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盐桥遇“摩军”

中国第一位骑单车进藏的读书人宋词所著之《走来走去》(东方出版社)作品连载



万丈盐桥遇“摩军”

作者宋词(左三)与兰州摩托骑友们(1989年8月)


走在格尔木以北还有百公里的时候,道路进入了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区。这片号称“三百里盐湖”的地带,实在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它的东部表面看上去就象一片普通而荒凉的平原,而实质上都是厚厚的盐层。那敷着薄薄尘土的盐层如同深厚的坚冰一样,承载起一片广袤与平坦。它的西部是达布逊湖,湖水含盐成分也相当高。

从东部那片厚盐层上穿过的公路,无论是路基还是路面,完全都是盐质的,长达七十多公里,被誉为“万丈盐桥”。这大概是世界上用最特殊的材料铺成的公路了。由于车轮长久磨擦,路面黑油油的,不仔细分辨,几乎与柏油路无异。但细心看会发现,它比柏油路平整光滑。公路两边不断会发现有很大的盐块,偶尔还会看见冰窟般的盐泉。


察尔汗盐湖是青海乃至我国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主要生产钾盐、食盐以及复合化肥等。以察尔汗为中心,盐湖区内有多座工厂和盐场。许多盐场都用推土机、挖掘机挖盐,也有的地方在用人工挖。从公路上望过去盐堆就象小雪山一样。

我是那天上午走上“万丈盐桥”的。就在我刚到“桥”头的时候,后面追上来一支摩托车队。一排五辆摩托轰鸣着赶上我之后,便在路边停下。车手们同我打招呼,让我也下来休息一会。这可真是有缘份,原来他们也是旅行的,从兰州而来。一行五人都是搞美术的,而且有个中年人和一个小青年还是我走到兰州时曾经住过的兰棉厂的职工,其中那位中年人甚至曾是我朋友王小红的美术老师。越说越亲近,越说越投缘,以至于忘了赶路。

他们说他们在前面路上就听道班的人说,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刚过去一天,所以他们刚才一遇上就知道是我。听说我从黑龙江来,而且还要到西藏去,大家颇为感叹。他们告诉我,他们这次的行程是从兰州到敦煌,再从敦煌到格尔木,然后转西宁、回兰州,总共两千七百公里,预期为一个月,现在已经走了二十多天,一路上感到颇为艰辛和雄壮。

他们笑着说,“就为这点路我们还计划了好久,光准备车辆和行装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现在一看到你我们服了。我们这么多人,还骑着摩托车,走这么点路算得了什么!”

我说不能这样比,无论是两千七百里,还是两万七千里,都是一种激情的创举,精神上的高峰体验是一样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如果与我朋友、正在徒步环游中国的余纯顺相比我也同样不算什么。

不知不觉坐在路边聊了一个小时。该继续上路了,因为我们今天的目标都是格尔木。他们说他们还有两个朋友,路上摩托车坏了,只好花五十元钱拦了一辆长途卡车,从当金山捎到格尔木。那两个人已经跟着卡车先去了,约定在格尔木汽车旅店会面。他们约我到达之后也到那里,晚上再好好聊。最后我们一起以后面的摩托车和自行车为背景照了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合影,他们便一马当先冲上“万丈盐桥”,很快从我视野中消失了。

我依然骑着我的自行车寂寞独行。好在“盐桥”路面光洁平坦,车速很快。中午的时候,我在路边一个盐泉旁停下来吃午饭。那盐泉真美,泉口直径不足一米,洁白的盐晶泉壁象玉石凿出的一般,一汪清澈的泉水深不见底,水面上还飘着几朵雪花状晶莹闪耀的盐花,美得迷人。

万丈盐桥遇“摩军”

察尔汗盐湖(当年的傻瓜相机真傻,见谅!)


我当时尚不知道这里的盐是不能吃的。从资料上看这里生产钾盐,但也生产食盐。而且前面道班一个当地小伙子曾对我说,由于离盐湖近,他们经常能捡到从卡车上掉下来的大盐块,用它做菜,从来不用买盐。我信以为真,此时便好奇地从盐泉中捧起清澈诱人的泉水尝了一点,味道苦咸发涩,急忙吐掉。但仍不死心,又用面包蘸了泉水来吃,同样难以下咽,只吃了一口便停下来。


下午路过察尔汗时,发现路边的几个工厂都生产钾盐和化肥等,也没有在意。后来我走进公路东侧一个铁路工房休息,两个青年给我倒来茶水。我说起尝过盐泉水的事,两人大为吃惊,说“幸亏吐掉了,这种未经提取的盐含钾、镁、碘等成份很高,那泉水就是卤水,喝了会中毒。”


听到卤水二字我也吓了一跳,因为小时候看《白毛女》,知道杨白劳就是喝卤水死的。于是急忙站起来揉揉肚子,试试里面的肠子是不是被卤断了。结果还好,没什么感觉。两个青年被逗笑了,赶紧安慰我说“少少一点没关系”。 然后两人拉我聊起了“国家大是”和外面世界的见闻。这个我拿手,足以口若悬河,把两人听得直入迷。


他们告诉我,三个多月前有个徒步旅行的也到过这里,而且走过去没几天又返回来,再从这里路过。我以为是余纯顺,忙问那人是哪儿的,叫什么。回答说是石家庄的,叫什么忘了。我知道很可能是我也听说过的石家庄锁厂的那个人,好象叫刘玉秋什么的。“那个人疯疯颠颠的”,他们说。我赶紧问:“我是不是比他病得利害?”两人笑起来说:“你刚进门时我们真以为又来了那么一位呢。”于是我们在一片笑声中告别。


“万丈盐桥”是我行程一万多公里遇到的最光最平的路,因此虽然有点逆风,那一天车速却达到了我旅行以来的最高纪录:除掉吃饭和休息,平均时速二十五公里。于是下午六点我就到了格尔木市。当我在汽车旅店找到上午路遇的那群兰州朋友时,他们都非常惊异。因为他们下午三点多刚到,想不到我这么快就跟上来。

看来骑摩托车旅行不如骑自行车方便。我一到地方便可以休息,而那群朋友却还在一部一部地检修车辆,到处找人买油;同时还要继续找去西宁的卡车,花钱求人捎上他们的那台坏摩托,忙得不亦乐乎,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出去吃饭。

另外,出门旅行人也不能太多,最多两三个。因为从这群朋友就可以看出,人多太乱,真正干活的没两个,主事的却不少,你刚说这样,他就说那样,甚至会怄气吵上几句。还是我这独行侠悠哉游哉!



《走来走去》宋词/著,东方出版社。

连载第55篇——青藏行





作者简历


宋词,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本姓赵,宋太祖赵匡胤第33世孙。1979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牡丹江日报任文学副刊编辑。

中学时代开始诗歌写作,进入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校园诗人”和“第三代诗人”群。

1989年曾用一年时间,独自骑自行车旅行全国 。著有旅行文化随笔集《走来走去》和《宋词短诗选》。

1993年调入广东珠海工作,曾任《珠江晚报》副总编、珠海市记者协会秘书长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格尔木   盐湖   盐泉   敦煌   西宁   钾盐   卤水   兰州   宋词   泉水   卡车   路边   公路   旅行   朋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