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武大郎)身后留美名


武植(武大郎)身后留美名

2019年10月29日,我在河北省清河县观光游览武植(武大郎)墓,意外地了解和知道了武植(武大郎)鲜为人知的、为人处世光鲜的一面,同时,还更多地知晓了武植(武大郎)为家乡人所做好事,至今一直被武氏后人所传颂。

武植,字田岭,童名大郎。清河县武家那村(古称孔宋庄)人。据史料记载,武植(武大郎)祖籍山西晋阳郡,元代由山西迁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武植(武大郎)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另据介绍,武植(武大郎)自幼聪明好学,做过染房学徒,年幼时曾在清河黄金庄富贵人家——潘家打工,深得潘家赏识。武植(武大郎)在潘家白天打工,晚上做潘家公子的陪读,深得主家喜欢,这就为武植(武大郎)和潘家大小姐潘金莲结成百年之好奠定了基础,这是后话。

武植(武大郎)自幼聪明好学, 孜孜以求,日积月累,使得武植(武大郎)由一个目不识丁的穷苦人家的孩子,逐渐成了知识渊博,能文善武的后生,尤其中年中进士,赴山东阳谷任七品县令。武植(武大郎)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爱戴。百姓盛赞武植(武大郎)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其妻子潘金莲是一位漂亮贤惠的好妻子,夫妻二人深得乡邻好评,其乐融融。

然而,黄堂的出现,却为武植(武大郎)日后遭骂名埋下了伏笔,武植(武大郎)成了施耐庵笔下的不齿之徒。事情是这样的,相传黄堂是武植(武大郎)的童年好友,若干年后, 武植(武大郎)功成名就,在山东阳谷县做了县令,有一年清河发大水闹灾荒,民不聊生。之后,黄堂家里又失了一把火,天灾人祸,使得黄堂全家人不仅无家可归,而且一无所有。黄堂为了生计,想起了童年好友武植(武大郎)。于是,黄堂去找在山东阳谷县为官的儿时好友武植(武大郎),待黄堂在阳谷县找到武植(武大郎),诉说灾情,希望得到武植(武大郎)的帮助。殊不知,武植(武大郎)公务缠身,两人只有短暂一聚,此后,一连几日武植(武大郎)忙公务,也未曾谋面叙谈。黄堂是个小人,他见不到武植(武大郎),误认为武植(武大郎)是在有意躲避自己。因此,黄堂越想越生气,不辞而别,回转老家去了。

话分两头说,武植(武大郎)忙完公务再来寻黄堂时,却不见人了。武植(武大郎)觉得黄堂一定是生活遇到了困难,才找上门来了。可是,他还没有等到武植(武大郎)腾出手来叙谈,却不见黄堂其人了。武植(武大郎)想到此,立即准备了些银两,派人前去追赶黄堂了。

回过头再说黄堂,黄堂不辞而别,独自一个人走在返程的路上,一路颠簸,饥寒交迫,风餐露宿,世道炎凉,惶惶不可终日,路上耽搁了很长时间。然而,黄堂经历坎坷,使得他越想越生气,尤其觉得武植(武大郎)不够义气,不够朋友。因此,黄堂便在路上进行了发泄,一路上连写带画,竭尽其能事,写了很多诬蔑武植(武大郎)的语言,画了很多诬蔑武植(武大郎)的漫画。谁知,待黄堂回到家中时,看到家里盖起了新瓦房, 细问家眷后才知道,原来是武植(武大郎)派人来到黄堂家里,不仅送来了钱财,而且还帮助其盖起了新房。直到此时,黄堂如梦初醒,他思前想后,知道自己错了,悔不该在路上乱写乱画。黄堂想到此立即回返,把自己在路上所写所画全部抹去了。

事情也凑巧,黄堂所写所画,及其诬蔑武植(武大郎)的语言和漫画,全被施耐庵看到了,而后成了施耐庵《水浒传》小说的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阳谷县   清河县   阳谷   闹灾荒   水浒传   清河   县令   不辞而别   山西   山东   好学   公务   身后   家里   路上   好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