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现代的学问与古代不同,不仅内容方法不同,连形式也不同。现代重视论文和专著,基本上也就这两种形式,而且各自也都有一定的章法,大家都习惯于这些章法与形式了。而古人则没有现代人这种论文和专著的形式,他们与写文章和书,但都与今人不同。如果研究现代的学问,就用现代的论著方式也就够了,但要研究古代的事情,有时也要懂得古人论学的形式与方法。

古人最流行的一种形式,是语录。很多人以为文革时《毛主席语录》是一种特有的形式,其实这是中国古代早就存在而且广泛应用的形式。

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论语》,不是语录吗?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之记录,一般以为是语录体之最早者。其实还有更早的,如《尚书·尧典》里面就有许多语录,即尧与他的臣子们的对话。《国语》也大多是对话形式,称之为语,就是因为其内容为人们的对话为主。《左传》里也有不少当时人物的语录,夹杂在记事之中,尤其生动。后来的史家继承了这种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史书中多有人物的对话。《史记》的一些人物传记中,此类例子特别多。或曰对话不是语录,此言差矣。将对话记录下来,就是语录。对话所说的话就是语,有选择地记录来下,这就是录。合起来不就是语录了吗?

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语录体在后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但主要还是记录学者及其学生或同行之间的对话,人们觉得这些形式随和的对话之中所谈的问题和所言的见解都很不错,于是随时加以记录,到一定时候就整理成册,最后就印行成书了。最有名的就是《朱子语类》、《传习录》等。这是儒家学者的语录之最著名者,而在道家和佛家的学者及其学生之间也有大量的语录被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如《五灯会元》一类的传灯录,都是语录体的。这种语录在佛家师徒之间数量最多,道家和儒家学者倒是受他们的影响。反过来说,佛教虽是外来的宗教,但到中国之后,中国人仍把中国古代的语录方式利用了起来,尤其是禅宗的特点是不落文字,所以禅师们也不写书写文章,把对佛教义理的探求几乎全部都用对话方式表述出来,但其中精彩者则被听者记录下来,整理成书了。所以禅师们的对话之记录整理成书的数量就特别多,大大超过儒家和道教的学者。

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网上看帖而发的论学语录

语录体有它的特点,即短小活泼,不拘一格,随时触及某一话题,点到为止,不求长篇大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即时说明一个问题,没有论文和专著的沉重,如同小品文般的轻松,但又阐说着某项义理,给人以启示,算是学术文章的一个特例。

在治学多年以后,虽有一些专门的论文和著作,但也不是只写这类东西,近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人在网上写博客,我倒没有这份雅趣,只是喜欢浏览一些与学术有关的网站,就上面的一些小话题随手写些回帖,有时自己也开帖。虽然都很简短,但也不是言之无物,而能针对与古籍整理和国学等有关的学术谈些观点。

“国学数典”是我最常去的网站,一年中几乎每天都要上去看看,有时下载些需要的书籍,更多的时候则是跟帖发言。整理此类帖子也有近千条之多,汇集成一个文件,竟有5、6万字,里面有许多条是有感而发,倒也是一般正规的论文和著作所不便于收纳的,故从中精选一些与学术有关的内容,集成一篇文字,倒也显得有趣,在那些正规的长篇大论之外,增添一点别样的学术花絮。在汇集这些帖子时,除极个别的地方为了文气的顺畅除了一点改订后,对其他的内容基本保持原样。有些看法,可能有人不会赞同,但这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并不想成为定论,所以知我罪我,还是由读者评价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佛家   语录   儒家   佛教   义理   成书   禅师   专著   中国古代   学者   形式   学术   方式   内容   论文   旅游   网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