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我们今天常说的古代驿站,也是指古代国与国之间为了方便往来、交通、信息传递的主要设施。

它的主要职责就在于招待过往的官员和进行军务公文的传递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无论在哪个朝代,驿传体系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组织架构,一般驿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递运所、急递铺和驿站

驿传制度在客观上增强了各个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商业往来信息互通

如果站在某些特定的角度看,比如说军事和经济领域,驿传的存在尤其对于古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洪武中,凡乘驿者必赴内府领取符验,有限的符验仅奉特旨、钦差、传达诏旨、飞报军务,另亲王、公侯、驸马方可得到...”这是《诸司职掌》中对于驿传流程限制作出的简要说明。

从中可以看出,驿站的成立,就旨在为官府朝政服务。但其实驿传制度一开始并非是为了朝廷而生,经过历代变革,驿传制度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而每个朝代的驿传制度都有各自的特点。

一、驿传制度的历史发展

无论哪个时代,由于各地政事军务传递、商业信息交换的刚性需求,便衍生出来这种邮驿传递的工作,后来统治者为了对其运作的规范进行了约束,便有了每个朝代的驿传制度。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简言之,驿传制度是特指我国古代专门承担过往官员、使节和文书的交通制度统称。

1、驿传制度的起始

中国最早的驿传行为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业往来刚刚兴盛,显得尤为频繁,路途遥远便成了商业交流最大的屏障,当时便开始有了中途驿站的雏形。

从那个时候起,邮驿的概念就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也为最初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所以说邮驿一开始,并非完全是为了朝廷政事服务,更多的是一种交流需求所产生的民间行为

最初驿站还只是“站”,而非“驿”,一直到了明朝王权建立之后才将其称之为“驿站”。而中国古代的驿传制度,是在秦汉时期才被第一次正式制定出来。

秦汉时期,驿站的功能渐渐被朝廷重视,开始重点规划建设,驿站制度也才有了明文规定,对往来的乘驿人员进行限制规范,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驿传制度。

2、驿传制度的兴衰

从秦汉时期一直到了唐宋年间,驿传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备、发达的运作体系。当时的驿站已经做了明确的划分,分为水驿、陆驿、水路两驿三种。

尤其在大唐盛世之下,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地方与地方之间,在军事、政治、商业经济、文化民俗各个方面的交流几乎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而作为几乎唯一远端交流手段的驿传,其政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驿传制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

而后驿传制度一直传承下去,经历了元、明、清各个朝代,最后又在民国初期被完全撤销,退出历史的舞台。值得一提的是,驿传制度在其现世到消亡的历史当中,明朝这个时期的驿传制度是最为特殊的。

二、明朝驿传制度特殊性

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上颇具争议,自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开始,一直到十六帝传承,其封建统治和中央集权可以说史无前例。

也就是在这样的中央集权强硬手段下,明朝的驿传制度也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有着其特殊性。

1、精细改革应对中央集权

驿传制度经过唐宋元三个朝代,其规模已经是空前的庞大,也正是由于这样庞大的体量使其在运作期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驿站设置,并没有明确的距离规划,导致建设与运作成本的巨大浪费。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再比如,在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下,每个地区的管理模式不一,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从朱元璋称帝的第20天起,他就对全国的驿传制度进行了整顿,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军政统一管理的屏障。

鉴于元代之前驿传制度,朱元璋在位期间便颁布了《昭代王章》和《应合给驿条例》,对当时的驿传制度进行了精细化改革,尤其在驿站的管理和接待流程、标准进行了细化,最大程度地将全国驿站统一管理,为中央集权的实施提前做好布局

2、强制化只服务朝廷

明朝的驿传制度在朱元璋手上与历代最大的不同,是明朝的驿传制度只为国家服务

朱元璋从一开始便计划将驿站作为中央集权的工具,所以严令对驿站使用权进行了限制。

明朝的驿传制度明确规定了:“非军国重要事不许给驿”——《昭代王章》。意思是除非是国家大事或者军政要务,其他事宜一律不许滥用驿站,甚至对公文军政进行了严格划分,按照对应的条件限定邮驿工具。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在明朝中后期,虽然驿传制度的限制有了一定的放松,但依旧只为朝廷所用,其职能由原来的军政要务信息传递也逐渐增加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传递公文信件、传送官府重要物品、护送过路官员、运送官方杂品甚至是鲜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无论是明朝初期还是中后期,驿传制度都旨在为朝廷办事。

正因为如此,一方面限制了驿传制度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在整个驿传运作过程中,滋生了一些列的官僚主义,尤其是明朝中后期。

三、明朝驿传制度的弊端

明朝的驿传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完善和改革,无论是在统一管理还是整体运作上更具流程规范化,然而由于明王朝对于君主权力的控制欲望,使得明朝的驿传制度本身也出现很多弊端。

1、加重百姓负担

明朝以前的驿传设施和驿夫绝大部分都由当地或者朝廷专门的站户充当提供,虽然对于财政支出有一定的负担,却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利国利民,尤其在落后偏远乡镇也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

然而到了明朝,朱元璋的第一次改革驿传制度中,便把驿站的所有设备建设维护以及人力支出都强制性加到当地民户身上,采取按田粮分配方式。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洪武元年,规定按陆驿税粮标准,100石出上马一匹,80石出中马一匹,60石出下马一匹,出马同时要出夫;若一户额粮数目不足,则众户合粮并为一夫。”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计量,驿站的这种赋役对于贫难家庭实在是非常沉重

2、滋生官僚腐败

历史上朱元璋的执法十分严苛,从明朝的《大明会典》我们也能略见一二。明朝的驿传制度也一样,朱元璋吏治清肃,明确规定了驿站的使用权。除了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公侯驸马外,其他人并没有资格乘驿。

然而严明律法之下,依然会出现许多的法外乘驿现象。一直到洪武二十年前后,朝廷颁布的驿传制度基本成了摆设,驿传也成了达官贵人营私的工具

永乐十年,来京一千五百多名朝廷官员的驿传记录检查,仅有80余人是合法的,其他人员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使用过期或者假符进行核验。

地方官吏利用职位之便,或与匪谋利,或走私敛财。而这所有的一切支出还要民户来买单,久而久之百姓越来越苦不堪言。

3、固步自封限制了国力发展

明朝的驿传制度从一开始便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明朝为了统治地方政权,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度,将四通八达的邮驿定位成官方专用。这便意味着对外来信息资源,尤其是当时欧洲发达的科学信息无形中设立了一道屏障,或者说直接切断了交流渠道。

明王朝为了维护封建政权,除了国外已经进入中国的枪炮制造技术,其他的科学信息一概拒之门外,导致综合国力远低于外国水平。

驿站者,在于传递使客、飞报军务丨探析明朝驿传制度的发展和弊端

长此以往,导致闭门造车,与世界列强实力落差越来越大,这也是加剧明王朝后期急速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语:

明朝的驿传制度相比于之前的历代制度有着明显的进步,虽然规模上并没有扩大,却往小而美的路线发展,更加精细化运作整个驿传体系。

这在明王朝初立时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化、迅速恢复经济发展和巩固国家统一政权几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也正因为明王朝对中央集权的过度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将驿传制度官僚化。

尤其在明朝后期,驿传制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生,这对其本身的社会价值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终也让驿传制度随明王朝的衰落而消亡。

参考文献:

《中国邮驿发展史》楼祖贻

《明太祖实录》

《诸司职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明朝   军务   驿站   制度   军政   探析   秦汉   唐宋   朝代   屏障   朝廷   弊端   后期   官员   时期   地方   商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