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车沿着109国道开始向下滑行,当沿途出现了一些石彻的断壁残桓,不时有几处标有“爨”字的三角小旗在道旁飞扬时,爨底下村到了。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3公里处,现有院落74个,房屋689间。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早在明清时期,爨底下村曾是京西古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后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古村才渐渐被人们遗忘在苍茫的大山深处。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爨底下村人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于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爨底下的“爨”字,共有30笔,发cua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我们踏上了一条由紫石、青石铺就的小巷,蜿蜒向前走去。随着岁月的打磨,车来人往早已把石头磨得异常平整光滑。在阳光下,一些石头隐隐反射着异样的光芒,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村子的悠远历史。爨底下村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整个村子坐北朝南,建于缓坡之上,层层升高,依山而建,依势而就,使每家采光、通风、观景视觉都具最佳效果,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铺就,质地坚固而漂亮。雨过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寓意“平步青云”、“紫气东来”。而院内多用方砖铺地,夏天不热,冬天不凉,走路不滑,还可调节院内湿度。地下则建地窖用以储存蔬菜、果品,因有气孔、窖盖而调节温度,萝卜、土豆等能储存数月。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在建筑的装饰上,爨底下村的民居虽质朴、简洁,但建筑装饰异常精美,令人赞叹不已。整个民居装饰集砖雕、石雕、木雕及字画于一体,朴实无华,处处流露出简洁、明快、质朴的风格。图案丰富、内涵深邃且工艺精湛的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反映了爨底下村人对自然的崇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山回路转,不知不觉就来到关帝庙。这里是一个香火极盛的地方。庙前的两块岩石间生长着一棵桃树,粉红色的小花挂满了枝头。据说它已经很多年不开花了,近几年却又返老还童地露出了笑颜。从关帝庙外面往下看,这个古老村落的全貌几乎尽收眼底了。一幢幢半坡屋顶从下而上,鳞次栉比,在苍茫的天空下保持着静穆的姿势,似乎托起了一段沉沉的历史,让人浮想联翩。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爨底下村,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洪洞县   小旗   关帝庙   门头沟区   公之于世   建筑   青石   瑰宝   民居   院内   苍茫   质朴   山村   明清   村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