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引导看故宫-10

外朝的午门及皇家礼仪

由皇城三大中门往北,就是紫禁城的南门午门。从紫禁城的方位讲,午门的位置为正南的午位,故称午门。所谓午位,古人风水术把方位分为二十四方位,以十二地支、十天干中的八天干与周易的四个卦表示二十四方位。其中正南方位就是午位,正北方位为子位,子午相连为子午线,即南北中轴线。

午门高大雄伟,威严壮观,城台平面形如凹字,此即古代宫门双阙的遗意。正门居中,有三个门洞,另有两个门洞叫掖门,在正面看不到,此叫明三暗五。因为午与五谐音,所以午门开五个门洞。

正门两侧向前突出,此即两观,即古代两阙的遗制。

午门的造型艺术别具特色,楼身连城台通高近三十八米,只低于太和殿,这在建筑体制上是最高的等级。午门上有重楼,横广九楹,采用五脊四面坡的建筑样式,故又叫五凤楼。此亦是与午谐音的缘故。

午门的建筑,不仅显示皇权威严,而且具有实用的卫护作用,这与南京中华门建有藏兵暗洞,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因午门三面相望,可以火力相互交叉支授,令攻城者三面受敌,故是古代守御城池的最佳构造。

午门在明代永乐年间初建成时,称奉天殿,又改名为皇极殿,直到清代才改称午门。

午门中楼左右两侧有钟鼓亭。皇帝上朝时,则击鸣钟鼓。如果皇上出午门去祭社稷坛,则鸣响大钟,如果出午门去太庙祭祀,击响大鼓。所以古人有诗云:“禁钟初定午门开,庙祀方虔法驾回”。

古代每年向全国颁布历法,都在午门举行颁历仪式。一般是在孟冬一日颁布来年十二个月的日期,这叫时宪书。由钦天监在午门外正中位置设下黄案,又在正中轴线上的御道左右设下另外两个桌案,然后把皇帝御用的时宪书恭进献于黄案上,而把给王公百官使用的时宪书故在左右的桌案上。陈设完毕,举起中间的黄案从午门中门进入,走到太和门,把黄案摆在门前,钦天监长官在丹前行三跪九叩之札,然后把时宪书授给内务府官员,恭敬捧进乾清门给皇上使用。颁历这天,王公贵族以及文武百官都穿上朝服,集中在午门楼下,王公贵族站在御道上,文武百官站在道东西两例,面向北,然后行三跪九叩礼,依次跪领时宪书。

朝廷颁布诏书,先在太和丹下用云盘接住,再打起黄盖(黄色伞)罩着,从午门走出禁城。这时,用预先安置在午门外的龙亭装上诏书,派有力的校尉抬起龙亭,由仪仗队在前引导,走到天安门。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完毕,由金凤衔下,仍用龙亭接着,出大清门,送到礼部。在整个颁诏过程中,午门的龙亭、仪仗起着重要的作用,承前启后,是出宫后的主要仪式。

在午门,还要举行多种重大仪式典礼。如皇帝将要祭天(到天坛祭天),就要把大驾卤簿(仪仗)陈设在午门外,待皇帝从宫内坐着玉辇出来后,即由大驾卤簿引导开路前去。在午门起驾时,则要鸣午门楼上的大钟。

又如国家征讨凯旋班师,皇帝则要亲自登上午门城楼举行受献俘礼。

献俘礼仪十分隆重,是皇帝显示威严的机会。在午门献俘的头一天,要先向太庙献俘,次日再在午门举行献俘礼。

这一天,要在午门外左右两观之下排开皇帝的法驾卤簿。法驾卤簿是皇帝四种仪仗的一种。第一种为大驾卤簿,等级最高,法驾卤簿次之,后两种为銮驾卤簿和骑驾卤簿。

此外,又要设丹墀卤簿(皇宫仪仗)在左右门至端门之间。再在两座角楼(紫禁城四个角各有一个角楼,此指西南、东南角的角楼)前设仪仗骑兵。同时在天安门前排设步輦五辂和驯象,在两角楼前的道左右设静鞭,在午门之下设前部大乐,在法驾卤簿之南设金鼓铙歌。

这些仪仗鼓乐车马在各处摆设完毕,皇帝则穿上龙袍,乗车出官。走到太和门时,大乐饶吹,金鼓齐鸣,于是皇帝从午门后的马道登上午门城楼,坐在城楼正中已放好的御座上,而城楼檐下则撑起黄盖,表示皇帝已经驾到。

这时文武百官早已到午门外左右排定,解押俘虏的将校站在金鼓之南,俘虏随其后站立。

于是仪式开始,司仪高喊:进俘。这时楼下大乐金鼓大作,演奏庆平章之曲。鸿胪寺的官员带领将校来到午门前,向北站立。司仪又喊:行礼。于是俘虏也被带进,匍匐在地。兵部官员向皇帝报告:平定某地,所获俘囚,谨献阙下,请旨。皇帝批复:所献俘交刑部。刑部长官下跪领旨,然后用械具把俘虏关住。

这时鼓乐大作,王公百官向皇上行三跪九叩之礼。仪式即算结束。如果皇上恩赦俘虏,就宣旨释放俘虏,俘虏叩头,由将校带出。当天赐宴将校,兵部于次日还要向有功军官赏赐冠履银币。

明代举行献俘之礼完毕,皇帝就说一句:拿去。这时午门之下的大臣尚未听见,于是站在皇帝左右的二名勋戚接着喊一声:拿去。再接下去为四人、八人、十六人、三十二人,最后是大汉将军三百六十人一齐高喊:拿去,声如轰雷,响彻宫内外。

在午门举行的仪礼,还有皇帝亲征等。宮内皇太后圣寿、皇后生日,王公大臣都要上表恭贺,其奉上贺表的仪式,也在午门举行,然后由内阁收进贮藏。

平时,王公将军及六曹官员中无政事资任者,于每月初五早上在午门前集中,穿着官服,在午门外坐班。科道官员则轮班核察,不到的人将被弹劾。

文武官员每天五更就要进宮上朝,在午门外列班,等候各部各院的启奏官进宫启奏后出来,文武官员才解散各回公署衙门。

清代学者毛奇龄曾有诗一首,描写这种上朝的情景,诗中说:

嵯峨阊阖启双镮,帝阙遥看彩仗班。

伏地敢违阶咫尺,瞻天只在殿中间。

吏部铨选官员,在分授官职后,则要在午门外集中,由吏部会同九卿、詹事、科道等官一一验看,以防作弊假冒。

文武大臣若受申饬,也在午门。明代皇帝对大臣有廷杖的惩罚,实际上是将大臣捆缚起来在午门外进行杖击,极为残酷。据记载,明正德十四年,因为大臣劝谏皇帝的巡幸,邹芬等一百零七位官员在午门外跪了五天,并打了板子。

步步引导看故宫-10

步步引导看故宫-10

步步引导看故宫-10

步步引导看故宫-10

步步引导看故宫-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紫禁城   太和   故宫   将校   午门   文武百官   角楼   仪仗   王公   城楼   大臣   俘虏   仪式   官员   皇帝   方位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