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桂冠被江津摘下

罗安会报道:

无论是体育,还是歌手、舞蹈等项桂冠,都是单项或团体。唯独“中华诗词城市”这桂冠,是城市的整体,却被重庆市江津区摘下。

为什么花落江津呢?江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是长江之要津;这里山水风光秀丽,关键是江津有丰富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悠久的江津,近年来,在发掘城市历史文脉中,先后整理出版了两部《江津古今诗词选》。

这项桂冠被江津摘下

区文联李宏承摄影

江津不光拥有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还有四面山朝源观“天下第一奇联”;整理出300余处诗联遗址,发掘出历史悠久的诗词文化篇章。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江津留下古诗《过巴龙门》,成为最美重庆十大诗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杜莘老,明代杨慎等纷纷来江津留下诗篇词赋,成为千古绝唱……当代诗人词人郭沫若、吴宓、冯玉祥、陈独秀、吴芳吉、梁漱溟、周光午等人,留下了写景、咏物、怀古的诗词让人呤颂传唱……钟灵毓秀的江津,现代又走出了凌文远、聂云岚、龚灿滨、邓少琴、梁平等人,为江津留下了许多诗篇。回眸千年,不知多少诗词歌赋在江津大地传颂……

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江津于2017年启动创建“重庆诗城”工作,倡导全民参与。先后在滨江路打造了全国最长的1.3公里“诗联文化长廊”和诗亭、画廊、雅阁,给人养眼,给人怡心。又对水下江津莲花石诗林的抢救保护;还举办“四面山水·人文江津”中华诗词演诵会等一系列活动。去年底,江津被授予重庆首个“重庆诗城”称号。还创建成为“中华楹联文化城市”。这一系列的活动,营造出江津创建诗城的浓厚氛围。

这项桂冠被江津摘下

区文联李宏承摄影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传统文化却不能“跨越”,需要基础和后天的培育。江津经两年多的智慧创建,让经典诗词成为与这座城市和谐共生的城市基因,历久弥新。

夏至前后,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诗人范诗银,率中华诗词学会和重庆市诗词学会联合考察验收组一行人,在江津区主要领导陪同下,乘着夏至不热的天气,下镇乡,到企事业单位,到古镇,上“爱情天梯”,去白沙抗战文化地,聚奎书院,聂帅纪念馆,陈独秀故居;就连国家三甲医院——江津中医院,都参加到中国诗和国医相结合的创建之中。当大家踏上滨江大道视察滨江文化时,江上清风拂面而来,一路鲜花, 一路春风,一路诗情一路歌;在江津的文化大花园里,处处都绽放出“中华诗词之花”。

这项桂冠被江津摘下

江津日报网上图片

江津,除了有山水之灵气,还有厚重的传统文化。早期的私塾、宗族学馆、书屋,清代后期及民国时的聚奎书院、江津中学、江津师范学校、二中等一大批学校,赋予这里浓厚书香之气。建国后,江津文化发展又上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汇,以润物细无声的节律,达到传统诗词汇天地造化的作用。

紧跟时代步伐,江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同时,今年还举办了全国最大型的“中华诗词广场舞”展演;大中专,中小学古诗词演讲;观看了“四面山水•诗意江津”摄影作品配诗展;书法诗词展;让市民胸中有诗情,举止有诗礼。

这项桂冠被江津摘下

区委宣传部提供照片

专家一行人在江津进行了5天的全面细致的考察。“中华诗词城市”这顶桂冠,被江津摘下,成为又一张江津靓丽的城市名片。考察验收组组长范诗银,在验收时表示:“江津创建,特色鲜明,扎实到位,百花齐放,深入人心,经验值得推广”。专家们的评价,是对这个城市注入了一份厚重传统文化的气息。

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秦敏感慨道“传诵诗词,是一种文化情怀,让我们这个城市有诗的氛围,诗的意境,将成为我们终极目标”。在一线抓创建工作的区文联负责人更直白的表达:传承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创全国诗词城市,被我们遇上了,我们无尚荣光”。

纵览世界名城,璀璨于世的并非总是经济中心,拥有灿烂文化的城市总能在时间之海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这些文化记忆如同基因根植于城市肌理之中。文化,给了城市更鲜活的精彩生命符号。

这项桂冠被江津摘下

江津网杨洪摄影

如果说诗是情,舞是景,那么诗与舞的互动,就是情与景的交响!如今的江津,阅读、研习、创作、传诵诗词,彰显着城市的智慧和灵魂。

【作者简介】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新闻学会会员,江津区作协副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江津   桂冠   滨江   重庆市   作协   文联   重庆   诗篇   中华   传统文化   厚重   诗词   山水   城市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