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到了上海,不去看看石库门是遗憾的。相比改造过的田子坊、新新里,如今还住有居民的石库门老房子,无疑更能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生活真实状态,更易真切体验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繁华的大上海,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繁花似锦 游人如梭:上海在她表面繁荣昌盛的一面,也有其黑暗 残旧的一角.希望这里的明天不再是这样的状态. 这里的民居能住上更舒适、美观的房子。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本想漫步街巷,细细品味上海老房子的神韵,心想也是一种文化享受。抽时间就前往石库门里弄走去.到了石库门一看,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如同我在北京看到的四合院里一样,很残旧,很凄凉顿时让人心情沉重.耳边还回响起北京老女人的一句:拍什么拍,都穷死了,有什么好拍的!在上海石库门一条老里弄里也遭遇了这么一回吼叫,一卖水果的胖女人,对着我大声怒吼:不要拍了,你怎么不去拍世博?拍那些漂亮的房子,来这里拍?这里这么肮脏,破烂!我心想;也许她把对自己环境的不满和怨气都撒在我这无辜人的头上了,我也只好忍气着离开。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走近石库门的民居家里看过之后,心里的确是不好受,里面黑暗一片,墙上地上都很残旧,一个门户住三户人家,每家大概十几~三十平方面积,三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没有卫生间,还在使用马桶,听说马上要改造这一片旧房子,还听说每户人家要补偿一百多万,一百多万在上海能买到几平方面积的房子呢?上海的房价可是高的吓人啊!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即袖标)。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 石库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由其“门”而得名。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19世纪70年代初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会客、宴请之处。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  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

走进繁华大上海里弄石库门,这里再现上海底层市民真实生活

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  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但谁都没想到,石库门如今却是咸鱼翻身,出尽了风头。把石库门“整旧如旧”的新天地已成为上海最时尚的渊薮,可那里的石库门是五脏六腑早给掏空了,只剩下了一个虚假的外壳,供人们去凭吊、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青瓦   上海   亭子间   里弄   客堂   厢房   开间   天井   门框   式样   民居   老式   围墙   中国传统   底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