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辽宁丹东供电公司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老党员周琴,于十年前的2010年6月8日,走完了她平凡而动人,坎坷而宝贵,清贫而丰富的人生旅程。当时我写了这篇《我愿再做一次党的女儿》的长篇通讯,至今读来仍感动万分,心情不能平静。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周琴画像


“战火纷飞的岁月,跟党走的信念我从未动摇。”

1924年,周琴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县黄家洼村一个富豪家庭。然而,目睹高墙院外的黎民百姓的生死疾苦,她幼小的心灵时常发生强烈的震动。1943年,新四军在她家乡的相公寺办学。19岁的周琴放弃了殷实的生活,背叛家庭,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5月,周琴被分配到罗礼县工作队。8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周琴与时任罗礼县公安局局长的舒光在烽火硝烟的岁月结为革命夫妻。

  1946年5月,国民党30多万部队包围了中原军区部队。党中央为了保存这支功勋卓著的革命军队,向中原部队下达武装突围、战略转移的命令。周琴当时听从组织安排,带着出生才三个月的孩子和平,回到黄家洼老家。中原突围以后国民党就回来了,给国民党开车的周其琇,找到曾在新四军因病复员回家的周祖德(二人均为周琴的本家),暗地里计划怎样活埋其母子俩。当过新四军的周祖德,对新四军还怀有感情,坚决反对。周琴和孩子这才算躲过了鬼门关,免遭杀害。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中原突围时,刚生完孩子不久的周琴便毅然决然的跟随大部队一起转移,在趟过齐腰深的河水时,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为了在敌我的拉锯战中赢得宝贵的时间,夫妻二人不得不将仅仅3个月大的儿子和平,时常留在当地的老乡家里。1947年的一天,老乡捎信说孩子病得厉害,周琴趁着夜色的掩护,独自来到老乡家里。背起高烧的孩子,周琴提枪跨马一路往回赶。此时此刻,回去的道路全部沦为了敌占区,远处枪声阵阵,百里多的路,周琴一口气跑了回来。虽然全力抢救,然而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还是无力回天,儿子和平不幸夭折。

心如刀绞的周琴清楚的记得那是在柿子成熟的时候,多年来周琴老人依然无法释怀,即使是在临终之际,她还清楚的记得小和平向炕沿爬去,迎接爸爸舒光的情景。

儿子不幸夭折,丈夫也险些遇难。1947年,周琴在太康县委工作时,有一次国民党新五军进攻解放区,她跟县机关一起撤退。一天,半夜听到几声枪响,之后查明区中队有人叛变,杀害了正在区中队工作的吴区长。周琴的爱人舒光当时身为区委书记,经常和吴区长交替到区中队工作。事发前一天,舒光出去执行任务。才幸免于难。

周琴在部队里曾经从事过会计工作。那时候,解放区的粮饷都是靠金条和银元交易。有一次,敌人突然进攻,负责警戒的哨兵向天鸣枪,发出紧急撤退的警报。部队领导告诉大家,除了枪什么都不带。跟随部队撤出驻地的周琴想到自己保管的这些钱款,是部队官兵赖以生存的命脉啊!她只身返回了营地。这时候,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近在眼前。周琴急忙将这些金条银元包好,拖在马背上,去追赶部队。经过一天一夜,她机智的躲过敌人多次围堵,最后与前来接应的侦查员汇合,赶上了部队。

在淮海战役中,周琴经常下乡筹粮、押运粮食。当时没有汽车,牛车都很少,但是为了保障前线将士的供给,他们就用独轮车来推。“淮海战役是解放区军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周琴说,陈毅元帅这话一点不假,听起来特别有感触。我们当时就是用独轮车把粮食送到前线的。

她说:“战火纷飞的岁月,跟党走的信念我从未动摇”。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迈不出的坎儿!”

新中国成立后,周琴跟随丈夫来到了安东(现丹东)电业局。舒光曾先后担任安东电业局副局长、旅大电业局副局长、安东电业局局长等职。但没想到的是,1960年2月,舒光突然逝世。留下5个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6岁。周琴在丹东举目无亲,靠着每月56元的工资独自拉扯几个孩子,既当娘又当爹。

丈夫舒光原来在安徽省的战友和故交,纷纷诚恳地劝说周琴一家人回去,并为她们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但是周琴却对子女说:“到哪都是工作,就留在丹东吧。你爸爸虽然去世了,但我们要服从组织安排。”组织上问她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她却说:“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迈不出的坎儿!”就这样,在党的关怀下,36岁的周琴挑起了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

  “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带着两个还没上学的孩子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收电费,从不埋怨生活的艰辛。”今年已经83岁高龄、曾是周琴同事的鲍文华回忆道。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贴补家里,周琴每个休息日都起早去丹东五道沟电业农场采野菜,然后背着满筐的槐树花、蕨菜回家给孩子们充饥。即便艰苦,周琴从未向单位诉苦、讲条件。在战争年代,她就落下了腰腿风湿病,可她靠着坚强意志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勤俭持家,抚养孩子,她的5个孩子都事业有成。

与周琴共事过的一些老同志说,周琴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党员、值得称道的好母亲,这样高尚的品质和思想境界,非常可敬。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党给我安排的工作,我就不会提任何条件。”

周琴在安东电业局先后担任过监查员、劳资员、核算员,卫生所所长等职务。她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不挑不捡。

1958年,安东电业局为每名职工安排了早读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和电力技术,以便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那时,周琴是电业局的图书资料管理员。她带着孩子,每天都提前一个多小时上班,一大早就把图书资料室的门打开了,把卫生收拾的干干净净,图书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在这里学习的职工,有时候不由自主的在公家的书上写写画画,周琴总是和风细雨的告诫大家不要这样做,而后自己去整理和清洁这些图书。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安东电业局图书资料室是全市有名的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找不到的图纸、资料经常在这里找到。

周琴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时常折磨着她。但是,不管是严寒、酷暑、风雨、冰霜,无论疼痛都多么难忍,她都靠坚强的毅力,带着年幼的孩子走街串巷,迈着沉重而艰难的脚步踏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保证自己承担的收费任务顺利完成。大多数居民都是在白天上班,晚上家里才能有人。数九寒天的夜晚,小女儿又冷又困,哭着喊着要回家。可周琴横下心来,坚持把电费收完。

在六道沟工作的时候,家里和工作单位的距离非常远。中午那点时间根本不够给孩子回家做饭。起初,周琴先把饭做好了,留在工友的家里,好几个孩子一放学就往别人家跑。周琴想;这一大帮孩子,怎么能老麻烦人家呐?于是,40岁的周琴,开始学习骑自行车,本身腿脚就不好,年龄又大,也不记得摔了多少跤。

与周琴共事多年的卫生所护士张佩清老人回忆说,当时电业局的卫生所,就是总务科下面的一个班组,作为非生产性的辅助服务部门,经常参与义务劳动。承担一些到食堂帮厨,到锅炉房运煤,到农场收菜,清扫垃圾等琐碎的工作。作为卫生所的带头人,周琴却丝毫没有怨言,还总是鼓励和带动大家一起干好工作,让人佩服。

 周琴的同事、今年84岁的白纬伦说:“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电力系统也正处于大发展阶段。周琴在修配厂车间内卷制变压器线圈时,总是抢着干活,一点不比我们男同志干的少。”

“只要是党安排给我的工作,我就不会讲任何条件,不怕付出任何代价。”周琴经常这样表示。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国家和企业都不富裕,咱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周琴的舒光同志曾担任安徽省人民检察署第二处处长、旅大电业局副局长、安东电业局局长等职。与当时的丹东市委书记同样享受行政八级待遇。周琴本人也是抗战时期的老干部。可周琴老人一生生活俭朴,对于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极其严格。

解放初期,物质匮乏。当时,丹东市政府只有两辆小汽车。分配给电业局局长舒光一台。然而周琴老人却从没有坐过这台车。她说:车是国家分配给局长工作用的,我不能坐。

低标准的时候,5个孩子都吃不饱。想去单位食堂吃点东西,周琴说:单位的食堂,是给职工办的,你们不能来。

周琴的大女儿,身体一直不好。为了照顾年老的周琴,她在五龙背疗养院一住就是一个月。临走之前,她和周琴老人说道:妈,你的医药费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您看,我身体也不好。给我开几十块钱的常用药呗。周琴老人却立刻翻了脸,在众人面前,没给女儿留半点情面。

大女儿回忆说,一次单位要涨工资,当时妈妈就在劳资处工作,她却和爸爸商量说:你是局长,咱家的钱够花了,这次我就不涨了。还有,上山下乡那阵子,家里一共5个孩子,最小的还在上小学。按照国家政策,我们4个上中学的,可以留下一个,在城里安排工作。可我妈却说,一个都不留,都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她亲手给我们钉了四个木头箱子。

周琴凭自己的资格和丈夫舒光的功劳,本来可以向组织要求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照顾。可是她却在丈夫去世之后,主动让出了给局长待遇的住房,解决了两户职工家庭的住房问题。一家六口人挤在一间小套间,连个放饭桌的地方都没有,孩子们都住上下铺。

直到周琴老人去世时,她仍过在三十年前旧式的红砖楼房,一台老式电视用了多年,铝制的水壶漏了补了又补,也舍不得扔。

丹东供电公司在周琴1979年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一如既往的给予了这位老党员亲切的关怀和照顾。从2003年公司安排我长期在荣军温泉疗养院修养。老人自己常说:这么多年,组织上给了我最好的照顾,我十分知足。她还经常告诫子女“国家和企业都不富裕,咱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还有比咱们更困难的,能帮咱就帮一把”

周琴老人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却始终为他人着想,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从不吝啬。正如她所说的那样:“还有比咱们更困难的,能帮咱就帮一把。”

公司离休干部张润华回忆说:自己一直有胃病,当时从事的是财务工作,每个月底工作紧张的时候就会发病。去卫生所打针、吃药,总有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姐为自己服务,打完针还给自己找地方休息,这位大姐正是周琴。

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主动找到所在支部,上交了500元钱特殊党费。

五龙背荣军疗养院有一位叫王勇的残疾青年,周琴老人在住院期间得知了他父母双亡,生活艰难,于是经常叫自己的女儿给他送去钱和衣物。

低标准时期,5个孩子都吃不饱。大儿子有一个叫邹本恩的同学,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爱。周琴老人,却给了他母亲的温暖。总把自己孩子吃的东西,分给他一份。把自己孩子的文具匀给他用。每年的年夜饭,都少不了他。当本恩听说周妈妈去世的消息后,已经花甲之年的本恩,从海口发来短信,深情悼念周妈妈。短信上写道:

“华中:你好!

惊悉母亲病逝,深感悲痛。老人家是我的恩人,她给我的关爱终身不忘。没能最后送老人一程,深表遗憾。向老人家三鞠躬。老人家永垂千古!华中节哀!化悲痛为力量!代我,向兄弟姐妹表示最亲切的慰问。

本恩 于海口”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如果有来生,我愿再做一次党的女儿!”

2010年2月,周琴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肺癌晚期。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给她安排到高干病房,让她安心治疗。一听要住高干病房,周琴急了,“啥时普通病房有床位,我啥时再来住院。”老人的状况需要马上治疗,一天都不能耽误,在医生的再三劝说下,最后以“只要普通病房有空床,立刻调过去”为条件,老人这才勉强答应。

随着周琴病情不断恶化,抢救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用了,不要浪费国家的医药费。把药用到最需要的病人身上吧。这次抢救过来了,你们也尽力了,要是有下一次,就不用花费经费和精力来抢救我了。”她对医护人员说。医护人员对于生老病死看得多了,可是眼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人,每一次发自肺腑的叮嘱,都让他们感动和敬佩。

  在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情况下,老人想的最多的不是怎样延续自己的生命,而是还能够为他人,为党做些什么。在病榻上,周琴反复说:“解放后,是丹东供电公司给了我一个安稳的家,这么多年来,不管生活磨难怎么多,但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这是我写给党的最后一封信,还有这5000元钱党费,恳请收下。”5月6日,在丹东中心医院肿瘤科的特护病房里,周琴说完这句话后,颤抖着双手将一封信和崭新的5000元党费递到了丹东供电公司领导手中。

新四军女战士周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周琴在给党组织的信中写道:“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向党组织说几句心里话。青年时期,是共产党的进步思想,指引我走上了革命道路,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一心向党,无怨无悔,没有二意。如果有来生,我愿再做党的女儿……这几天医院把我抢救过来后,我除了想自己的儿女,更想着党组织和领导及同志们平时对我的关怀。如今我躺在病床上不能再为党做什么工作,这5000元钱是我最后一次交纳的党费,请党组织收下。”一字一句,催人泪下,震撼心灵。

(阎 军)

注:文中图片和绘画作品由周琴子女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淮海战役   安东   电业局   丹东   党费   中原   卫生所   高尚   局长   部队   家里   平凡   老人   女儿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