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应对气候风险需全球共同行动

  近日,由联合国相关部门共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WMO)牵头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出炉。报告指出,各国政府应重视继续投资防灾基础设施和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以降低全球气象灾害的危害,帮助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下的世界经济更快复苏。


  据悉,中国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国实施本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国家执行计划的示范。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日前,中国南京市上线了首个“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系统”。减少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此时此刻我们应共同行动起来。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应对气候风险需全球共同行动


  气候变化持续威胁人类生存


  2020年虽然出现了具有降温作用的拉尼娜现象,但仍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水平高约1.2摄氏度,2011-2020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2020年,超过80%的海域至少经历了一次海洋热浪。出现过“强”海洋热浪的海洋百分比(45%)高于出现过“中等”海洋热浪的海洋百分比(28%)。海洋可吸收大约23%的人为碳排放量,并成为气候变化的缓冲器。然而,二氧化碳与海水相互作用,会导致海洋酸化,弱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在经过夏季融化后,其最小值为374万平方公里,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缩小到不足400万平方公里。2020年7月和10月观测到的海冰范围创记录低值。西伯利亚极圈北部创记录的高温使得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的海冰融化加速,出现了持续的海洋热浪。2020年夏季,拉普捷夫海出现了气象卫星时代观测到的最早的冰川后退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北极温度上升速度超过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大量冻土融化,不断向大气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


  海平面的上升趋势在近年来愈发明显,部分是由于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加速融化。去年格陵兰的冰山崩解程度是40年来卫星记录的高点。在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格陵兰冰盖的冰损失约为152Gt(相当于欧洲莱茵河年径流量的1.5倍)。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南极冰盖崩解速度越来越快,这是因为部分地区冰川漂流加快,目前南极冰川每年损失约175-225Gt。1970-2019年,全球79%的灾害与气象引发的相关灾害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灾害中,气象灾害造成了56%的人员死亡和75%的财产损失。在2010-2019年,此类灾害比上个10年增加了9%,与1991-2000年相比增加了近14%。


  上个三十年,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和最不发达国家(LDCs)受灾最为严重。最不发达国家约有140万人(占灾害死亡总数的70%)在气候相关灾害中死亡。自1970年以来,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气象灾害损失超过1530亿美元,而这些国家同期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7亿美元。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挑战


  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由地基、空基、天基等平台所组成的一整套系统,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实现部分自动化或者是完全自动化。此类气象观测系统能在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内无故障持续运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出现了观测设备缺乏维修和维护,气象观测平台无法部署的现象。目前,全球气象观测系统的某些关键部分已经受到影响,最明显的是空基平台的大量减少带来的观测数据缺失。


  去年以来,以飞机为基础的空基平台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空基平台观测记录的环境温度、风速和风向是天气预报和气候监测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于起飞架次减少,2020年从飞机上测量到的气象数据与正常年份相比平均下降了75%-80%,在南半球这种数据损失更是达到了90%。除了空基平台,地基观测平台也正在快速减少,特别是在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那里的许多气象站是人工而不是自动的。疫情对工作人员的影响直接造成了地基观测平台数据的大量减少。


  新冠疫情影响了海洋观测系统。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90%的商业船舶正常数据流已经被迫停止。据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数据估计,全球30%-50%的系泊系统将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有些已经停止传输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对新冠疫情对各国气象水文部门(NHMS)的潜在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各地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气象水文部门受到了新冠疫情冲击的潜在影响。


  “最脆弱的国家正在付出最高的代价。”报告指出,南美洲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疫情良好应对率为0%,75%的设施暴露在疫情的潜在威胁之中。在非洲,除了34%的数据无法统计,剩下大部分的气象部门设施都一定程度遭受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有统计显示,在亚洲、欧洲、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分别只有35%、41%和4%的气象水文部门做好了应对疫情冲击的准备,直接受到疫情冲击的比例达到了3%、2%、9%。由于大量机构数据未能纳入统计,疫情对国家气象水文部门观测设施和部署能力所造成的冲击可能会远超过预想。


  应对新冠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和经济减速延缓了国际社会向弱势人群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速度。受灾者流离失所,往往只能选择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定居点,该群体的脆弱性在疫情期间被进一步放大。例如,2020年4月袭击斐济、所罗门群岛、汤加和瓦努阿图的热带气旋哈罗德是南太平洋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风暴之一,约有99500人流离失所。由于新冠疫情的封城和隔离措施,应对和恢复行动受到阻碍,导致提供设备和援助延迟。在菲律宾,2020年5月中旬“黄蜂”(Ambo)台风的来袭,使超过18万人被提前疏散,由于需要采取防疫措施,受灾地居民无法被大量运送,这导致了本地的应急疏散中心只能以平时一半的容量运行。


  确保早期预警系统有效运作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继续频繁威胁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活动,过去的防灾经验和标准已不足以应对未来的风险。目前,由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国共同承担,覆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络——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能提前向个人和组织提供多种灾害预报信息。此类型的早期预警系统(EWS)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应对未来灾害的关键。(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世界气象组织   冰川   南极   冰盖   格陵兰   全球   水文   疫情   热浪   灾害   气象   气候   海洋   风险   报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