如风摇动,常出现在四隅,即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另有一种景星,星大而中空,有青气或赤气相连,或气中有两黄星。古人称景星为瑞星,单独列一类。但据今人研究,景星也属新星。

妖星,则与瑞星相对而言,指那些会给人带来灾害的变异之星,其名目繁多,据今人研究,其中有新星,也有彗星和流星,这表明古人的分类不严密。但按占星术看来,其分类又有其依据和意义,故不能用现代科学例之。

古人以为妖星是五行之气即五大行星的变化所产生的变星,虽形状不一,但带来灾害却是一致的,故统名之为妖星。

其中属于岁星之精所流变的妖星有:天棓、天枪、天猾、天冲、国皇、反登,

属于荧惑之精所流变的妖星有:析旦、蚩尤旗、昭明、司危、天搀,

属于填星之精所流变者有:五残、六贼、狱汉、大贲、炤星、绌流、茀星、旬始、击咎,

属于太白之精所流变者有:天杵、天拊、伏灵、大败、司奸、天狗、天残、卒起,

属于辰星之精所流变者有:枉矢、破女、拂枢、灭宝、绕廷、惊悝、大奋祀,

其余尚有:天锋、烛星、蓬星、长庚、四填、地维藏光、女帛、盗星、积陵、瑞星、昏昌、华星、白星、菟昌、格泽、归邪、濛星、天垣、天楼、天榬、首若、天荆、天根、天枪、端下、商若、天杵、天麻、天杖、天搀、天英、白旧、粪星、林若、若彗、箒星、若星、蚩尤、赤若、天雀、天惑、官张、晋若、天阴、折若、天拂、天翟、天枢、天从、天罚、天社等等。

各种妖星的形状不一,出现的时间、方位也不同,以下简介几种。

天棓、天枪均是彗星。天棓尾锐,长约二至四丈,出现于东方,天枪形状左右尖,长约数丈,尾长一丈,出现于西北。占星术把这两种彗星列入妖星,即是根据二星的特殊形状和出现方位的不同。其他各种妖星,多本是彗、客、流星之类,也是根据类似的原因而归入妖星。

天冲,状如人,苍衣赤首,止而不动。

国皇,星大而赤,离地一二丈,如火炬状。

蚩尤旗,本是彗星,尾部弯曲象旗,长约二三丈。

昭明,亦是彗星,白中有红色。出现于西方,离地一丈多。

司危,星大而有毛和两角。

天搀,状小色白,亦是彗星,左右尖。

五残,苍色,彗星分散而成,出现于东方,离地六丈。

六贼,形如彗星,出现于南方,离地六丈,红色,星摇动,如火星。

狱汉,出现于正北方,离地六丈,星大而色红,动摇,下有三彗纵横。

旬始,出现于北斗旁边,状如雄鸡,本是黄色彗星,又变为青黑色,象爬伏的龟鱉。

击咎,也是彗星,但它出现并停留在轸宿。

天狗,星有毛,旁有短彗,下有如狗形者,出现于西北,长约三丈。

枉矢,类似大流星,色青黑,蛇行,望之如有毛目,长约数丈,横著于天。

烛星,上有三彗出现于四方。

蓬星,状如夜火之光,其色黄白,多者四五星,少者二星,出现于西南,长约数丈,左右尖形。

地维藏光,星大,色赤,离地二三丈,如月始出,出现于四隅。

女帛,出现于东北,长三丈。

盗星,长三丈,出现于东南,一般为三颗星。

积陵,长三丈,出现于西南。这几星都是彗星。

昏昌,出现于西北,外有青气环绕,中间色红,离地十到三十丈不等。

格泽,如火焰之状,上黄下白,从地而上,下大上尖。

天垣,出现于角宿中,在月亮左旁,一般在甲寅日出现。

端下,出现于斗宿中,亦在月亮左方,但在壬寅日出现。

天麻,出现于虚宿中,在月左方,在壬寅日出现。

其余天杖、天英、白旧、天楼等星,均据其出现的日期、星宿而定。

彗星,占星术把彗星分为五类:孛星、拂星、彗星、长星、扫星。虽形状不一,为殃则一。

孛星的光芒短,其光四出,而不是只拖一条光尾,看起来蓬蓬孛孛,故名孛星。

彗星光芒长,参参然如扫帚的长尾。

长星,光芒为一条直线,长约十丈,有时拖过整个天空。

拂星,长约一丈,其炎头散乱下垂,状如毛拂。

扫星,长三丈以上,十丈以下,形如竹木枝条。

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可靠的彗星记录是《春秋》中:“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据考证,这是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此后,从秦始皇七年(前214)到清宣统二年(1910)两千多年,哈雷彗星共有29次回归,中国都做了记录。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帛画,绘有29种不同形态的彗星,有些图像真实地反映了彗尾的不同形状和特征。如下图: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57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57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57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5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哈雷彗星   青黑   新星   约数   变星   客星   瑞星   占星术   黄白   天狗   天麻   星象   彗星   中国古代   古人   形状   流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