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引子——苇塘战斗
1970冬季,大雪覆盖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到处是白雪皑皑。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形容都不为过!按理说,滴水成冰的天是无法在外面干活的,但有两种劳动一般都是安排在冬季,那就是:打石头和打苇子。 打石头一般都是由男生班完成,打苇子一般由女生班完成,连领导做出决定:由当时任工副连女排排长的文华,带领五班女战士到苇塘打苇子。

当时的口号是“大战四十天,向元旦献厚礼”。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网络图片

五班班长绍萍是天津籍战士,她的下属都是天津籍和锡林浩特籍的女战士,都很能吃苦。我作为随队卫生员参加了这次苇塘战斗。

11月中旬的一天,连里用车将我们拉到了距连队几十里以外的苇塘。随着车的前行,在白雪皑皑雪地的尽头,出现一片黄色的芦苇,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苇塘上早已结上厚实的冰,被厚厚的雪覆盖着和千里雪原混为一体。只有那风吹摇摆的芦苇告诉人们,昔日的这里,曾经是一片水塘。

苇塘的边上安扎着我们的临时住房——蒙古包,蒙古包是用白色毛毡围成的。据说毛毡很能御寒,牧民们就是一年四季住在蒙古包里,游牧在草原上。可我们这些自小在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第一个冬天,就要在如此寒冷的环境里渡过,不知能否抵御住严寒?

严寒对每一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网络图片

为了御寒,我们在包里铺上一层厚厚的苇子,再铺上行李就是床。二十来个女战士在圆形的蒙古包里,一个挨一个躺下来,实在是太拥挤了。

为了节约地方,也为了防寒,每2、3个人挤睡一个被窝互相取暖,再把其它被子合盖在上面保暖。睡觉时,头是不能露在被窝外面的,否则,早上醒来眉毛上都挂着白霜。为了生存,要求大家要很快学会适应。

蒙古包里的温度和外面就没有太大的区别,劳动了一天,晚上脱下鞋来里面都是湿的,第二天早上拿起来想穿,一看鞋冻上了,根本穿不进去,只好放在灶火上烤化了冻再穿。在包里摸哪也是湿乎乎的冰凉!是呀!零下几十度的温度,我们呼出来的热气,也足可以结成冰霜!这么低的温度,不湿才怪了!

蒙古包里睡满了人,已经没有什么空地了,只在中间留出一小块地,用来挖灶埋锅做饭。一节烟筒直直地从蒙古包顶伸出包外,烟筒的四周离毛毡大约有半尺宽(怕做饭时滚烫的烟筒烤着了毛毡)。这样,躺在蒙古包里,我们就能数天上的星星。雪花也能飘飘洒洒飞进来,落在我们的头上、被子上。真是“天当房,地当床,躺在包里数星星”。

饮水的问题只能就地取材,到处是白莹莹的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来化开就可以做饭和饮用。

天寒地冻,条件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网络图片

早上,负责做饭的炊事员把雪水烧开,给大家做点疙瘩汤、片汤什么的,吃得还算热乎,此时的包里总算见着点热乎气。饭后,大家穿戴齐全:皮帽子、皮手套、皮大衣、大头鞋,脸上再系上毛围巾,单从外表看不出谁是谁,也很难分出男女。艰苦的生活,已经使得这些爱美的女孩子们“不爱红妆爱武装了”!

我们一共在苇塘生活了四十多天,这四十多天里我们既没有洗过脸,更别提搞其他卫生了。即便穿得这样,我们在零下几十度的苇塘里干一天,能抵住寒冷就不错了。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网络图片

走进苇塘,一天的劳作开始了。

茂密的苇塘一望无际,走进里面犹如走进迷宫,很快我们就被淹没在里面。因为规定了每人每天要完成打苇子的任务量,大家一进苇塘,很快迅速分散开来。只听见镰刀割苇子的“刷、刷”声,随着大片苇子的倒地,大家越来越分散了,这样很容易迷路。在苇塘里迷路很危险!大家时不时地要发出叫喊声来进行联络,以免离大家太远。

因为冷,我们很少休息,要不停地干才能抵住寒冷。实在渴了,用镰刀剁块冰放在嘴里嚼嚼,至于卫生不卫生就顾不了那些了。太阳当头的时候,开始吃午饭,一开始离驻地近,炊事员做好了给我们送过来,大家能吃上热乎饭。随着苇子被大量地割倒,我们离驻地也越来越远了,只好吃带的凉饼子了,饼子是早上带上一直贴身放在里面的兜里,拿出来的时候还带着我们的体温,吃着饼子再嚼块凉冰。这些凉东西送到我们的胃里慢慢加热吧!

说来也怪,就这样吃着凉饼子就着不干净冰块的我们很少闹病,可能年轻的我们身体抵抗力太强了!

太阳快下山了,我们整队往驻地走。刚开始我们在驻地附近的苇塘干活,很方便。但后来附近的苇子割没了,离我们的驻地越来越远了,还没走到蒙古包,天就黑了。漆黑的苇塘就像一口倒扣的大锅,很难辨方向,迷路是经常的。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网络图片

有一次,我们回来又找不到蒙古包了,在苇塘里转了一个多小时才返回来。最后大家商量好,由炊事员在天黑时站在蒙古包门口,用手电筒亮三下、灭三下给我们打信号,我们看到了就朝着手电光的方向走。这样以后,我们时不时地还是迷路。

那时还正值文革时期,政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仍然坚持早、晚学习。早上起来,利用开饭前的这段时间学习红宝书,晚上回来,吃过饭,点着蜡,大家围坐在蒙古包里,联系实际“斗私批修”、表决心等等。虔诚的我们不但进行着身体的淬炼,连灵魂都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最后,大家扯开嗓子放声大唱起来,那首我们唱了多少次的兵团歌,现在依然能完整地唱出来:

“打起了行装手捧毛主席像,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们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嘹亮的歌声,响彻在千里雪原的夜空。真是一群单纯而又虔诚的青年,如此艰苦的环境,依然是很乐观。那时,年轻的我们满怀豪情,不知道苦和累,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刻意地磨炼我们的身心。

我这样说,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难以理解的。那个年代我们受的就是这种教育,“一腔热血洒边疆”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十四)战友文华兵团遇险记之:苇塘遇险二

网络图片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苇塘   苇子   炊事员   烟筒   蒙古   饼子   蒙古包   毛毡   知青   热乎   驻地   兵团   战友   艰苦   早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