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大渡河畔泸定城里,一条长100余米、宽3米的铁索桥至今还横跨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两岸,运送着一个又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经过日晒雨淋,经过岁月变迁,经过战火硝烟,泸定桥上的13根铁索犹如一个记录者般,为过往的游客“讲述”发生在这里的著名战役——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一.震撼人心,飞夺泸定桥

回顾历史,动荡时期正是因为无数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在无数革命之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就是中国红军所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红军战士用他们的鲜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表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直到现在也时刻鼓舞着我们。作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是红军战士们创造出的伟大奇迹,在此征途之中发生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飞夺泸定桥”便是其中之一。

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1935年5月25日9时至29日19时,短短的4天又10小时的时间里,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好似"嗒嗒"走秒的倒计时式的战斗行程中,红军击碎了对手为她设定的"历史宿命",并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战争传奇。

二.生死存亡,事到万难须放胆

从历史资料上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红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泸定桥两岸都是高山,但其是红军北上的转移重点,所以无论有多么困难,红军也必须要完成这次事关重大的战略转移,还必须要尽快突破国军的包围。当时,红四军团不顾下大雨的情况,在极其崎岖、陡峭且泥泞不堪的山路上飞速跑步赶往泸定桥。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之下,将士们在总距离远达240里的山路上,足足跑了一天一夜,一路上都没吃饭,最终确实比国军围剿部队更早到达。路太险,途中还有敌人,时间已经来不及停下来做传达动员,团政委杨成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伤员,拖着在湘江战役中负伤的右腿边行军边动员。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们凭借惊人的毅力行进在在泥泞的小道上,饿了只能边跑边仰脸喝一口雨水,再嚼一把生米。突然,他们看见对岸有火把。经过号兵试探,正是增援泸定桥的敌军。事到万难须放胆。红军也点起火把,伪装成敌人行军。

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三.泸定桥仅余铁索,波涛汹涌前路危急

29日早晨6时,部队如期赶到泸定桥边。“13根铁索、22名勇士、2个小时战斗”是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关键词。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发现,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身后的国民党追兵紧追不舍。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中央军委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但是当年国民党的军队为了阻止红军过河,在红军到达之前,便把桥上所有的木板拆掉,留下13根光秃秃的铁索。令人疑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会留下十三根铁索呢?

据一名川军老兵回忆,当时国民政府上级确实是下达了炸桥命令。最开始国民政府只派了两个团守桥,但是为了一举消灭红军,国民党又增派了两个旅增援,所以炸桥的前提是要等负责围剿红军的两个旅渡河后才能炸毁。守桥部队考虑到又要炸桥,又要等自卫团渡河,最终决定只拆除桥上木板,如果是自己军队先到,就派士兵将木板重新铺上,帮助他们快速渡河,如果是红军先到,则凭借强大的火力一举将红军全部消灭。显然,这在当时看来,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但是,他们毫无疑问忽视了红军战士强大的战斗力。

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此时的泸定桥是由13根铁索横拉两岸的铁索桥,9根为桥面,4根为扶手,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掉了三分之二,剩下滑溜溜的铁索高悬在半空。顺铁索望去,对岸桥楼处垒着一圈沙袋,构成一个坚固的桥头堡。红军要在这光溜溜的铁索上攀爬前进,就意味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入到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之中。

四.紧急战斗部署,二十二勇士两小时解决战斗

5月29日中午,红四团在离桥头一里的沙坪坝天主教堂召开会议进行战斗部署。因为泸定桥被拆了桥板过后,对于战士们来说那是九死一生的战斗。当时选战士的时候,有的战士甚至都叫不出姓名,于是就采用了举手的方式,想去的同志就自告奋勇地举手。最终,22名战士组成了一个夺桥先锋队。最后确定由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织成突击梯队,踏索夺桥;三连跟在后面,边冲锋边铺木板,一连打掩护;四连负责递木板。下午16时进攻开始。所有的武器一齐朝对岸开火。22名突击队员攀着桥栏踏着摇晃的铁索向着对岸冲去。

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突击队员刚冲到东桥头,敌人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唐进新回忆,"就在此时,西岸的战士们齐声高喊'冲过去'!"廖大珠率领剩下的勇士奋不顾身冲进大火。1935年5月29日下午4点,冲锋号响彻山谷,夺桥战斗打响。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手拿短枪,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突击队员攀着桥栏踏着摇晃的铁索向着对岸冲去,所有的武器一齐朝对岸开火。对岸敌人疯狂地向桥面扫射,子弹打在铁索上冒着火光叮当作响。22名勇士当中,有数名勇士被枪弹击中,坠入大渡河中不幸牺牲。

  行至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而即使是火焰阻挡,战士们同样要冲过去。这群平均年龄仅有20来岁的勇士们,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泸定桥。整个战斗仅用了2个小时,红军便夺下泸定桥,占领泸定县城。

19时,红4团击溃川军,完全占领泸定城。红军又一次绝地逢生。

五.绝地逢生,十三根铁链扛起共和国

60年后,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写道:"泸定桥战役是长征途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要是渡河失败,要是红军在炮火下动摇了,或是国民党炸坏了大桥,那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成功跨越大渡河可谓中央红军的绝地逢生,红军战胜了敌人,也战胜了自己,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 党史专家邓寿明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评价红军跨越大渡河的重要意义。

飞夺泸定桥时,国军为何只抽走木板,没有炸断铁链?

  如今,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有这么一句话“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可以说,“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在飞夺泸定桥半个世纪后,大渡河畔矗起了一座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碑落成的那一天,昔日红4团政委、72岁高龄的杨成武将军亲自前去。只是,当年年轻的夺桥勇士都没有能够第二次走上这座不朽的桥:22人中有3位当场阵亡了,其他的也都倒在了革命的漫漫征程中。2006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展览中,当年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22勇士之一李友林的两个儿子在没有声张地参观后,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勇敢顽强信念在,枪林弹雨飞向前,紧握铁索生死忘,飞夺泸定勇士魂。"勇士的魂魄已经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舍生忘死的勇气和精神也将给后人以永恒的昭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泸定桥   泸定   大渡河   木板   突击队员   铁索   枪林弹雨   国军   铁链   对岸   桥头   红军   国民党   勇士   战役   战士   敌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