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这则文献中记载了古代一种非常流行的蹴鞠运动。

而且在古代社会蹴鞠活动并不仅仅是男性的专属,古代女子的蹴鞠活动也是十分流行的,并且一度发展成潮流。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虽然到了后期女子蹴鞠还是没有逃脱没落的命运,但经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古代女子蹴鞠的发展其实是分为了四个发展时期的。

一个是女子蹴鞠开始的阶段,这一阶段根据可考的历史文献记载,大致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然后就是女子蹴鞠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阶段发生在唐宋时期,就如唐宋时期的社会发展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一样,女子蹴鞠在这一时期也是鼎盛阶段。

接着女子蹴鞠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畸形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元朝时期,这一阶段对于女子蹴鞠活动的审美与性质是导致女子蹴鞠畸形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最后就是女子蹴鞠的没落阶段,到了清朝时期女子蹴鞠甚至一度走上了消亡,经过了元朝的畸形发展女子蹴鞠本就岌岌可危。

再加上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的不断加深,女子蹴鞠最终与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一样,逐渐地走向了衰亡。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由此可见古代女子蹴鞠的整个发展历史,与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有很多的重叠之处,所以下文就将从这四个女子蹴鞠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简析女子蹴鞠的整个发展史。

一、战国时期有关女子蹴鞠的文献记录标志着女子蹴鞠的开始

根据《盐铁论》记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可以看出蹴鞠这项运动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而且其普及程度也已经非常高,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

蹴鞠其实和现代的足球运动非常地相似,只不过汉朝史料中所记载的蹴鞠运动只是一种游戏,并没有任何约束,对于场地和规则也不看重。

再加上汉朝时期还没有特别强烈的女性道德约束,所以说女子走上蹴鞠场也就变得顺其自然。

蹴鞠这种活动按照上述资料来理解的话,最初应该是穷苦农民的一种休闲活动,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也进入了贵族和军队群体之中,蹴鞠的形式也由单一的模式变成了双球门的竞赛模式和军队蹴鞠活动。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蹴鞠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快速地发展,除了蹴鞠本身所具有的竞技娱乐特点之外,汉高祖和汉武帝也为蹴鞠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文献记载的女子蹴鞠之外,在考古界也得到了证实,出土自汉代的画像和雕塑都有发现女子蹴鞠的形象,这就完全证实了在汉代时期女子蹴鞠活动如史料记载一般繁盛。

而且根据出土的女子蹴鞠形象还可以得出,在汉朝时期女子蹴鞠选手都会穿着华丽的服装,旁边还会有为其击鼓奏乐的侍从。

比如说河南登封嵩山出土的女子蹴鞠石像,这名蹴鞠中的女子高挽发髻,身着长袖,旁边有两人在击鼓奏乐。

所以说从一点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喜爱蹴鞠运动的大多为富家女子,除此之外,还有发现汉代时期女子蹴鞠对于人数要求也极为松散。

有一人蹴鞠,也有多人蹴鞠,男女蹴鞠等等,由此可见蹴鞠在汉朝起步阶段更加注重的是娱乐性而非竞技性。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二、唐宋时期文化繁盛也使得女子蹴鞠走向蓬勃发展

蹴鞠经过了汉朝的健康发展热度一路上升,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了盛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毕竟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顶峰,所以连带的女子蹴鞠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另外唐朝时期人们还对女子蹴鞠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汉书》中记载“以韦为之,实以物。”

这里所记载的内容就是汉朝时期女子蹴鞠所使用的蹴鞠是实心的,这样一来蹴鞠就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对于参与女子蹴鞠的选手要求就比较高。

到了唐宋时期,为了更好地普及女子蹴鞠活动,唐朝朝廷就对蹴鞠的制作形式进行了改革。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将实心的球变成了由球皮和球胆组成的充气式的球,这样一来对于参与者的力量要求就大大地降低了,更加地有利于蹴鞠的发展。

参与蹴鞠的要求降低以后,蹴鞠的发展自然就出现了更多的延伸,比如说唐朝时期就出现了“白打”。

所谓的“白打”指的就是宫廷女子所进行的蹴鞠活动,这样的形式一来可以为宫廷女子排解寂寞,二来也有利于取悦皇室。

在《宫词》中就写到“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这里就记载了有关于白打的内容,另外还出现了“寒食”,所谓“寒食”就是一个节日,也就是现在所认为的清明节。

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白打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不仅如此在“寒食”之时民间同样也会进行蹴鞠活动,不过与宫廷的寒食蹴鞠相比就显得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关于“寒食”节举行蹴鞠活动这个盛大的习俗在《寒食》中同样也有记载“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随着唐宋的交替蹴鞠的发展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朝时期人们对于蹴鞠特别喜爱,上到九五之尊下到黎民百姓都喜爱参与蹴鞠,甚至还出现了一个专业的蹴鞠组织“齐云社”

三、元代时期女子蹴鞠成了少数人的特定表演节目

在元代以前尤其是唐宋时期女子蹴鞠一直都是以宫廷女子为主,也就是说女子蹴鞠经常出入大雅之堂,受到很高的待遇。

可是到了元朝以后这种情况急转直下,女子蹴鞠不仅失去了大雅之堂,甚至还沦为了畸形文化。

1、职业“蹴鞠伎”的产生原因和发展

之所以会说元朝的女子蹴鞠是一种畸形文化,是因为在宋朝出现了一个职业叫做“蹴鞠伎”,也就是说女子蹴鞠在元朝已经变成了一种娱乐工具以及一种谋生手段。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蹴鞠伎虽然说还是以蹴鞠为主,但是其“伎”的本质就改变了女子蹴鞠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卖艺求生的手段,而这种蹴鞠伎表演还特别地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尤其是职场失意之文人。

除此之外在元朝时期蹴鞠伎用来蹴鞠的地方也呈现出了特定性,不再像蹴鞠刚刚流行时一样对场地没有任何要求,在元朝用来蹴鞠的场地就是“官场”“竿网场”“场户”等等。

在“官场”进行表演的蹴鞠伎主要是“白打”,只能进行规定动作的打法,而“竿网场”一般是指进行单球门的球场,以竞技为主要目的。

2、蹴鞠伎在元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明星效应

自从元代时期女子蹴鞠沦为了一种供人娱乐的活动以后,遭到了很多的文人墨客的嘲讽。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比如说《妓女蹴鞠》中就写到“占官场,立站下,人争羡,似日殿里飞来的素女,甚天冈吹落的神仙。”

既然出现了专业的蹴鞠场所,随之而来的必然也会出现很多训练蹴鞠伎技艺的地方。

如此说“仕女圆社”就是元朝最有代表性的蹴鞠伎的训练组织,有了组织和竞技那么自然也就会出现排名,所以说元朝的蹴鞠伎也分为:校尉、茶头、子弟等等名次。

再加上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裹脚的习俗,所以说很多蹴鞠伎都是用着三寸金莲在场上踢球,也成为了元朝的一种独特审美方式,更加地受人欢迎。

于是女子蹴鞠慢慢地就变了,由一开始自娱自乐,打发时间的游戏变成了取悦达官贵人的手段,甚至还出现了明星效应。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四、古代女子蹴鞠最后走向衰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古代女子蹴鞠走上了衰败之路第一个原因就是国家的掌权者变化,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起来的政权。

因此皇室对于中国民间的很多传统并不认同也不鼓励,蹴鞠就是其中一项,朝廷对蹴鞠活动进行了强力的镇压,使得蹴鞠活动迅速地失去了活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元朝时期蹴鞠活动的畸形发展导致古代女子蹴鞠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原本蹴鞠发展的发展的方向是运动性极强、竞技和娱乐并存的积极严肃向上的活动,可是自从宋朝以后女子蹴鞠的发展方向就变成了炫技的活动,变成了一种娱乐至死的活动。

可以说古代女子蹴鞠活动从它开始与儒家思想相背离,只着重发展其娱乐性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女子蹴鞠的衰败,而且随着中国封建思想的不断加深。

女子所能拥有的自由进一步缩减,女子蹴鞠这种竞技性与传统女德观念相违背的活动自然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女子蹴鞠最晚从汉朝就开始出现了,经过了唐宋的发展达到了其发展史中的巅峰,而巅峰以后必然是无尽的陨落。

所以说元朝时期女子蹴鞠出现畸形发展也是符合发展逻辑,并且成为了清朝时期女子蹴鞠衰亡的重要原因。

探析女子蹴鞠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生于汉,盛于唐,亡于清

女子蹴鞠在元朝时期其实相比之下是比男子蹴鞠要繁荣的,但是这种繁荣却是虚假的繁荣。

元朝时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男性逐渐远离了蹴鞠,所以蹴鞠就成了女性的“专属”,可是这种繁荣的景象恰恰是衰败前的挣扎。

参考文献:

[1] 《我国古代的女子足球》 田中初 文史杂志

[2] 《战国策》 刘向 中州古籍出版社

[3] 《中国古代足球史料专辑》 华夏出版社

[4] 《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 路今铧 金磊 天津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女子   元朝   探析   汉朝   元代   唐宋   宋朝   畸形   唐朝   宫廷   中国   繁荣   时期   古代   阶段   原因   竞技   旅游   历史   于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